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中医护理学》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浅析
2013-01-25陆予云
刘 巧 陆予云*
(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高职《中医护理学》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浅析
刘 巧 陆予云*
(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按照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
工学结合;护理;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社会服务和市场需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1]。)
《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是护士执业考试重要知识模块的组成部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必考科目,是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程。文章拟从高职教育层面出发,就高职《中医护理学》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进行浅析,以期实现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及促进护生岗位立业和可持续发展。
1 明确教学目标
1.1 构建合理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师生通过课程的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具体反映课程教学理念,亦是课程内容、教材选择与教学组织以及课程评估的基准[2-3]。课程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护生,培养护生的护理工作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注重创新精神、合作交往能力、实践能力教育,应结合高技能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将工学结合理念引入《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1.2 突出护理职业能力
《中医护理学》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行业标准、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和护士执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所要求,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的三个层面理论,从知识、技能及素质方面训练护生护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岗位素质,促进其良好的职业情感态度的养成和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发展。以护理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为框架,培养护生掌握中医护理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常见病证施护;树立多元文化护理意识,运用中医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四诊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评估健康;能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书写中医护理病历正确规范;能将现代护理观融入中医护理,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把握教学内容
2.1 调整教学内容
实现工学结合的《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遴选要与护理行业专家合作,认真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护理职业岗位要求和发展趋势,密切配合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及具体在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明确典型护理工作任务,使教学内容的资源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将中医护理行业发展规范及要求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譬如“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等,一方面使得护士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融合[4],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生获得与护理岗位相一致的职业能力、应对护士执业考试以及获得“双证书“的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课程教学以达到满足护生个人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中医护理工作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科学的工作方法,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有助于序化整合以病证施护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具体五大工作任务:健康评估、护理诊断、护理原则、护理措施和整体护理,包括健康资料采集评估、病症辩证、施护(原则一般施护措施)、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和临床常见病症护理6个工作项目教学内容。护士在岗位中所需完成的护理工作任务即护生学习内容,学习情境是真实护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工作出发有序的将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呈现,强化护理职业训练。实现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5],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3 多元化教学方法
3.1 变革传统教学架构
突出护士职业能力,必须针对先理论后实验性验证的传统模式,改革学科型知识体系架构,即改变《中医护理学》教学与典型临床护理工作任务相分离,教师为中心而护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采用工学交替、工学融合、PBL教学、临床病例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护生在动态与静态的护理工作过程中学习,强烈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更加理解护理职业的内涵。其教学过程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①护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双师型”教师主导下,以典型护理工作任务引领,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②护生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和医院、社区等真实临床护理情境中接受实训;③指导护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完成具体的护理工作任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问题,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④及时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效果,强化护士角色功能,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脱节的问题。
3.2 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做合一”,护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课程教学“做”的活动中进行。例:依据工学结合的《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案例为典型感冒,引导护生按照护理程序完成辩证施护,完成中药煎服法护理工作任务。同时关注多元文化对护理的影响,旨在培养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护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课前两周接受护理工作(学习)任务;围绕需要完成的护理工作任务,教师引导护生学习相关知识,动手应用数字资源等查找资料;根据护理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景,讨论总结;从真实工作出发,课堂模拟临床护理情境,护生进行包括接待患者、操作用物准备等方面整体的护理工作演习汇报,并由师生共同评价任务完成效果及护理团队协作精神,并围绕“如何做好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开放式讨论;课后整理实训报告。该过程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具体化和真实化,既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亦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实现了课程与岗位零距离的工学结合。
4 更新课程考核
4.1 变革传统课程考核
随着高职教育人才观的转变,原有的考核方式未能发挥积极的教学引导作用,已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其弊端主要表现在:①考核评价主体是教师,无法作为临床应用人才需求的理想代言人,与临床有差距。因此,护生常常处于与临床实践相脱离被评价的地位;②考核内容多以知识点为考核点,关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岗位工作问题的能力缺乏;③考核方式较多局限于理论、实训考核,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④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过分关注“期末一张卷”笔试成绩。工学结合有效针对上述问题,注重学生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4.2 引入开放式多元化考核
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基于工作的课程教学考核体系,突破知识考核,体现能力考核,方能达到教改预期效果。首先考核主体多元化,将校内与校外教师(医院、社区等)评价、护生互评与自评结合;其次考核内容要标准化,依据护理职业能力标准、护士执业考试和课程教学目标,来考查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模拟临床工作场景、运用临床案例的形式考核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护理职业综合能力评价;再次考核方式过程化,以工作过程考核为重点、工作任务考核为主,全面关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工学结合的护理课程教学中重视诊断性评价,发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作用[6],符合教学的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要求;最后多样化考核形式,可采用综合项目考核、职业现场考核和闭卷、开卷、技能操作、答辩等相结合,将学习能力评价向职业能力评价转化,实现护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的提升。
文章根据《中医护理学》的课程特性,浅析并系统构建了以工学结合的理念注入到课程的教改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相信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出更加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全方位护理人才。
[1] 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66-68.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92.
[3] 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4] 凌高本,张秀芳,赵德顺.刍议“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2):122-124.
[5]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下:1.
[6] 胡艳琼,陈先华.护理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0,25(19):95-97.
R473
A
1671-8194(2013)21-0382-02
教育部2009年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研究项目基金重点资助课题(Z0908);广州医学院2008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课题(广医教[2009]32)。
*通讯作者:E-mail:luyuyun55@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