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2013-01-25付春
付 春
(江西省丰城市中医院,江西 丰城 331100)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付 春
(江西省丰城市中医院,江西 丰城 331100)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方法 选择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病情观察及评估、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积极护理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是治疗的关键。
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本身有病变发生,还出现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突然中断,使心肌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随着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逐渐增多,尤其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不断增加。针对其病情危重,病变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在积极有效的治疗基础上,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AMI的特点,更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护理,现就本病的护理措施如下。
1 护理措施
1.1 监护
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住院后,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意识、精神状态、性格、心理、皮肤、病情等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随时注意观察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心力衰竭的症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当心前区疼痛剧烈时,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情绪紧张,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从而诱发心律失常,24h内可以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应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也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应备好除颤仪等一切抢救物品[2],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护士必须严密观察,若发现早搏、心率过快或过慢等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电除颤,这是防止死亡的关键。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及时行胸外按压等复苏处理。
1.2 氧气吸入
吸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很重要的,患者可以通过吸氧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低氧血症,减轻其带来的痛苦,从而可以改善缺血缺氧心肌的供氧情况,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加重。一般使用鼻导管来吸氧,氧流量根据病情轻重调节,一般氧流量在2~3L/min,如合并心力衰竭时氧流量可增加到6~10L/min,可采用蒸馏水湿化加压给氧,必要时可采用机械通气。有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吸氧,一是认为吸氧没什么用处还浪费钱,二是嫌吸氧太麻烦,我们作为护士要向患者说明吸氧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配合我们的治疗,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3]。
1.3 建立静脉通道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时,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以便随时进行静脉给药,对于低血压或循环比较差的人,可做深静脉穿刺。输液时应注意防止空气栓塞的发生,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防止输液过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或诱发肺水肿,如使用特殊药物时,可给予微量泵注射,保证剂量的准确。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保持静脉通畅。
1.4 疼痛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为疼痛,疼痛可出现缺血缺氧进一步的加重,梗死面积扩大;疼痛还可引起低血压、心动过速、出汗和烦躁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应遵医嘱及时使用止痛剂,如度冷丁,各种止痛剂用量要从小剂量开始用,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随时监测血压有无变化。
1.5 休息
住院后,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解除焦虑。一般卧床休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护士协助完成生活护理,包括进食、洗漱、翻身、大小便等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待病情稳定,可逐步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床边活动,活动时以不出现不适感为宜。活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适应心脏负荷[4]。
1.6 饮食护理
老年人的饮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忌饱餐,因饱餐后血液重新分配,冠脉供血减少常使病情加重,引起猝死。食物温度适宜,进食时不宜过快,少食多餐,从而增加食欲。
1.7 排便护理
向老年人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性。指导患者不要因怕弄脏床单而不敢床上排便,或因怕床上排便而不敢进食,从而加重便秘的危险。患者排便时应提供隐蔽条件,如屏风遮挡。嘱患者勿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排便困难者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缓泻剂等。
1.8 心理护理
老年人一般都有固执、自尊心强、害怕孤独、畏惧死亡的心理特点,而且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其心理状态也不同。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急性心肌梗死由于发病急,病情复杂,患者住院后看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仪器,常易出现紧张恐惧、忧虑烦躁、悲观等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做好宣教,特别介绍住院环境、吸氧以及监护仪的作用,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和忙乱,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通过我们乐观的语言、态度、表情及熟练的技术来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激动等心理状态,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使疾病得到最快最好的恢复。
2 讨 论
由于老年患者各种感觉欠灵敏、反应慢,不易表现出来,所以老年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病情变化快,不易被察觉。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抢救,使患者转危为安。同时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疏导,安慰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介绍目前心血管疾病先进的治疗方法以及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患者感到恐惧、焦虑的时候,通过我们关心体贴、细心开导、耐心解释,及时解除患者痛苦,做好舒适的护理,给患者以安全感、信任感,使患者配合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1] 尤黎明,孙国珍,袁丽.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4-170.
[2] 李淑荣.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周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667-669.
[3] 沈莹,夏勇.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试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9-11.
[4] 李慧慧,赵萍.CCU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7):7.
R473.5
A
1671-8194(2013)19-03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