APP下载

时代的脉动 文化的碰撞——大型钢琴作品《青年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解读

2013-01-25

关键词:协奏曲音乐创作钢琴

李 妮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青年钢琴协奏曲》是潘一鸣、孙亦林、刘诗昆、黄晓飞等人于1958年集体创作的一部大型中国钢琴作品,它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献礼而作的一部以时代气息、社会风貌为题材的钢琴作品。自这部作品诞生后,迅速成为广为流传的中国大型钢琴作品之一,无论是在音乐内容的时代性方面,还是音乐创作思维的创新性以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方面,它都为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中国风格”的探索做出重要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一、《青年钢琴协奏曲》所具有的特定时代风貌

1958年,中国正值“大跃进”时期,工业、农业以及文化教育,无不在一片狂热的“超英赶美”热潮中发展。此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师生们积极响应院党委提出的歌颂大跃进、向国家献礼的创作号召,由潘一鸣、孙亦林、刘诗昆、黄晓飞等人集体创作了这部钢琴协奏曲,由于这部大型钢琴音乐作品的内容反映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被命名为“青年”钢琴协奏曲。《青年钢琴协奏曲》集中刻划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青年的面貌:乐观、果敢、热情、活泼、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以及对祖国人民和党的无限热爱。”[1]这部诞生于特殊的年代,通过集体合作这一形式创作的中国大型钢琴音乐作品,自它诞生以来,多次在工厂、学校、部队、剧院演出,迅速成为那个年代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传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思想要素,这是自1949年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音乐、文艺指导思想——它们对《青年钢琴协奏曲》的题材选择、音乐内容与风格造就等方面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尤其在“大跃进”年代中强调的突出政治、被大众接受等,也成为这部作品在音乐内容、风格的选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时代特色。这部以歌颂象征着伟大祖国的青春热情,体现蓬勃生机时代气息,展示广大民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貌为其音乐内容及风格的《青年钢琴协奏曲》,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染力与民族审美特点,而且也是特定时代中国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必然产物。

二、《青年钢琴协奏曲》“中国化”创作理念的有益探索

首先,《青年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方式与众不同,它是潘一鸣、孙亦林、刘诗昆、黄晓飞等人集体创作。潘一鸣当时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系学生会主席,作为这部作品创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与来自部队文工团并对民间音乐有较深造诣的孙亦林,还有刚从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得奖归来的刘诗昆,以及专攻民族乐队配器的作曲家黄晓飞一起,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创作团队。四位音乐家不仅在创作思路上是互为补充,而且来自不同音乐创作、演奏领域的成员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条件。

其次,《青年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富有创新性。“创作一部用民乐队协奏的钢琴协奏曲,体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2]这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创新。《青年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团队通过运用钢琴演奏技法,将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声乐作品成功地在钢琴与民乐队协作方面加以编创,通过对民歌、传统民乐合奏曲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实现了中国大众对钢琴艺术审美的认同。这部作品在继承中国钢琴创作改编技法方面的历史经验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中国化”的探索实践,这一富有创新性的创作思维理念和实践,使之在20世纪中国大型钢琴音乐创作历史中独树一帜。

再次,《青年钢琴协奏曲》在作品结构的设计方面别具一格。这部作品全曲为单乐章结构,“在加工改编的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从素材,结构一一详加研究,最后通过了潘一鸣提出的'单乐章奏鸣曲式协奏曲'的方案。”[3]在这个单乐章的结构中同时又融合套曲曲式、变奏曲式等的不同特征,并且将传统的四个乐章大型音乐作品,如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中音乐个性、音乐色彩的四个不同的部分糅合于单乐章之中。这部作品可以分为连续演奏的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的音乐具有古典协奏曲双呈示部的特点,在民间锣鼓作为引子后,由民乐队和钢琴分别奏出第一呈示部的主、副题,其中音乐的第一个主题取自陕西革命民歌《打南岔沟》(谱例1),它的雄劲、高亢与副题的抒情形成了一定的对比,而后进入的第二呈示部,它的主题音乐性质与第一呈示部的主题基本一致,它的副题则具有活泼、轻快的舞曲性质,在第一部结束前音乐进行形成了一个小高潮;第二部分的音乐则是以“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的曲调为基本主题通过运用变奏手法加以展开,这个部分相当于一个抒情的插部;最后一个部分先将第一部分的副题旋律进行变奏发展,通过五次不同性质的变奏,一直发展到cadanza部分,最后又再现了主题,这第三部分就好比是一个展开再现的段落。“由此可见,整个协奏曲就像一个单乐章性质的奏鸣曲:第一部分为呈示部,第二部分则是一个带展开的插部,第三部分既带有展开的意义,又带有再现的意义。”[4]这部作品的结构大体上是建立在变化了的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同时变奏曲在原作中最明显的体现表现在作品的第三个部分当中。从整部作品三个部分的安排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把握其基本脉络:热烈的快板部分——抒情的慢板部分——带有谐谑、欢腾性质的终曲快板部分,正好构架出套曲的基本特点。

三、《青年钢琴协奏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历史性突破

首先,它代表两种不同文化音乐表现载体的组合,直观地反映出20世纪中国音乐创作发展历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无不反映出中西、新旧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从1915年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到《青年钢琴协奏曲》诞生之前的40余年间,其中1934年美籍俄裔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夫(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评奖活动,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起了重要历史作用。在此次活动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成为20世纪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成为东方色彩对位化和声创作的典范之作,“堪称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有一大批年轻、优秀的钢琴家踏出国门,远赴国外学习以及参加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青年钢琴家在世界钢琴演奏舞台上迅速成长,为同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技法保障。钢琴音乐创作随即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与繁荣的局面,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组曲、瞿维的《主题及变奏曲》、桑桐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储望华的《解放区的天》等等。这些作品在钢琴织体语言方面、和声语言方面,以及民族化创作技法探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钢琴音乐不仅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将符合中国民族的审美习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互相融合的创作技法提升到新的高度。1958年,潘一鸣、孙亦林、刘诗昆、黄晓飞等人创作的《青年钢琴协奏曲》将钢琴与民族乐器作了具有历史突破性的有益尝试,这一创举也是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追寻“中国化”风格征途中的一种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其次,钢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相结合的创作实践是史无前例的,为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之中西文化融合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艺术经验。

在钢琴协奏曲中,钢琴与乐队是一个有机整体。《青年钢琴协奏曲》一方面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结构特点,如采用加花变奏的手法来展开音乐,采用民间器乐中“句句双”的句法来加强整体音乐内容间的对比性,使整部作品的音乐具有较为浓郁的中国传统器乐的风格;另一方面,乐队的配器部分对展现这部作品的中国传统地方音乐的特色起到独特的作用,更好地将钢琴部分的音乐包裹在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色彩效果之中。如在作品的开头以锣鼓音乐为开场白的引子,这种汲取了戏曲音乐中常见的开场锣鼓手法,使听众瞬间就被一种耳熟能详、热情奔放的音乐气氛包围,整部作品的音乐风格随即明朗;又如,作品第二部分中笛子的部分,以其悠美回转的旋律仿佛将听众带入蕴涵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画卷中,寄景于乐,寄情于乐,音乐内容的层次因此丰满了不少;再如,当“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的主题再次出现时运用唢呐与高胡间的呼应,嘹亮高亢的唢呐音色顿时刻画出光辉夺目的音乐情绪,同时为第三部分音乐的导入作了有力的铺垫。

此外,钢琴部分在织体运用方面也颇具特色,如第一部分钢琴华彩的结尾处(谱例2),音乐在导入“打南岔沟”主题时,钢琴高声部运用小字四组与小字三组的长音连续颤音,不仅推动了音乐的气氛,同时与接下来笛子声部主题的衔接,在音色与音响方面显得过渡自然、融合。使之更加与民乐队的音响与音色相融合再次,它所承载的审美价值是20世纪中国音乐“互融文化现象”的里程碑式表现。

近代中国音乐文化在其转型、衍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一种由新音乐、传统音乐以及西方音乐等组成的多元化音乐文化共同发展并互为衍生的“互融文化现象”。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生息、衍变的传统音乐与在此基础上研习、逐步糅合西方音乐要素,另一方面西方音乐文化在“东进”过程中,不断融合传统音乐各种特色因素。两种音乐文化现象不仅各具特色地生存、发展着,并且逐渐地互习互融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的音乐文化。《青年钢琴协奏曲》正客观地反映出这种“双文化现象”,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探索道路上的大胆有益实践。

四、《青年钢琴协奏曲》的启示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音乐创作、表演领域关于“跨文化交融”的议题越来越多。《青年钢琴协奏曲》中所体现的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互糅合的特点,它所反映出的中西音乐文化交融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烙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辨证地理解钢琴音乐文化中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历史,而且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表演等相关音乐文化传导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我们更为理性地对待中、西音乐不同音乐艺术形式、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等问题。《青年钢琴协奏曲》以其独特的形式——钢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在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历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位置。这部作品的诞生一方面是将“钢琴协奏曲”这一源自欧洲的音乐艺术形式,进行“民族化”、“中国大众化”音乐艺术的大胆尝试,这一创举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在钢琴音乐创作这一层面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可持续探讨思维模式,同时这部作品也为当时中国大型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这部作品的创作为推广中国民族管弦音乐的传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民族管弦乐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音乐文化环境中尚属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伴随着《青年钢琴协奏曲》在全国上下的密集型传播,为中国民众对民族管弦乐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进一步了解与接受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氛围,并对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音乐在新时期下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正如学者邢维凯所说的:“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主体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正确抉择应该是:古为我用,今为我用,中为我用,洋为我用。”[6]《青年钢琴协奏曲》中不同的音乐元素的相互交融有效地吸引了当时的中国听众,使其深切感受到中国音乐文化中鲜明的“异国情调”,随之产生出的强烈审美比较,正是这种带有强烈审美特质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成为活跃于当今中外音乐艺术舞台上文化使者,不断地推动着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青年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反映出20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之特征,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和音乐文化的结构转变之典型例证。不仅为其后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20世纪中国钢琴艺术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西交融创作理念。《青年钢琴协奏曲》所反映出的“刺激性”音乐文化交融,为我们进一步辨证地认识中国音乐文化在当代多元化裂变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注释: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2][3]应诗真:《〈青年钢琴协奏曲〉——青春的颂歌》,《音乐研究》1960年第3期。

[4]蒲 方:《论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的发展》,《回首百年》,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

[5]魏廷格:《中国钢琴曲创作概论》,《回首百年》,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

[6]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协奏曲音乐创作钢琴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纸钢琴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钢琴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