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胃苓汤治疗鼓胀的体会

2013-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23期
关键词:纳差川牛膝茵陈蒿

王 垒 李 飞

四川省泸县中医医院,四川 泸县 646102

加味胃苓汤治疗鼓胀的体会

王 垒 李 飞

四川省泸县中医医院,四川 泸县 646102

加味胃苓汤适用的鼓胀证型基本病机为湿热兼瘀血中阻,肝郁脾虚。治疗上以祛湿为先,不可过用苦寒;重剂起沉疴,主药需重用;中西药并用,相得益彰。加味胃苓汤在消退腹水、改善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鼓胀;加味胃苓汤;辨证体会

1 概述

鼓胀多见于多种病因所致的肝硬化腹水,历代医家对此病积累了较丰富的辨证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该病的诊治。笔者借鉴前贤的经验,运用加味胃苓汤治疗鼓胀60余例,在消退腹水、改善症状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今不揣浅陋,介绍辨治体会如下。

加味胃苓汤组成:生黄芪60g,生白术20g,苍术20g,泽泻20g,茯苓60~120g,猪苓30~60g,陈皮10g,白豆蔻(后下)10g,茵陈蒿30~60g,黄芩10g,柴胡10g,厚朴15g,丹参20g,川牛膝15g。一日一剂,煎取450~600m l,分三次温服。

2 湿热兼瘀为标,肝郁脾虚为本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指出了热邪为患可致鼓胀。朱丹溪《格致余论·鼓胀论》[1]谓:“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臌胀是也。”朱丹溪在此明确指出了湿热瘀阻可导致鼓胀。证之临床,湿热为患并不少见,笔者所处川南地区尤为多见。首先此地盛产白酒,饮酒成风;其次此地嗜食辛辣厚味;此外此地气候炎热潮湿,居民易外感湿热邪气。以上各种原因导致湿热内蕴,阻滞脾胃气机,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血内生。湿热兼瘀血内阻,脾胃运化失常,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不足,而致脾气亏虚。湿热薰灼肝胆致胆汁溢于肌肤,则见黄疸。湿热与瘀血互结,痞塞中焦,遂成鼓胀。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湿热兼瘀为标,肝郁脾虚为本。其症候特点如下:腹大坚满,脘腹撑急作胀,困倦纳呆,或身目发黄,心烦易怒,头眩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或淡胖,苔黄腻,脉弦数或细缓。

3 祛湿为先,不可过用苦寒

治疗上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除湿清热、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疏肝健脾。湿热的治法为分消湿热,当以祛湿为先。赵绍琴教授[2]在湿温病的论治中指出:“湿温病为湿与热合,胶固难解。湿若不去,热则难除。故治疗当以祛湿为先。”内科杂病中的湿热证与湿温病在病邪的性质上无本质的区别,所以治疗大法是相同的。加味胃苓汤选用化气行水、健脾除湿的五苓散为主方,合用燥湿运脾的平胃散,加黄芩、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白豆蔻燥湿运脾,体现了以除湿为先的原则。生黄芪、生白术益气健脾,二者生用尚有利水燥湿之力。柴胡疏肝解郁,川牛膝、丹参活血化瘀,川牛膝尚有利水之功。全方共奏祛湿清热,活血化瘀,疏肝健脾之功。上方去甘草是因为甘草助湿壅气,去桂枝是恐其辛温助热,伤阴动血。该病证的治疗忌过用苦寒。首先本证已有脾气亏虚,重用苦寒清热之品可损脾败胃;其次赵绍琴教授[2]指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若过用苦寒之品遏伤阳气,湿热为寒凉冰伏于内,气机闭塞,而湿热无出路,不能祛除。

4 重剂起沉疴,主药需重用

仝小林教授[3]通过近30年的量—效关系研究指出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主张重剂起沉疴,主药需重用。其具体经验总结中有“茯苓渗顽水五百,猪苓消浮肿百二”,我借鉴其经验,重用茯苓、猪苓除湿利水,重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重用黄芪益气健脾,崇土制水。若病情好转后上述主药可减量应用,但仍需较大剂量。

5 中西药并用,相得益彰

有大量腹水的重症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呋塞米等利尿剂,可加快腹水的消退;而利水化湿的中药有利尿作用,一方面可增强西药利尿剂的作用,另一方面因其多富含钾离子以及利尿机制的不同,可减轻和防止呋塞米等利尿剂导致低钾血症的副反应。所以重症患者中西药并用,相得益彰,可收佳效。

6 典型病例

田某某,男,62岁,因反复腹胀纳差2年,加重1个月于2012年8月13日入院。患者嗜酒20余年,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乏力、纳差,尿少,在院外诊断为“肝硬化伴腹水”,经治疗后腹胀可减轻,但病情反复。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纳差加重,尿少,无咳嗽、呕血、发热、黑便,自行服用利尿药,病情无缓解且渐加重,现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入院症见:精神萎靡,双目及皮肤黄染,腹胀纳差,肢软乏力、头眩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消瘦。舌淡红胖大,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黄腻,脉弦数。查体:神清神萎,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无扩张,全腹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不活跃,双下肢轻度水肿。辅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肝功能:ALT 35U/L,AST 61U/L,白蛋白29.6G/L,球蛋白35.8G/L,TBIL106.2umol/L,DBIL 49.7umol/L,IBIL 56.5 umol/L。乙肝标志物示HBsAg、HBeAb、HBcAb均为阴性。血常规:WBC 5.97×109/L,RBC3.03×1012/L,HBG 84g/L,PLT 83×109/L。腹部超声提示肝硬化,腹腔大量积液。入院诊断:中医诊断:鼓胀,证型诊断:湿热兼瘀,肝郁脾虚。西医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予低盐高蛋白易消化饮食,螺内酯40mg po tid,呋塞米20mg po bid。中医治以除湿清热、活血利水为主,佐以疏肝健脾。方选加味胃苓汤加减:茯苓120g,猪苓60g,生黄芪、茵陈蒿各60g,生白术、苍术、泽泻、丹参各20g,陈皮、白豆蔻(后下)、黄芩、柴胡各10g,厚朴、川牛膝各15g。7剂,一日一剂,每剂煎取450~600ml,分三次温服。1周后患者腹胀纳差减轻,头眩口苦好转,小便增多,大便调。舌淡红胖大,苔薄黄腻,脉弦。体重较入院时减轻5.5kg。患者病情好转,停用螺内酯及呋塞米,上方去牛膝,黄芩减为6g,再服7剂。8月28日复查肝功能:ALT 16.4U/L,AST 29.7U/L,白蛋白31.2G/L,球蛋白33.6G/L,TBIL52.9umol/L,DBIL34.8 umol/L,IBIL 18.1umol/L。腹部超声提示腹腔少量积液。

体会:该鼓胀患者的基本病机为湿热兼瘀血中阻,肝郁脾虚,治疗上遵循祛除湿邪为先,疏理气机为要的原则,不过用苦寒以免损伤阳气;重病需用大剂量,茯苓、猪苓、生黄芪、茵陈蒿为主药,故均重用;患者初诊时病势急迫,故加用西药利水以治标,相得益彰,病情好转则停用西药。

[1]元·朱震亨撰,施仁潮整理.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

[2]彭建中,杨连柱编著.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39,36-37.

[3]仝小林主编.重剂起沉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1,75.

R256.42

A

1007-8517(2013)23-0082-02

2013.10.02)

猜你喜欢

纳差川牛膝茵陈蒿
八段锦之“调理脾胃须单举”联合足三里穴位按压对新冠肺炎患者纳差效果评价*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丁香透膈汤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差的疗效观察
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分析
识别真假川牛膝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电子舌技术在鉴别川牛膝中的应用Δ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
川牛膝种子成熟度与发芽率、生活力之间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