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肝熄风汤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2013-01-24胡伍毅
胡伍毅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中医院内科,广西 平南 537300
镇肝熄风汤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胡伍毅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中医院内科,广西 平南 537300
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高,起病急骤,是急危重症,也是危害人类生命及健康的重大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5~80岁,平均55±4.5岁;病程3h~3d;出血量10ml~30m l;按出血部位分类,基底节出血18例,脑室出血10例,桥脑出血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异常,脑肿瘤、外伤、血管畸形等以及深昏迷者和精神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病情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及时手术治疗。
1.2.1 西医治疗 患者保持安静,卧床休息,昏迷患者需侧卧位,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血压;20%甘露醇或20%白蛋白降颅内压;病情严重者,可联合使用甘油、速尿或激素等,以防止脑疝形成;补液、抗炎及对症处理,积极预防各系统并发症;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尿常规等情况。
1.2.2 中医治疗 急性期(发病2周)予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15g(先煎),怀牛膝25g,代赭石5g,龟甲、钩藤、菊花各10 g,生地黄12 g,玄参10g,天冬10g,白芍20g,生麦芽6g,川楝子5g,生甘草6g。随证加减:头痛重者,加生石决明,夏枯草;痰湿重者去龟甲、生地黄,加石菖蒲、地龙、全蝎;心烦失眠者,加黄芩、夜交藤。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意识不清者鼻饲给药。
上方治疗2周后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黄芪30g,地龙15g,当归尾20g,川芎15g,赤芍10g,白芍10g,桃仁15g,红花20g,伸筋草20g,鸡血藤20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意识不清者鼻饲给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 《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值的减少 (功能改善)与患者的生活能力状态 (评定时的病残程度)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2.2 治疗结果 全部36名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2周至3个月,基本痊愈7例(19.44%),显效20例(55.56%),有效7例(19.44%),无效或死亡2例(5.56%),总有效率94.4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生理机制为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颅内高压形成,严重者脑干受压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因此,西医治疗此病的关键在于降低颅内压、消除血肿与脑水肿,这样便能大大的减小手术时的危险性。
本病属于中医学 “中风”范畴,急性期多为邪中脏腑,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脑出血急性期以治标为主,此期标为实,以肝火亢盛、痰瘀壅盛、气血逆乱为主。因此,根据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疗应以镇肝息风,开窍醒神,祛痰化瘀,清火平肝为法。镇肝熄风汤中重用怀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龙骨、牡蛎相配以镇肝息风;生龟甲、白芍、玄参、生地黄、天冬以滋养肝肾之阴;钩藤、菊花息风清热;川楝子、麦芽清泄肝阳,柔达肝气之郁滞;方中用牛膝辅以川楝子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和胃调中;诸药配伍可针对本病的风、火、痰、瘀等诸多病因和病理变化综合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过后,大病伤气,因虚致瘀,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本方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渐愈。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清除自由基,促进神经元生长[2],改善微循环,使侧支循环开放,毛细血管网增加,出血部位血管压力下降,有利于防止再出血和增加梗死区的血供。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痊愈率较低,而在中西医同时治疗的情况下,可以从多方位、多层面、多靶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从而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中药汤剂服用不便,尤其是对于昏迷患者,改善给药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探讨中药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仍然是今后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王大伟,张宏业,罗翌,等.益气活血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 (气虚血瘀证)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J].新中医,2006,38(9):31-32.
R259
A
1007-8517(2013)08-0067-01
201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