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3-01-25罗燕凌
罗燕凌
(云南省宁洱县宁洱镇农业服务中心,宁洱 665100)
宁洱县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罗燕凌
(云南省宁洱县宁洱镇农业服务中心,宁洱 665100)
1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宁洱县是普洱市生猪养殖大县之一,位于普洱市中部,全县辖9个乡镇85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3万人;全县幅员土地面积3 670 km2(折合55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5.08万亩。1994年该县被列为省级商品猪基地县,2004~2010年实施了省农业厅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07~2012年实施了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25.5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5.28万头,生猪出栏达70.19万头。其中,肉猪出栏24.34万头,肉猪出栏率达103.8%,出栏商品仔猪45.85万头,约占全市出栏生猪的六分之一;养猪产值达到40 514万元,占畜牧业产值47 803万元的84.7%。宁洱县成为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两地消费生猪产品的主产区之一,其猪肉市场30%以上由宁洱县供给。全县养猪业已形成规模养殖场(户)主导的格局,规模养殖场(户)出栏肥猪占34.2%。生猪产业已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2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2.1 种猪良种繁育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存在种猪结构不合理,多为良种不良;种猪性能退化严重,选育不力,严重影响了种猪生产和种猪质量;资源保护不力,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严重滞后。尤其“洋二元”母猪和PIC配套系种猪在生猪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严重制约了优质生猪的生产发展。
2.2 生猪饲养方式落后
生猪养殖方式大多数是以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小区化、标准化水平还很低,致使动物疫病控制难,先进养殖技术推广难,经济效益增加难。
2.3 资金缺乏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动物保健、品种改良、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畜禽圈舍等畜牧业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造成了畜牧兽医科技人员不能在畜牧生产中充分发挥其有的作用,养殖新技术难于推广,防疫措施难于落实,制约了全县畜牧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2.4 疫病对生猪业生产威胁较大
近年来,各类传染病对生猪生产造成的威胁和损失较大。如在种猪生产上,除猪瘟等烈性传染病外,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等呈多发趋势,且混合性感染增加,导致母猪繁殖率下降,仔猪死亡率上升,给生猪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5 规模养殖的用地、融资和环保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
许多农户新建或扩建养殖场、建设养殖小区用地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困难,尤其是大型养殖场建设用地难以落实。近年来全市规模养殖发展较快,但是不少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既影响规模化养殖的健康发展,又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3 对策建议
3.1 发展思路及目标
围绕转变生猪生产发展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量、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加强基地建设,健全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到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总量达到80万头,生猪养殖产值达到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90%以上,生猪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在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优质肉猪的生产比率,到2015年三元杂交猪瘦肉率60%以上的优质肉猪年出栏30万头的能力,其中“洋三元”猪20万头,PIC猪10万头;肉猪出栏率由目前的104%提高到2015年的120%。
3.2 积极调整布局,加快生猪优势产区的发展
根据生猪产业发展需要,认真做好生猪优势产区的调整布局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投入,围绕生猪良种繁育、小区建设、技术推广、疫病防治和屠宰加工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支撑服务体系,提高养猪市场竞争力,扩大猪肉及其制品的外调和出口,带动全县生猪生产的发展。
3.3 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大力培植壮大畜牧龙头企业
把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作为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来抓。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发展一批肉类精深加工企业,优化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畜产品加工总量。
3.4 立足保质增量,加快建设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PIC和杜长大三元杂交,扩大良种覆盖面;强化技术服务,引导农户发展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年出栏万头以上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大型现代化养猪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年出栏30万头以上的养猪大县,全面实施人工授精,扩大优质种猪改良范围。实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推广猪舍环控管理技术、营养优化技术,改善猪舍环境,提高生长速度;支持养殖场建立大型沼气池,推广猪沼肥一体化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自有养殖基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市场供应。
3.5 促进生猪生产方式转变,加大规模养猪的政策扶持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测、饲料兽药和畜禽粪污处理等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处理方式,实现生猪粪污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3.6 认真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生猪健康养殖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大防堵力度,严防疫情传播。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免疫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3.7 加强饲料兽药监督管理,生产优质安全的生猪产品
严格控制有毒有害饲料,大力发展安全、高效、无残留、无污染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严格执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范兽药经营行为,有效控制生猪及其产品的药物残留。
3.8 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种猪良繁体系建设
一是加大对良种工程项目资金的投资力度,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二是促进猪核心群场建设,提高原种猪和引进品种的选育水平,开展猪的经济杂交研究,不断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商品瘦肉猪高效杂交组合;三是实施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开展种猪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加快生猪品种更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