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备母猪的选择与培育

2013-01-25葛利忠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年2期
关键词:发情后备月龄

葛利忠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畜牧水产管理办公室,涿鹿 075600)

后备母猪的选择与培育

葛利忠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畜牧水产管理办公室,涿鹿 075600)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产母猪由于种种原因(疾病、饲养管理、遗传缺陷等),大约有25%~35%的母猪被淘汰,为了保障猪场正常生产的均衡性需要及时的补充后备母猪。而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猪场的生产可分为仔猪的生产和种猪生产两部分,而仔猪生产又是种猪生产的基础。种猪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每头母猪年提供的断乳仔猪数和体重,即提高种母猪的年生产力水平。

仔猪育成结束~第1次配种前是后备母猪的培育阶段。要想有优良品种的繁殖母猪,需从后备母猪的培育开始。为使繁殖母猪持续地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每年都要淘汰部分年老体弱、繁殖性能低下以及有其他机能障碍的母猪。所以,需要补充后备母猪,从而保证繁殖母猪群的规模,形成以青壮龄为主体的结构比例。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是提高猪群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

1 后备母猪的选择

1.1 选择要点

母猪不仅对后代仔猪有一半的遗传影响,而且对后代仔猪胚胎期和哺乳期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在其他性能相同的情况下,影响后代仔猪的生产成本。产仔数高的母猪所产仔猪的相对生产成本低。

1.1.1 生长发育快 应选择本身和同胞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个体。在后备猪限饲前(如2月龄、4月龄)选择时,既利用本身成绩,也利用同胞成绩;限饲后主要用于肥育测定的同胞的成绩。

1.1.2 体质外型好 后备母猪要求体质健壮,无遗传疾患,并应审查确定其祖先或同胞亦无遗传疾患。体型外貌具有相应种性的典型特征,如毛色、头型、耳型、体型等,特别应强调的是应有足够的乳头数,且乳头排列整齐,无瞎乳头和副乳头。

1.1.3 繁殖性能高 繁殖性能是后备母猪非常重要的性状,后备母猪应选自产仔数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的高产母猪的后代。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外生殖器官,如阴户发育较好,配种前有正常的发情周期,而且发情征候明显。

1.2 选择时期

1.2.1 2月龄选择 2月龄选择是窝选,就是在双亲性能优良、窝产仔猪数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而均匀、同窝仔猪无遗传疾患的一窝仔猪中选择。2月龄选择时由于猪的体重小,容易发生选择错误,所以选留数目较多,一般为需要量的2~3倍。

1.2.2 4月龄选择 主要是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体质差、体型外貌及外生殖器有缺陷的个体。这一阶段淘汰的比例较小。

1.2.3 6月龄选择 根据6月龄时后备母猪自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同胞的生和发育及胴体性状的测定成绩进行选择。淘汰那些本身发育差、体型外貌差的个体以及同胞测定成绩差的个体。

1.2.4 初配时最后选择 此时是后备母猪的最后1次选择。淘汰那些发情周期不规律、发情征候不明显以及长期不发情的个体。

2 控制后备母猪生长发育

猪的生长发育有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从外部形态以至各种组织器官的机能,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如果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人为的控制和干预,就可以改变猪的生长发育过程,满足生产中的不同需求。后备母猪的培育与商品肉猪生产的目的和途径皆有不同,商品肉猪生产主要是利用猪出生后早期骨骼和肌肉生长发育迅速的特性,充分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饲养管理条件,使其能够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发达的肌肉组织,实现提高猪瘦肉产量、品质及生产效率的目的。后备母猪培育则是利用猪各种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控制其生长发育所需的饲养条件,如饲料营养水平、饲料类型等,改变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保证或抑制某些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从而实现培育出良好、体质健壮、消化、繁殖等机能完善的后备猪的目的。

后备母猪生产发育控制的实质是控制其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外部反映在体重、体型上,因为体重、体型是各种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综合结果。构成猪体的骨骼、肌肉、皮肤、脂肪等4种组织的生长发育阶段过程中,肌肉居中,出生~4月龄相对生长速度逐渐回升,以后下降,脂肪前期沉积很少,6月龄前后开始增加,8~9月龄开始大幅度增加,直至成年。不同品种性别的猪种有各自的特点,但总的规律是一致的。后备母猪生长发育控制的目标是使骨骼得到较充分的发育,肌肉组织生长发育良好,脂肪组织的生长发育适度,同时保证各器官系统的充分发育。

3 后备母猪的饲养

3.1 合理配制饲料

按后备母猪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地配制饲料。应注意饲料中能量浓度和蛋白质水平,特别是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的补充。否则容易导致后备母猪的过瘦、过肥使骨骼发育不充分。

3.2 科学饲养

后备母猪需采取前高后低的营养水平,后期的限制饲喂极为关键,通过适当的限制饲养即可保证后备母猪良好的生长发育,又可控制体重的高速度增长,防止过度肥胖,一般情况下,当后备母猪体重达到80 kg左右时开始适当限料,饲喂量约在2.0~2.5 kg/头·d,但应在配种前2周结束限量饲喂,以提高排卵数。后期限制饲养的较好办法是增喂优质的青粗饲料。

4 后备母猪的管理

4.1 合理分群

后备母猪一般为群养,每栏4~6头,饲养密度适当。小群饲养有2种方式:(1)小群合槽饲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方便,缺点是易造成强压弱食,特别是后期限饲阶段。(2)单槽饲喂,小群趴卧或运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采食均匀,生长发育整齐,但需一定的设备。

4.2 适当运动

为强健体质,促使猪体发育匀称和正常发情,特别是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坚实性,应安排后备母猪适当运动。运动可在运动场内自由运动,也可放牧运动。

4.3 调教

为了繁殖母猪在饲养管理上的方便,后备猪培育时就应进行调教。一要严禁用粗暴对待猪只,建立人与猪的和睦关系,从而有利于以后的配种、接产、产后护理等管理工作。二要训练猪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如定时饲喂、定点排泄等。

4.4 定期称重

定期称量个体既可作为后备猪选择的依据,又可根据体重适时调整饲粮营养水平和饲喂量,从而达到控制后备猪生长发育的目的。

4.5 发情记录

后备母猪(如法系白猪)生长到80 kg以上时开始出现第一次发情症状,根据这些基础数据可以确定后备母猪的去留问题,同时也可以确定后备母猪疫苗的免疫和初配时间。

5 后备母猪的初配年龄和体重

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和体重,便有了性行为和性功能,称为性成熟。后备母猪到达性成熟后虽具备了繁殖能力,但猪体各组织器官还远未完善,如过早配种,不仅影响第一胎的繁殖成绩,还将影响猪体自身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以后各胎的繁殖成绩,并且利用年限较短。但也不宜配种过晚,配种过晚,体重过大,会增加后备母猪发生肥胖的概率,同时会增加后备猪的培育费用。

后备母猪适宜的初配年龄和体重因品种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异。一般说来,早熟的地方品种生后6~8月龄、体重50~60 kg即可配种,晚熟的培育品种(如法系白猪)应在8~10月龄、体重110~120 kg、第3次发情时开始配种利用。如果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条件较差,虽然月龄达到初配种时期而体重较小,最好适当推迟初配年龄;如果饲养管理条件较好,虽然体重达到初配体重要求,而月龄尚小,最好通过调整饲粮营养水平和饲喂量来控制体重,待月龄达到要求再进行配种。最理想的是使年龄和体重同时达到初配的要求标准。

猜你喜欢

发情后备月龄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奶牛产后首次发情行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舍饲西门塔尔母牛育成期和青年期养殖模式分析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小于胎龄儿0~24月龄体格生长状况分析
影响氯前列稀醇效果的因素分析
母猪不发情怎么办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奶山羊同期发情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