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例糖尿病患者心理因素的分析及心理护理

2013-01-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9期
关键词:病人糖尿病心理

赵 杰

吉林省珲春市医院,吉林 珲春 133300

40例糖尿病患者心理因素的分析及心理护理

赵 杰

吉林省珲春市医院,吉林 珲春 133300

糖尿病难以治愈,且容易带来多种慢性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心理因素;心理护理

随着人们劳动强度显著下降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加,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有关文献报道: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和住院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病人对疾病产生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1 临床资料

在所选的4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1型糖尿病患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年龄25~60岁;血糖值在12.0~18.4mmol/l之间。

2 糖尿病患者心理因素分析

2.1 焦虑和恐惧,自责心理 此类患者多为2型糖尿病,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父母自己患糖尿病,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糖尿病,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由于本病病程迁延,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和恐惧、自责心理[2]。

2.2 孤独、悲观、绝望,甚至自暴自弃 此类心态患者多为1型糖尿病,由于患者多是青年,一旦被确诊,将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而他们又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3]。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由于病程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病人饮食和药物剂量掌握不准,血糖波动幅度较大,时高时低,控制不理想,病人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治,对医务人员不信任,对治疗不配合,自暴自弃,整日沉浸在悲观绝望的低落情绪之中。

2.3 不安心理 表现为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对疾病充满无奈,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人,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药物的治疗,如果没有外源药物替代治疗将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绝大多数患者产生一种不安的心理,精神高度紧张,失眠、多梦[4]。

2.4 怀疑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无论单位还是个人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身体检查,部分人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是在疾病的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红光满面,体格健壮,能吃能喝,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有的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了解的不多或者根本不了解,所以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心理,有的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用药和改变饮食习惯[5]。

3 心理护理

居于上述分析,对糖尿病的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要纠正患者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告知清楚此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护理人员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恰当说明病情,介绍糖尿病知识,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鼓励患者到室外活动,适当的运动能使患者心情舒畅,并有利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6]。因此,要根据疾病的需要及某些活动的可行性和有益性,向患者解释其所以然,使他们理解适当活动与休息相结合,有助糖尿病病情的稳定,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安排,从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3.1 解除焦虑和恐惧心理 角色的转变使许多病人不能适应心理及行为的改变,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蔼可亲,消除心理戒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出来,以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7]。

3.1.1 倾听 护理人员平时要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与患者聊天,做个忠实的听众,给患者提供宣泄的机会,让患者尽量倾诉内心感受,了解焦虑和恐惧的原因以及其他心理因素。

3.1.2 劝导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利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安定患者的情绪,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一切有关疾病的问题,帮助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各方面的解释劝导工作,使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3.1.3 关怀 主动热情、耐心细致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增加护患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清除患者悲观、绝望,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等心理状态,并用高尚的医德和娴熟的技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使患者自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1.4 传授知识和信息 向患者宣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治疗方法的新进展,让患者知道糖尿病虽然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并非绝症,只要合理控制饮食,适当开展体育锻炼,科学用药,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并能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3.2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2.1 加强患者自我心理保健训练 掌握疾病的保健知识,让患者学会自我心里护理,当情绪低落、寝食难安时,要控制和调整自身心理,给自己输入良好的信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病魔永远不是我的对手,我会好起来的”。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作好长期持久地与疾病作斗争的思想准备。保持高度乐观主义精神,力求减轻和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把疾病对人体的损害控制在最低点[8]。

3.2.2 分散注意力,使患者的精力转移到感兴趣的生活中,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鼓励患者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和有意义的娱乐活动,比如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社区的文体活动,让自己充实起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变不良习惯,控制不良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拥有积极的心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3.3 克服满不在乎思想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一是自己吓唬自己,二是满不在乎心理和自甘放弃[9,10]。除了继续探索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外,加强教育是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防治糖尿病的当务之急,为此定期对糖尿病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运动治疗、低血糖、糖尿病足等相关知识,使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加配合治疗和护理的主动性,减少并发症。此外,还应叮嘱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病历卡,注明姓名、病名、住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等,以防发生意外时提供方便,便于及时救治[11]。

3.3.1 明确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 糖尿病并发症危害极大,血糖不能很好控制可以导致心肝肾肺等一系列症候群,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合作,听从医生护士的指导[12]。护理人员应从患者躯体状态,心理适应能力和所处环境同时着手,做好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危害程度及后果。

3.3.2 必须让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尿糖、血压和体重等科学合理调配饮食,饮食指导是糖尿病治疗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如饮食控制不好,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制定均衡饮食计划,鼓励家属协助患者遵守饮食计划,并予以支持,避免摄入过多的食物或甜食,控制体重,避免油腻食物,以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增加水溶性食物纤维的摄入,每天理想的总热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标准体重、实际体重、活动情况、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给予,少量多餐,适当锻炼,持之以恒[13]。

3.3.3 必须告知患者坚持科学合理用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对疾病正确认识,科学合理的用药,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向患者讲解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方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注射胰岛素要按时、按剂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防止感染和低血糖反应发生[14]。

4 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不仅可引起躯体各种并发症,更能导致心理障碍。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患病后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正确的饮食控制及运动,同时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注射胰岛素带来诸多生活不便,再加上繁琐的就医过程,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症状稳定后又担心复发、血糖控制不好、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理和指导,逐渐形成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而这些因素会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使血糖升高而加重病情,病情加重又助长了心理负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糖尿病人除躯体病变外,所伴发的心理障碍影响也很大[15]。在注重人性化治疗的今天,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身心达到健康。通过有针对性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可以减轻糖尿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树立信心,配合治疗[16,17],从而打破恶性循环,对代谢控制以及并发症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礼貌称呼,给患者用热水擦背,及时更换衣裤,多与患者交谈,对他们生活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到温暖,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虑和发怒,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更好配合治疗。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糖尿病的发病率却大大增加,糖尿病患者面临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一是工作方面的,二是家庭生活的[18,19]。他们既要工作,又要支撑家庭的重负,很疲惫。所以,需要关怀、帮助、心理安慰。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是酸楚的,限制饮食的疾病让患者感到痛苦。一面是美味的诱惑,一面是身体的拒绝,总是在抗争中生存。尤其是出现了并发症的时候,巨大的痛苦随之而来,不仅仅是经济上,还有精神上的[20,21]。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高度的同情心、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病人信任的保障,对病人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的作用。

[1]赵莉,刘艳华,殷伟.中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卫生,2005,6(14):97-98.

[2]梁瑶梦,林雪英,叶志东,等.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1),22-24.

[3]贾芸.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及其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6,9(41):863-864.

[4]唐玲,陈兴宝,陈惠玲.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医疗费用的多种因素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205-208.

[5]闻吾森.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58-260.

[6]钟慧,李铭.心理控制源与抑郁[J].心理科学,2004,27(1):171-174.

[7]胡佩诚,申玉珍,李郁莉,等.糖尿病集体心理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4):229-231.

[8]范丽风,张小群,陶旭,等.糖尿病教育对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67.

[9]洪炜主编.医学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79-183.

[10]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1,(5):43-44.

[11]杜玮,张琴,张子菊.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2,18(7):1-2.

[12]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报,2004,03.

[13]杨川.糖尿痛病人的矛盾心理及其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2000,7(9):733-734.

[14]潘长玉.加强糖尿病综合防治,努力减轻糖尿病负担[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3):165-166.

[15]张素珍,孙录青,赵萍.糖尿病患者不良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8):46-47.

[16]朱建芳.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J].河北医学,2001,7(2):179-180.

[17]陈凤林.糖尿病患者负性心理护理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2):100-101.

[18]史杰.糖尿病人的自我护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1(4):34

[19]赵志刚.糖尿病防治若干研究进展[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03:157-160.

[20]刘雪燕,迟慧艳.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144-145.

[21]刘新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80.

R587.1

A

1007-8517(2013)19-0074-02

2013.08.06)

猜你喜欢

病人糖尿病心理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谁是病人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病人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