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痹证探析

2013-01-24吴晋英李俊莲张世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痹证症见

吴晋英,李俊莲,张世霞

(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

痹证是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肿胀、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可见于西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张仲景《金匮要略》对痹证进行了详尽论述,主要见于湿痹、历节、肾着等病,其理法方药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现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解析如下。

1 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2],张仲景进一步认识到痹证的形成除与外邪有关外,更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

1.1 肝肾亏虚,外感寒湿

《金匮·中风历节病》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又云:“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1]。因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一旦感受风寒湿邪,便易形成痹证,因此肝肾亏虚是形成痹证的首要条件。

1.2 阴血不足,外感风邪

《金匮·中风历节病》云:“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1]”由于阴血不足,风邪乘虚外袭,风血相搏,使经脉痹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形成历节。

1.3 阳(气)虚湿盛,外受风邪

《金匮·中风历节病》云:“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1]”阳气不足而痰湿偏盛之人,由于卫外功能低下,极易饮酒汗出受风,外风内湿相合,流注筋骨关节,致气血凝滞而形成历节。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张仲景认为痹证的病因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外因两方面,内因责之于正虚不足(包括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阳气虚弱),外因责之于风寒湿入侵。内因以肝肾亏虚为重,外因以湿邪痹阻为主;正虚不足是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外邪入侵是痹证形成的重要条件,二者常相合为患,使痹证缠绵难愈而成顽疾。

2 分型施治

由于痹证外因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常兼风、夹寒入侵人体,故张仲景将痹证主要分为风湿证与寒湿证两大证型,并指出风湿日久可以化热伤阴。湿痹的传变及病位的深浅是由邪正力量对比决定的,亦即在邪盛正虚情况下,病邪极易由皮肤达肌肉,进而深入关节甚至波及脏腑,其具体证治如下。

2.1 风湿证

2.1.1 风湿表气虚证 本证是因表虚之人外感风湿、风湿痹阻肌表所致,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治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2.1.2 风湿表阳虚证 本证是因表阳不足、外感风湿、风湿痹阻肌表所致,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治用桂枝附子汤温助表阳,祛风除湿;服药后若风祛湿减、身疼减轻,改用白术附子汤温助表阳,祛除残湿。

2.1.3 风湿表里阳虚证 本证是因表里阳气不足、外感风湿、风湿痹阻关节所致,症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治用甘草附子汤温助表里阳气,祛风除湿。

2.1.4 风湿化热证 本证由风湿化热、痹阻肌表所致,症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治用麻杏苡甘汤轻清宣化,祛风除湿。

2.1.5 风湿化热伤阴证 本证由风湿日久、化热伤阴、痹阻筋骨关节所致,症见“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2.2 寒湿证

2.2.1 寒湿在表证 本证由外感寒湿、痹阻肌表所致,症见“身烦疼”及恶寒发热、无汗,治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除湿止痛。

2.2.2 寒湿袭腰证 本证由外感寒湿、痹阻腰部肌肉所致,张仲景名曰“肾着”,症见“身体肿,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即以腰部冷、痛、重为主要表现,治用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2.2.3 寒湿痹阻关节证 本证由外感寒湿、痹阻关节所致,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无关节红热表现,治用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3 用药特点

3.1 善用辛温通阳行痹

痹证是因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致使阳气痹阻不通而致肌肉、关节疼痛,辛温之品能够振奋宣达阳气,可使阳气内蒸于肌肉、关节之间,缓缓发汗而驱除风寒湿邪。故张仲景云:“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防风、生姜等,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2 祛邪勿忘扶正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痹证是在正气亏虚情况下,风寒湿邪才得以入侵。倘若正虚不复,单用祛邪之品不但邪气不去,反会徒伤正气,致使病情缠绵难愈。故治疗时应注意祛邪勿忘扶正,常用药物有黄芪、甘草等,如防己黄芪汤、乌头汤等。

3.3 重视健脾利湿

痹证以湿邪为主,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困脾则滋生内湿,素有内湿之人极易招致外湿,可见内湿与外湿常相合为患、互为因果。故治疗痹证应在祛风散寒除湿时配合健脾利湿之品,常用药物有白术、薏苡仁、茯苓等,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和甘姜苓术汤。

3.4 痛甚宜用乌附

乌头、附子为一本所生,均有温阳止痛之功,但乌头止痛作用强于附子。因寒湿痹痛较风湿痹痛重,故乌头多用于寒湿痹证,附子多用于风湿痹证。此外,芍药、甘草具有缓急止痛之效,与乌附同用可增强止痛效果,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1]《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痹证症见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养咽止咳桑叶方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