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山食疗养生思想初探*

2013-01-24王小芸赵怀舟王象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有节傅山素问

王小芸,赵怀舟,王象礼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太原 030012)

傅山(1607.7~1684.7)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博学大家,他精通儒、释、道、医等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养生学术思想,而在饮食、药膳方面更加突出体现了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传统特色。

1 平衡膳食,营养均衡

傅山强调经、子平等,并曾毫不客气地指出:“失心之士,毫无餐采”[1]。正如魏宗禹先生在《傅山学论》一书中所总结的,傅山主张应用“餐采”式的思维方法,博采各家之言,从经子百家的著作中吸收思想营养,即“餐采”说[2]。傅山在学术研究中是这样做的,在平素的饮食习惯中也体现出这种思想。傅山的生活并不安定,尤其是在明清王朝更替的战乱期间,天灾人祸终日不断,粮食匮乏食不裹腹,他终日颠沛流离,食无定时。即使在这种环境下,傅山仍能将登耄耋以无疾终,我们不得不说饮食重“餐采”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傅山的饮食丰富多样,粗茶淡饭、瓜果梨桃皆可入诗入赋,或者成为其信函、札记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我们不妨来浮光掠影般地欣赏一下这些文字[3]:“玉米得未有,柴门杵臼莹。玄苞浑秬黍,白粲小香秔。”“穞生豌豆好,客作瑟珠供。秋入齿牙菉,甜回霜露冲”。“红饭慰调惄,劝人新豆香”。“老夫红玉饭,二味高梁甘……脾神饮静德,马蹄息春岚”。“高齐时所谓‘促律忽塔’,想亦用荞麦为之。盂俗以此面漏作蝌蚪,作汤噉,虚松如无物,亦食中妙品也”。“西邻分米白,东舍馈梨黄”。“村翁问寒药,茶果致胡桃”。“人藏小洞剥榛仁”。“寺园有桑椹,老僧许我吃”。“绵羊生片美于酥,踏破神州园里蔬”。“河漏,鸡汤第一,羊汤次之。新秋荞麦初下,最宜河漏,鸡羊浓煮,杂以姜椒,隔数日一顿,颇利老脾也”。“黄君五味在……芹苣芥皆可。新春嫩柳芽,有香无烟火。风干当御冬,绿韵石辱齿瑳。山房三两筯,蒸糒仙饭颗”。“青青之穬,最宜”,“时新第一,鲜润斯今。冰蚕初蠕,雀舌方鳹。青珠色重,碧玉光沉。嫩难大嚼,香饫寸心。眼根味在,舌际非寻。齿颊生慧,淡隽不任。”

赏读这些词句,谷黍的甘香味美、豌豆的瑟珠之质、红饭的淡味益脾都活脱脱地呈现于目。所谓米白、梨黄、椹甜、蔬鲜、榛仁脆。茶果快朵颐,胡桃补肾肝,世间百味入餐盘。荞麦河漏,配以鸡汤、羊汤,少佐椒姜,颇利老脾,荤素搭配是惬意。黄君五味,不论芹苣、芥菜,新春柳芽,风干御冬,干粮绿疏亦神仙。食中妙品有高齐之时的促律忽塔,润益生死有小满前后的。赏读傅山文赋的同时穿越古今,现实与历史似乎并无隔膜。轻松领略谷菜果畜的养生之道,书本知识一一落到了“食”处。

傅山的饮食中谷类、菜类、果类、肉类等无所不涉,基本上达到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状态,这种饮食上的餐采摄入,正暗合了“平衡膳食”之道。食品多样化,结构均衡,营养全面,水谷精微充足,气血旺盛,脏腑安和,使人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人不能偏食,应该从不同食品中摄取多种营养。饮食结构要均衡,同时若配合四时五脏,根据五味所宜,使“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还可用以治病和调养,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节,三因制宜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饮食有节”包括节制与调节两方面,指的是对饮食要有所节制,同时饮食要顺应自然,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和自身体质来调节饮食。

傅山在饮食上强调的主要观点是“得少为足”。他说:“得少为足,于问学则小器,于饮食为上智。”食不过饱,这也是历代饮食养生的首要原则。过量饮食,是许多疾病的根源。《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可见饱食主要伤害的是肠胃。《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诸病源候论》亦提到“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5]”傅山在《羊裘》中说:“寒能伤体,温亦汗泄。饥不可忍,饱亦有悔。”这是他对饮食有节的最佳总结。饱食有百害而无一利,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处于人身的中部,如果能够保持饮食有节,肠胃才能处于宽舒通畅的状态,人体气机就能升降自如。过饱则会阻塞气机升降,那么就会出现脾胃不调,百病丛生。

饮食有节的另一方面,还指根据四时及个体调节饮食,辨证施食。在治疗疾病方面,《内经》中提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则,饮食药膳也需三因制宜。这一点傅山也很重视。头脑是他创制的一种滋补佳品,由羊肉、长山药、藕片、黄芪、良姜、煨面、黄酒、酒糟组成。但这并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适合。傅山创制头脑的初衷是因其老母亲年老体衰而设,后来主要食用者为脾胃虚寒、年老体弱、产后奶水不足者。因其性属温热,傅山要求“头脑”的时间是每年白露至立春的凌晨3点至7点。太原地属北方,中秋之后,肃杀之气已成,天渐寒凉此时进补正合时宜。立春之后大地转暖,自然的阳气已给人足够的能量,就不需再食用“头脑”了。凌晨3时至7时是一天中大自然阳气升发的时刻,阴气最盛之时即为阳气萌发之时,这时服用头脑正合自然之意。

另外在头脑的组成上,傅山着意在诸多温补之物中加1性味甘寒的莲藕,不仅制约羊肉、黄芪、良姜等的温燥太过,而且在这种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里给人以清爽利口的感觉,让人食欲大增。品味着这碗寒温相济、色香味淳、温养五脏的健康美食,我们不难体味出其中蕴藏着的辨证施食和三因制宜,这就是傅山自然天成、妙手独得的饮食养生睿智。

3 调整阴阳,顾护中州

中医学称健康人为“平人”。《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即机体处于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才是健康的。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傅山曾提出了“平阴阳”[6]辨证论的哲学思想,在饮食药膳中调节机体状态时也是这样做的。他批注《素问·生气通天论》时,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加圈以示强调。

傅山在批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王冰注曰:苦性坚燥,又养脾胃,故脾气不濡,胃气强厚。”一段时,画圈强调了“脾气不濡”,画线对“又养脾胃”以示重视,因适量的苦味,可以燥湿健脾胃,傅山在旁边还注有“只是苦好”四字。人以水谷为本,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于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7]”明代医家万全说:“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8]”傅山也非常注重脾胃。

在平时的日常饮食中,傅山十分注重顾护自己的脾胃。在吃河漏时提到“河漏,鸡汤第一,羊汤次之。新秋荞麦初下,最宜河漏,鸡羊浓煮,杂以姜椒,隔数日一顿,颇利脾也。”吃水饭、就苦苣时的感觉:“才觉是自己脾胃受自己滋长,一月前酒肉与我何干也!三十年不噉禸犹苦菜矣,今年在彼,正当脆嫩,真如绿玉,极宜薄脾,一切油腻赖之涤荡,良仙茹也。”吃剩饭时“一抄忘舌淡,两熟省脾磨”。

在药膳调剂方面,傅山首先考虑的仍然是脾胃。如为老母亲调制的养生头脑中,用“黄酒”、“煨面”调补脾胃,“羊肉”、“良姜”温补脾胃,“莲藕”可清热开胃,“黄芪”、“山药”可益气健脾。再如地处北方高原地带的百姓,因长期食用杂粮,营养摄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易致脾胃虚弱,出现胃口不佳、进食差、面色萎黄、乏力倦怠、体虚易感等症。傅山为此创制了芳香醒脾的调味品,由大茴、小茴、花椒、良姜、桂皮、丁香、玉果等10多味中药配伍而成,众多百姓身受其益。因其芬芳浓郁,不仅可醒脾温中散寒,理气和中开胃,还因其美味适口,可长期食用,兼顾护脾胃,将中医养生思想与日常饮食相结合,自能延年益寿。再如傅山还将山西传统佳酿竹叶青进行改良,凸显其健脾和胃、调和阴阳的作用。

平衡膳食,营养均衡;饮食有节,三因制宜;调整阴阳,顾护中州。以上三条概括了傅山食疗养生的基本原则,这些朴实无华的思想至今仍不失其良好的借鉴意义。

[1]清·傅山.霜红龛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476.

[2]魏宗禹.傅山学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199.

[3]清·傅山著,刘贯文,张海瀛,尹协理主编.傅山全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9-869.

[4]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丁光迪.论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32.

[6]魏宗禹.傅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33.

[7]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

[8]明·万全.幼科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猜你喜欢

有节傅山素问
傅山的“四宁四毋”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舆论监督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
——浙江日报《一线调查》栏目的实践探索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步李春华水墨画配诗玉韵
用有理有利有节谱写一曲反抗凌辱的赞歌
有理,有节,有序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