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47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3-01-25吴维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9期
关键词:利胆胆结石胆囊炎

吴维刚

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人民医院外一科,贵州 麻江 5576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47例临床疗效观察

吴维刚

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人民医院外一科,贵州 麻江 55760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观察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病例93例,按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照组4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能使患者治愈率、治疗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升高,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临床疗效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黄疸、上腹部疼痛(可反射到右肩背部)等[1]。临床上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通常采取手术、口服溶石药物、消炎利胆等常规治疗方法,能取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经过中医辩证施治,配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采集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间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93例病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47.3岁,男性49例,女性44例。患者有胆绞痛发作、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临床症状及体征,B超检查示胆囊壁增厚等慢性胆囊炎声像和胆结石声像,按临床诊断标准可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按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照组4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其他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等)患病率、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措施

1.2.1 对照组 进一步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CT等辅助检查,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适当禁食,避免因进食刺激胆囊收缩使疼痛加重,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时可采取药物解痉、止痛;②静脉输液,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注意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稳定;③按病情需要选用对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联合用药,防止出现菌群失调、耐药等不良反应;④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应行生命体征的监测;⑤控制病情后择期行手术治疗,按患者胆囊功能损伤程度和胆结石的位置及大小设计好适当的手术方式;⑥术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给予消炎、利胆药物治疗。治疗后评定患者治疗效果,具体评定标准如下,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显示慢性胆囊炎的声像消失,胆结石消失;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明显减轻,B超现实胆囊壁增厚现象减轻,胆结石数量减少或体积减小;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减轻,B超现实胆囊壁增厚现象无改善,胆结石数量及体积无改变。

1.2.2 观察组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西医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采取中医理论辩证施治,根据患者属于不同的证候,使用合适的中医药方治疗。治疗后按照与实验组相同的标准评定治疗效果,收集相关数据。

1.3 疗效评价 反映临床治疗效果的指标:治愈例数及比率;治疗有效例数及比率;治疗无效例数及比率;治疗总有效例数及比率:治愈与治疗有效的例数及比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如下:观察组47例患者,治愈29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无效率6.4%。对照组46例患者,治愈18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6.1%,无效率23.9%。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虽然引起该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或引起胆汁淤滞的因素都可导致胆结石的形成。而结石、急性胆囊炎、严重创伤等可引起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可导致慢性胆囊炎的发生,而慢性胆囊炎又可促使胆结石的形成,两种疾病互为因果,可使病情反复和慢性化,因此要求有恰当的治疗方案彻底治愈疾病。

临床上根据出现上腹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作出诊断。在临床中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常规使用手术治疗和解痉、止痛、抗感染、利胆、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治疗措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患者预后较好。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中医理论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解释是病变在胆,与肝、脾、胃有关[3]。中医理论中胆汁的排泄与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有关,此功能异常时胆汁壅滞,阻滞气机。胆汁排泄不通,不通则痛。影响脾胃功能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中医辨证类型有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和肝阴不足等[4],根据不同的证候,选用不同的疏肝利胆中药药方,与西医治疗措施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常用的中药有:茵陈蒿、栀子等利胆祛黄药物,柴胡、郁金等疏肝利胆药物,还有金钱草、丹皮等清热类药物。根据不同的症型选择不同的药物配伍,常用大柴胡汤加减、茵陈蒿汤加减等方剂[5]。

中医学包涵了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诊治和中药方剂的理论,为我国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将中医理论结合西医治疗措施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既有利于发展我国当代医疗事业,提高临床医疗工作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也有利于将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医理论讲究辩证施治,将人体实际病情与自然环境和药物性质相结合,在改善疾病症状的同时寻找疾病之根源,使诊治过程更彻底。中医应用与西医不同的临床思维方式和专业理论将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这一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使疾病的诊治过程更细致化,使治疗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防止病情反复。

本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在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同时加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按“证”选用恰当的西医治疗方案和中药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体现出总治疗效果的相关数据有明显的提高,治疗无效率明显降低,说明在采取西医常规临床治疗措施的同时经过中医辨证施治,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1]刘文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3,04:444-446.

[2]戴五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外医疗,2009,05:69.

[3]石国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石症11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27:147-148.

[4]傅惠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12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1:27.

[5]叶浩然.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08:30.

R575.6+1

A

1007-8517(2013)19-0041-02

2013.08.06)

猜你喜欢

利胆胆结石胆囊炎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HPLC法测定和肝利胆颗粒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
哪些人易得胆结石?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吃?
金茵利胆复方制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利胆退黄夸茵陈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