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探讨
2013-01-25刘小云
郭 雯 刘小云
解放军第92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福建 南平 353000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探讨
郭 雯 刘小云
解放军第92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福建 南平 353000
目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探讨。方法:对20例患者在介入治疗中加强了心理护理与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顺从性,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介入治疗对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创伤小、患者易接受。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
1 一般资料
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0~55岁。单发14例,多发6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3例,肝左叶5例,位于肝左右叶2例。全部患者术前经B超、CT平扫增强扫描确诊。12例患者因腹部疼痛或肝脏增大就诊,8例为体检发现。
2 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腹部CT扫描、X线胸片、肝肾功能、血常规、甲胎蛋白、出凝血时间、心电图。介入治疗前一天行碘过敏试验,穿刺部位备皮;介入治疗前禁食水12小时,签署接受介入治疗和碘造影的知情同意书。
3 介入治疗
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经导丝引入导管,透视下将导管插至肝动脉血管造影。明确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动脉、肿瘤的大小、数目和引流血管等,经导管将碘化油+栓塞微球+明胶海绵注入瘤体内,拔出导管,穿刺点压迫止血10~15分钟,观察穿刺点局部不出血后局部加压包扎。
4 术前心理护理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向病人介绍介入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手术的必要性及与普通外科手术相比较的优点,指导病人练习床上排尿,创造舒适的环境,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不同的知识宣教。告诉患者可能发生的不适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能积极的配合治疗。
5 术中护理
5.1 病人入室后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反应立即通知医生即时处理。
5.2 观察有无造影剂过敏,如恶心、呕吐、头晕等应立即停止使用造影剂。将病人头偏向一侧。必要时用吸引器将呕吐物吸出,立即进行抗过敏处理,吸氧、保暖,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并纪录。
5.3 术中为预防患者出现因栓塞剂药物刺激而出现的胃部不适及呕吐,灌注药物前,医嘱常规给盐酸昴丹司琼8mg静脉注射,为预防栓塞后引起右上腹疼痛,在栓塞前医嘱给吗啡10mg肌肉注射。
6 术后护理
6.1 严密观察出血情况 术后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每30分钟测血压、心率一次,观察足背部动脉搏动情况,至血压稳定后2小时一次,如血压低于90/60mmHg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6.2 观察穿刺点的局部情况 术后嘱咐病人术侧肢体伸直制动12小时,卧床24小时穿刺点用绷带加压包扎后用1kg沙带压迫止血6小时,注意观察穿刺出处有无渗血,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双下肢足背动脉波动情况。
6.3 并发症的观察 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后可出现恶心、呕吐。遵医嘱常规给盐酸昴丹司琼8mg静脉注射,在术后2小时可出现有右上腹疼痛,是由于肝动脉栓塞后缺血引起,遵医嘱也可给予吗啡10mg肌肉注射。术后均出现吸收热,多因肿瘤缺血后释放炎性因子引起的。低于38℃无需处理。高于38℃应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6.4 饮水、饮食护理 ①饮水:术后6小时鼓励病人多饮水,术后6小时后小便量不少于1000ml,这样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②饮食:术后病人因栓塞后综合症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发热等症状,病人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因此我们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和搭配,进食一些清淡的、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半流质,以增强食欲,增强肌体抵抗力。
6.5 术后心理护理 做好病人术后的心理护理工作,向病人解释术后少数患者会出现肝区疼痛,如有出现肝区疼痛,是由于肝动脉栓塞后缺血引起的。根据不同的程度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病人能认识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及焦虑、恐惧;病人及家属了解、认识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能主动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康复训练;能掌握自我护理、预防保健措施。
6.6 术后随访 患者出院后进行1个月、6个月、1年的随访,绝大多数患者对该治疗满意,一般在1~2个月好转;B超或CT复查发现半个月内肿瘤缩小相对较慢,4个月后缩小比较明显。
[1]曹喜才,贺能树,孙建中,等.介入治疗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3)222-223.
[2]李枕瑞,王涛,暢俊平,等.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治疗肝血管 [J].中国医学影响技术,2004,20(2)274-276.
R473.5
A
1007-8517(2013)11-0147-01
20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