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例分析及思考
2013-01-25喻莹琦何高明贾杏林姚建龙
喻莹琦,何高明,贾杏林,姚建龙
(1.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2.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3.新疆伊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伊宁 835100)
野猪是家猪的起源,肉香味浓,具有“野味”特色,营养丰富,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后腿肉的脂肪只有家猪的50%,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不饱和酸,并含有17种氨基酸,人体最重要和必需的脂肪酸亚油酸是家猪的2.5倍。目前,野猪作为猪家族中的一个新品种,养殖量在逐步提高,在我国发展前景较好。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溶血性人畜共患病。该病可侵害各种家畜,尤其是猪,任何日龄的猪均可发病,仔猪死亡率高,怀孕猪易流产,育肥猪痊愈后生长缓慢。由于该病在临床上与猪瘟、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副伤寒、链球菌病等症状相似,很容易误诊,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1]。2011年4月,湖南省益阳市某野猪场暴发了一起严重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野猪场饲养母猪45头,公猪2头,存栏猪452头,按程序进行了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免疫注射。从2012年4月3日仔猪和保育猪开始陆续发病,至4月20日,在17天的时间内仔猪和保育猪发病67头,死亡18头,发病率达38%,病死率达27%。
2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食欲减退,喜饮水,精神沉郁,爬卧扎堆,体温40~40.5 ℃,多数病猪皮肤苍白或局部皮肤浅黄色(背部、颈部、头部皮肤)。发病严重的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高达40.5 ℃,呼吸困难,气喘,严重腹泻或排黄白稀便。多数病猪粪便干燥,少数稀便,粪便颜色大多正常,尿液为清亮的黄色。
3 剖检变化
剖检3头病死野猪,病变基本一致,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体型消瘦,被毛粗糙,皮肤缺乏弹性,两耳轻度肿胀、发绀,耳尖干性坏疽,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全身皮肤除发红区外其他处发白或黄染;皮下脂肪黄染,肌肉苍白、水肿,血液稀薄水样,呈淡红色,凝固不良,胸腔和腹腔积液;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水肿,切面多汁呈黄色;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质硬;胆囊膨大,胆汁充盈、绿色浓稠状,似胶冻样;脾脏肿大,暗黑色,质地柔软脆弱;心脏扩张,心包积液,心肌颜色变淡;肺水肿,有出血斑,间质增宽,局部出现暗红色实变区;气管、支气管中有白色泡沫样黏液;肾脏肿大,苍白,质脆易碎,肾水肿,周围脂肪黄染;胃肠黏膜出血,水肿,小肠臌气,小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局部肠腔积液;膀胱积液肿胀,尿色偏黄。
4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4.1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心、肾、皮肤淤斑等组织,分别以营养肉汤、胰酪大豆肉汤增菌培养,以血琼脂划线培养,并在熟肉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进行厌氧培养,无细菌生长[3]。
4.2 血液检查
病猪血液呈水样,不粘附试管壁,将收集在抗凝剂试管中的血液冷却后倒出来,可见试管壁有粒状微血,当血液加热到38 ℃时,这种现象几乎消失。取一滴血样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用盖玻片覆盖,静置2 min,在5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4]。可见大多数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有数量不等的附红细胞体附着和游离,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形,细胞膜皱缩,呈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状等。附红细胞体大多呈环形、球形、月牙形、逗号形等多种形态,附着于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游离于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大小不一,有些单个存在,有些2~3个或更多个连结在一起排成短链状或不规则状,作摇摆、扭转、翻滚、上升、下降等自由运动,但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时则看不到运动,有附红细胞体附着的红细胞可见明显震颤和移动。
4.3 血涂片染色检查
将涂有标本的玻片加适量吖啶橙染液,37 ℃下静止10 min。用pH 7.4的PBS轻轻冲洗,溶液分色2 min,用PBS洗涤2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5]。可见红细胞为暗绿色,附红细胞体为发明亮荧光的绿色小体。无菌取耳静脉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动微螺旋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瑞氏染色镜检虫体呈紫蓝色。同时对健康野猪血液涂片染色,未见菌体。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5 治疗
将野猪场处于发病期的野猪立即隔离。用贝尼尔按5 mg/kg体重使用,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肉注射,连用3 d。同时按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0.1 mL/kg,连用3 d。在饮水中应加入电解多维等让猪自由饮用,连用7 d。通过上述所示治疗后,野猪场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尽管有几头病猪因为病程较快死亡外,其他病猪体温均恢复至正常,且皮肤出血、黄染情况减缓,皮肤逐渐变红润,采食量明显上升,粪便正常。
6 小结
本次野猪发病的前几天气温骤然下降,阴雨连绵,所以主要原因可能是暴雨袭击等应激因素引起。因此在预防该病发生上应注意减少应激因素,在有应激因素发生前后,服用抗应激多维及抗生素。同时做好杀虫和消毒工作,加强日常的卫生管理,及时杀灭病原体,防止或减少蚊蝇滋生,治疗所用针头应一猪一针,防止针头传播,以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对野猪附红细胞体的治疗,目前较常用的药物有贝尼尔、土霉素、黄连素等,上述药物能控制病情,但不能彻底杀灭附红细胞体。本次治疗选用贝尼尔肌肉注射,辅以柴胡注射液、电解多维等,取得很好治疗效果。随着饲养方式的变化和饲养水平的提高,各种疫苗的广泛使用,猪附红细胞体病出现了非典型性、温和型,并常以散发性流行,流行时还常与其他病原体形成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诊断时,仅根据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变化常无法做出诊断。只有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做出明确诊断。因此,对临床上可疑附红细胞体病猪,都要尽早通过实验室检查来做出明确诊断,尽量避免使用诊断性治疗,本着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用特效药物的原则,抓住最佳治疗时机,否则,随着时间的拖延,引起继发性感染,治疗难度加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野猪的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肉营养价值高,是绿色健康的肉食品。另外野猪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体内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元素,目前湖南许多养殖户开始养殖和驯化野猪,但由于野猪养殖场与猪场距离较近,野猪容易感染疾病,但其保定和注射存在难度,因此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疾病控制。
附红细胞体病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多宿主感染性,并且危害逐年加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报道了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例,为该病在野猪方面诊断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1]于金玲,刘孝刚.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诊断及防制[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2):154-156.
[2]贾杏林,张武林,李晓云.猪附红细胞体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5):172-174.
[3]陶得和.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2011,43(10):109.
[4]拜廷阳,赵德明,吴志明,等.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10,31(8):106-109.
[5]王天有,尚伟杰,黄秋玲,等.猪附红细胞体病继发猪瘟的诊断与治疗[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2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