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综合防治策略新措施的效果分析
2013-01-25肖小华邱勇军杨汉东彭庆有苏韶生
肖小华邱勇军杨汉东彭庆有苏韶生
(1 中山市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3;2 中山市卫生局,广东 中山 528403;3 中山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 中山 528403)
高血压综合防治策略新措施的效果分析
肖小华13邱勇军2杨汉东2彭庆有1苏韶生1
(1 中山市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3;2 中山市卫生局,广东 中山 528403;3 中山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 中山 528403)
目的 探讨对高血压患者综合防治新举措干预的效果。方法 通过在16个社区实施社区高血压“三化”管理,特色健康促进活动,建立社工参与的联动体系,推广中医“治未病”等创新举措;实施3年后,了解社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高血压知晓率由35.6%上升至78.7%,高血压治疗率由45.6%上升至80.3% 高血压控制率由36.7%上升至 65.4%。结论 高血压综合防治策略新措施,值得推广。
社区;综合防治干预;高血压;中西医结合
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其中中青年从1991年的29%增至2002年的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按照2012年我国人口数量与结构估计,我国现有2亿多的高血压患者。体质量课题组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及其配套文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出一系列的高血压防治创新举措。
1 方 法
选择两个镇16个社区,实施社区高血压“三化”管理,特色健康促进活动,建立社工参与的联动体系,推广中医“治未病”等措施,3年后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1.1 高血压社区“三化”管理
课题组启动高血压社区防治“三化”管理的模式。“三化”管理的内容包括:①规模化管理:社区15岁以上常住居民的人群管理率达60%以上,管理人群得到按时专业化随访率达80%以上;②规范化管理:规范社区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的现代健康及疾病管理卫生服务意识和行为,规范对社区人群综合干预方法;规范社区人群健康趋势的监测系统;规范对综合干预的效益/效果的评估体系。③信息化管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区医院和研究管理机构相连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社区全人群的信息化管理、社区专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行规范管理和培训。
1.2 特色健康促进活动
注重关口前移,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制作通俗易懂的宣教材料,免费向幼儿园、学校派发,制作高血压防治的动画片,寓教于乐,让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健康方式,特别是强调减少食盐的摄入和控制体质量。通过进行健康教育,大多数的儿童自觉养成适量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的健康行为习惯。在社区里开展“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在家庭里开展“每人每天6g盐,控制血压保健康”活动,免费为城乡居民发放盐勺、限油壶及高血压防治宣传材料,引导居民戒烟、控盐、限油,促进居民养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
1.3 建立社工参与的联动体系
由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既要做好高血压的治疗工作,又要兼顾高血压的预防工作,难以面面俱到,因此,课题组将“社工”引进了高血压的防治链中,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社工督促、自我管理”的联动体系。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社工担当起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调查者”、“知情者”、“疏导者”、“督促者”和“信息员”。
2 结 果
实施3年后,16个社区高血压知晓率由35.6%上升至78.7%,高血压治疗率由45.6%上升至80.3%,高血压控制率由36.7%上升至65.4%。
3 讨 论
以往,高血压的防治基本上以专家科研、大医院临床治疗为主,而忽略了对高危人群的防治甚至对全人群的综合防治[1]。2001年,卫生部提出慢性病防治“十个转移”,则以疾病为主导转为以健康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转为以人群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从卫生部门转为多部门和社会参与,从专科医生转为专科与全科医生互动,从医生管理转为医生、护士、预防保健、检验、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治疗为主转为管理为主,从强调治愈转为强调医疗照顾[2]。要实现这些转移,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思维,不断改进慢性病防治的干预措施。
根据近10年部分省市的调查结果,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学龄前儿童为2%~4%,学龄儿童为4%~9%。儿童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通常没有自我感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不易被发现。50%以上的儿童高血压伴有肥胖[3]。因此,高血压防治的宣传和教育,不仅要针对高血压患者或高危人群,要面向全人群,更要做到关口前移,面向儿童、青少年,做到“防治高血压,从娃娃做起”!
我国中医传统医学历史源远流长,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不能忽略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研究和实践。李响、周倩倩等学者[4]论述了把中医“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己病防变、痊后防复”的方法运用于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未病先防”相对于西医“一级预防”,传统养生理论倡导通过调养、摄生等活动达到保持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其基本要求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摄精神、舒畅身心,这正是高血压防治中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另外药膳、食疗、气功、针灸、推拿、按摩等养生方法对高血压的预防不仅行之有效,而且便于推广。对于易感人群还可以通过中药内服、外用以增强体质,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顺畅,达到预防的效果。“既病防变”的思想,相当于高血压二级预防的非药物治疗,可作为轻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辅助治疗和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中医药的使用不仅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而且在降低降压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危险度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另外,何庆勇等认为中医在加快高血压疾病康复的方法,疾病愈后防止其反复的预防方法等也是有一定的效果。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权威专家认为,绝大部分高血压可防可控,但难以治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及系统管理治疗高血压患者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长期的使命。课题组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社区高血压“三化”管理,特色健康促进活动,建立社工参与的联动体系,应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等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值得推广。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全文)[S].2010.
[2] 郑灵巧.防治需政策撑腰[EB/OL].[2011-09-23].http://www.jkb. com.cn/html.
[3] 张丹妮,曾顺霞,周端,等.湖北省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卫生习惯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9):737-740.
[4] 李响,张立侠.治未病思想与高血压疾病的预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1):70-71.
R544.1
A
1671-8194(2013)19-03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