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及其在“心悸”中的应用

2013-01-24于露婧付亚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一气右路学术思想

于露婧,付亚龙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北京 100700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为乾隆帝御医。他自幼博极群书,熟诸子百家,因染目疾致左目失明转而研习医术。黄元御对中医经典非常尊崇,称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精研经典,“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参以己见,形成了“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中医学术思想。张琦谓之“长沙而后,一火薪传”,乾隆帝赞其“妙悟岐黄”。

由于黄元御自身的经历,其在内伤杂病上,力倡健脾调中、理气疏肝、扶阳抑阴的学术观点,力辟“贵阳贱阴”之论。因其清高不驯、某些言辞偏激,加之某些立论偏而欠周,因而招致许多非议和贬伐,清朝官修之《四库全书》也仅存其著作目录,并持诋毁态度,阻碍了黄氏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然瑕不掩瑜,黄氏的治学精神以及其对经典的独到见解,足可为后人师。其“一气周流”思想及其临床应用,使初学者易于上手,疗效独特。

1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与“一气周流”理论

黄元御十分推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其在研习《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后,继承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六气学说以及气化理论等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学说。

山东昌邑人姜亦农将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归纳为:(1)尊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尚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今古之大祸也(《四圣心源·六气解》)。”治疗上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在用药上以温补之品为主;(2)师易火,熏脾胃,崇尚温阳补土。认为脾胃位于中焦,二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过程,为脏腑、阴阳、气机升降运动的枢轴。脾胃功能健全,中气旺盛,则脏俯气机升降有权,五脏六腑气血生化有源,人体健康无病。同时认为,脾胃升降功能的正常也是维持五脏六腑升降功能,即发挥水升火降正常功能的决定因素。中气虚衰,升降失常,百病由生,而导致中气虚衰的病机主要为阳虚土湿,治疗上以温阳补土为大法;(3)源《内经》,重六气,以六气统六经。依据天人相应的原理,认为天地有六气五行,人体有五脏六腑,以六气统十二经,每一气应二经,有司化、从化之不同,均以司化者为主,从化者不司气化为辅,所以为六气统六经。而内伤则因于人体之气偏胜,外伤则人体感受天地偏胜之气;(4)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并依据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创制了很多新方。

而“一气周流”理论,就是黄元御学说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所谓“一气”就是人体内浑然一体的源于先天靠后天脾胃充养的气,藏于少阴肾水,在脾土升清的作用下,自左路化为清阳上升,为肝木渐而心火,再由胃土的和降作用自右路化为浊阴而下降,为肺金渐而为肾水,形成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人体“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动状态。所以,当中气虚衰、升降失常时,就产生了病理状态,而中气虚衰的病理是阳虚土湿,要以温阳补土为法。其余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升其左路,或降其右路,恢复人体“一气周流”。

2 历代医家看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

心悸病名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下悸”、“心动悸”、“惊悸”等,认为其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汗后受邪等。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丹溪心法》认为心悸发病应责之虚与痰,《景岳全书》认为心悸由阴虚劳损所致,王清任《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

而现代中医则多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等导致,治法则或以益气、养血、滋阴、补阳,或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配合安神镇心之法。

3 从“一气周流”思想看心悸的形成

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思想来分析心悸的病机,是根于中气衰败、四维气机不得正常转动、一气不能正常周流而造成的。

黄元御认为,心中悸动的产生是因为木气动荡冲击、扰乱心神所致。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因此,心悸的缘由是水寒土湿,水寒木不能生长,土湿则中气堙塞,升降失政,脾胃不得运转。左路脾土下陷则清阳不升,乙木就不得上达,这样肝木下郁,阳气不能生发,就会下寒而病阳虚,厥阴风木性本升发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所以乙木会鼓动、上扰心神。右路胃土上郁则浊阴不降,阳气郁迫而不通,金水失收藏之政,少阳甲木不得顺降,相火因而上逆,致上热而病阴虚,胆木不得下根,浮荡而振摇、上扰心神。肝胆动摇,冲击心神,从而产生惊悸。惊悸之家,风木郁动,扰而不静,故心中惕然不安也。心悸的病人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嗳气、吞酸等症状,从黄氏思想分析,这些症状仍然是因为人体的一气不能正常的运转、左右升降不畅而造成的。

4 从“一气周流”思想论“心悸”的治疗

由于心悸的产生是由中气衰败影响到枢轴不转,并导致四维升降反作,戊土不降而火烈金燔,己土不升则水冷木郁,火浮水沉,精神分离而病作。所以治疗上应首重中气脾土,其次要根据四维升降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如水沉木下郁则病下寒而阳虚惊悸,治疗应考虑左路不升,疏达左路,升肝脾以宜木火之生长,下寒加温下;而火浮不降则病上热而阴虚惊悸,应考虑右路不降,通降右路,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并敛降相火,上热重加清上热,但不可徒滋心液而灭火也。上清而下温,则精謐而神安了。

因此,心悸的治法总当泻湿燥脾、健运中土、理气开郁、疏通气机、达木清风、敛降相火、安神藏精,使中气运动、四维轮转、清浊复位、阴阳既济、精神相交,便会神清不摇而惊悸不作。

用药方面,应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配伍。茯苓燥脾去湿,甘草建中补土,半夏降胃开郁,桂枝达木疏肝,芍药清风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封蜇阳根,临床之时随症加减。如有上热的可以加黄芩、芍药以清相火;下寒者可以加干姜、附子以温肾水;若气机郁滞日久,经络堙郁,凝而不流,内生瘀血者,可加川芎,达风木之抑郁,行经脉之瘀涩。

心悸患者还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嗳气、吞酸等症状,也可以据前分析的病机,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总之,要修复源头加处理显现的情况,帮助一气运转起来,从而达到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目的,便可以阳降根深、魂謐神安。

临床上,心悸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很多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通过学习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思想及其在心悸诊治方面的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临床诊治思路,提高心悸的诊治效果。

一直以来,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在学术界受到压抑,而当今中医界也逐渐在学术上进行思考,回归经典,恢复中医自信,正成为现代中医人的共识。

[1]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72.

[2]姜亦农.黄元御学术思想浅析[M].中医文献杂志,1997(1):14-16.

[3]刘志梅,肖长国.《四圣心源》“一气周流”思想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6):365-366.

猜你喜欢

一气右路学术思想
左路和右路
下雨
下 雨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左路和右路
红军长征时期组成左路军及右路军后的军委和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