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肝脏病理变化及疾病诊断
2013-01-25佟桂玲
佟桂玲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 110101)
临床常见肝脏病理变化及疾病诊断
佟桂玲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 110101)
肝脏是机体最大的消化腺体,是分泌、排泄、防御等生理功能,通过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可以辅助诊断疾病。
1 肝瘀血
一般是由肝静脉血流障碍引起,常继发于右心衰竭,引起心肌炎。
1.1 病理解剖
肝体积增大,富含血液,边缘钝圆,色泽暗红,切面流出大量血液。
1.2 病理组织学
中央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窦状隙扩张,肝细胞变性坏死。
2 肝脏颗粒变性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中毒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2.1 病理解剖学
肝脏肿大柔软、脆弱、组织像不清。
2.2 病理组织学
肝细胞胞浆内出现蛋白质颗粒,肝细胞肿大,窦状隙闭锁。
3 脂肪变性
常见于磷、砷、四氯化碳、各种急性中毒。
3.1 病理解剖学
肝体积肿大、柔软、弥慢性、局灶性、黄褐色、富于刀上不易被水洗掉、手磨有油脂感、水浮试验浮于水上。
3.2 病理组织学
胞浆出现游离脂肪酸、细胞较浓缩、崩解、溶解的三期变化。
4 鸡脂肪肝综合症
常见于体况良好,体重比正常增加25%~30%产蛋鸡,鸡冠褪色变白,可视粘膜苍白突然死亡。
4.1 病理解剖学
体表贫血、肝肿大发黄、极度脆弱、纤维囊下出血、肝脏破裂、被血凝块覆盖,腹腔内有大量脂肪沉积。
4.2 病理组织学
肝细胞广泛性严重脂变,汇管区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肝组织出血坏死。
5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
常见各种病毒、细菌、毒素引起的炎症。
5.1 病理解剖学
肝脏表面弥漫性,多发性坏死点,淡黄、黄白色、凝固性坏死。
5.2 病理组织学
坏死灶局限于1个肝小叶内,肝细胞坏死,单核细胞、中性白细胞、枯否氏细胞增多,肉芽肿。
6 禽巴氏杆菌病
常见于禽类感染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慢性传染病。
6.1 病理解剖学
肝脏稍肿大,暗红色,肝脏表面、切面散在大量针尖大、灰白黄色坏死点,坏死点周围无充血带。
6.2 病理组织学
局灶性细胞凝固坏死,中性细胞浸润。
7 奶牛沙门氏菌病
奶牛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死亡率高,临床特点是高热、肠炎、血便、下痢、败血症、脱水、酸中毒而死亡。
7.1 病理解剖学
肝脏散在的灰白色、灰黄色坏死点、坏死斑点、全身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脏萎缩、空肠回肠弥漫性出血并继发肺炎。
7.2 病理组织学
枯否氏细胞高度活化增生,出现典型的伤寒结节。干细胞凝固性坏死,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枯否氏细胞浸润。
8 鸡成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成淋巴细胞的幼稚细胞,白细胞在淋巴小区生发、中心淋巴白细胞病毒所引起的成鸡的传染病,其特点的内脏多发性肿瘤。
8.1 病理解剖学
肝脏有肿瘤、肿大,并充满整个腹腔,肿瘤切面细观察由微小颗粒构成、肿瘤结节边缘整齐、富有光泽、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界限明显并无包囊,不发生钙化。
8.2 病理组织学
肿瘤细胞由成淋巴细胞构成,排列紧密,扩张性增生边缘整齐、肝细胞呈岛屿状,法氏囊肿瘤。
9 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乙型疱疹病毒引起的鸡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分神经型、内脏型、皮肤型、眼型。临床特点是多发性肿瘤。
9.1 病理解剖学
肝脏肿大,色变淡,肝表面实质可见数量不等半球状隆起的灰白色结节,肿瘤组织较实、切面平整光泽,边缘毛刺样。
9.2 病理组织学
肝脏血管周围构成瘤细胞管套,瘤细胞沿肝脏间质放射状浸润到窦状隙,分割成疏松状态,浸润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核分裂。
10 鸡组织滴虫病
鸡组织滴虫病是有盲肠线虫、异刺线虫所引起的肝脏坏死灶。盲肠粘膜溃疡、血样栓塞物、易感日龄是4~6周龄。
10.1 病理解剖学
肝脏表面出现圆形、不规则形溃疡灶,中心顿缘、很像鱼眼睛,称眼型坏死。盲肠有血样纤维素性栓子。
10.2 病理组织学
肝实质有坏死性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灶周边出血、肝脏组织空泡中数量不等的圆形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