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2013-01-25谢丽新
谢丽新
吉林省洮南市医院,吉林 洮南 137100
输液是临床上的一种普遍而又迅速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快捷而有效的给药途径。药物从血管内注入病人血管中,如果遇到思想麻痹、责任心不强、技术上不娴熟的护士,就会忽视加强病房的巡视,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有的护士对某些药物缺乏专业的知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外渗性组织损伤,甚至会造成药液漏出血管外的现象,随意性太大,不够引起重视。药液漏出血管外或外渗性损伤都会对皮下组织产生刺激继而发生损害[1],轻者延长住院时间,给病人带来痛苦,严重时可造成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坏死,引起功能障碍,有的甚至截肢。一旦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影响了治疗和抢救工作。为防止药液外漏和外渗性损伤给病人带来痛苦,应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时外渗的原因,应及时观察、及早预防、及早处置。
1 原因与症状
1.1 在输液过程中,有些病人配合不当,特别是烦躁不安、昏迷者、婴幼儿哭闹者,针头滑出血管,血管弹性差的病人针头穿过血管后壁造成漏液[2]。漏液易发生于小孩、老年人及危重病人。有些患者的敏感性较差,反应迟钝,有少量液体漏出时不能及时察觉。
发生外渗性损伤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外渗药物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注射部位的解剖特殊性、输液速度、输液总量、输液持续的时间、液体压力及药物的浓度等都是造成外渗性损伤的因素。全身情况较差,又伴有贫血、低血压、低血浆蛋白、维生素缺乏等,均需快速、大量、长时间的输液。
1.2 症状液体漏出血管外时,在穿刺部位出现肿胀,有疼痛感,表浅的血管局部凸起,皮肤苍白。一旦液体外渗后,穿刺部位肿胀明显、疼痛,局部皮肤温度降低。
2 引起的损害
2.1 静脉注射高渗性葡萄糖、静脉内快速输入甘露醇等高渗溶液时,液体进入皮下组织间隙,使细胞膜内和外的渗透压失衡,细胞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中,加重局部肿胀,使细胞本身发生脱水,变性直至坏死。
2.2 抗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较大(如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一旦漏入皮下后不仅肿胀明显,而且疼痛难忍,甚至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3 一些血管收缩性药物的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强烈的收缩而致使局部组织缺血发生坏死。
2.4 四肢末梢血液回流障碍的病人,如漏出液过多过快局部会严重肿胀,静脉回流受压,使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3 观察与护理
3.1 观察 在病人输液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仔细监护,加强责任心,对危重、小儿及老年人病人更应仔细入微的监护,及时发现漏液及外渗性损伤,并酌情妥善处理,把握好对漏液、外渗性损伤局部转归的护理关键。随时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出现肿胀滴速减慢或停止,应检查有无回血,正确判断针头是否在血管内。
3.2 护理
3.2.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开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等部位,注意保护血管,穿刺点从远端向近端逐步选择穿刺点,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避免在下肢静脉选择点。对于接受清扫腋窝淋巴结手术的患者、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患侧肢体不宜选择静脉穿刺点。持续输入肠外营养液、腐蚀性药物、高渗溶液者,不宜选择外周血管穿刺静脉输液。前臂掌心内侧不宜穿刺。
3.2.2 对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和哭闹的婴幼儿患者,应采取安全的的保护措施。
3.2.3 注射部在关节处穿刺成功后可用夹板给予固定,婴幼儿在头皮输液的,告知家长注意其双手,防止小儿用手拉动针头。极度烦躁不安者,可遵医嘱给与肌肉注射镇静剂。
3.2.4 如果漏液量不大者可不用做特殊的处理,肿胀在2~3日内可自行消退。漏出量大、局部肿胀变硬、皮肤绷紧者可用50%硫酸镁做外敷或者做湿热敷。嘱患者抬高患肢,以改善末梢血液循环。为减少肿胀,可用远红外线照射理疗。
3.2.5 对本身有烧灼感对组织刺激大的药物外漏时,可用0.5% ~1%的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或局部冷敷,以解除血管痉挛性收缩,减轻药物对组织的刺激。
3.2.6 具有细胞毒性的药物静脉输液时,要选择用前臂的大静脉,以防药液外漏后损伤腕部的肌腱及韧带而致残。在输液前后,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100毫升,冲洗或减轻药物的滞留和刺激。发现外漏者可用具有针对性的解毒剂来减轻组织损害程度。
3.2.7 加强对意识模糊处于朦胧状态的病人,对疼痛无明显反应的严重休克病人,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的巡视[3]。护士不可忽视经常进行检查其静脉穿刺的足背及踝部感觉,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3.2.8 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增强工作责任感,主动病房巡视,经常观察穿刺部位。特别是危重、神志模糊不清的病人。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对进行化疗的患者,应先输入少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局部有无肿胀后方可再加入化疗药物。熟悉注射药物的浓度,药物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避免在同一条静脉或部位多次反复输入化疗药物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注射部位不必用敷料覆盖,以免影响观察。烦躁不安及小儿等不合作的患者,给予妥善固定穿刺部位,以免针头刺破血管造成药液外渗。如有外渗应按医嘱用对抗药局部注射,早期应冷敷,切莫热敷。
3.2.9 一旦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未破溃的尽量不刺破,用无醇碘伏外涂;大的水疱,用碘伏消毒后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无醇碘伏外涂、外敷,也可选用鸡蛋清外敷。发生药物外渗严重的患者,须连续观察局部症状和体征。如果保守疗法失败,形成深度溃烂,需请外科医生会诊,彻底清创或植皮整形手术,尽量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总之,虽然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上常见的临床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其范围大,药物刺激也大,组织坏死就严重,会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必将引发护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贵在预防和冷静处理,对督促和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何绿霜,李丽珍,李于凡.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2,2:265-266.
[2]薛红霞,李建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预防、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10:208-209.
[3]唐艳.马铃薯片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疗效[J].华夏医学,2012,6:52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