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1-24徐爱萍
徐爱萍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徐爱萍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并制定经过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特点等,将患者并发的心律失常进行分类,按所属类别的不同对症治疗。结果 经过精心的对症治疗,76例患者中,有74例患者经过及时救治纠正了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心律,另外2例发生了心室颤动的患者病情危急,未能控制异常心律。74例患者均未发作第二次心律失常。结论 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有效,临床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制定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再次发生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由于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心脏的血供中断,导致心肌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这种现象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数建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形成了新鲜血栓,造成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剧痛持续半小时以上,患者出现濒死感,出汗,烦躁不安,严重者甚至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有典型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病情较为凶险,发病急骤,如果能得到及时救治,获得适宜的治疗,常可以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我院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帮助。现总结我院相关病例,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做出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患者的年龄在45~82岁,平均(63.2±7.9)岁;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3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14例,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12例,心室颤动2例。
1.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
①合并心力衰竭的时候,会发生更严重的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缺血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原因,心律失常更易发生。②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直接导致一系列的心肌细胞电生理改变,引发心律失常。③由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组织及全身代谢异常,植物神经的反应异常,以及药物的作用,引起机体的体液因素改变,诱发心律失常。④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坏死,儿茶酚胺增多,低氧血症,代谢产物的聚积以及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等体液因素改变,这是诱发心律失常的间接因素。
1.3 诊断标准
①提示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变化。②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最具特征的是出现Q波以及ST段抬高。③患者具有缺血性胸部疼痛的临床病史,出现特征性的持续性胸痛。
1.4 各项检查指标
①心肌肌钙蛋白。②心肌酶学标志物:有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
1.5 治疗方法
近年来,人们总结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经验,提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首先应进行心肌缺血的治疗。通过血液运行通路的重建术及溶栓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运用β受体阻滞剂等方法,可以预防或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治疗方法:①偶发性室性早搏、心室自主自律性加速,影响较为轻微,因此可以不进行特殊处理,但需要严密观察。②持续性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确诊后立即给予非同步直流电恢复心律。设定起始电能量为200J,观察效果。如不能起效,则改用300J的起始电能量。在进行直流电复律的同时进行心脏复苏术。③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但并不伴有上述症状者,可以不进行直流电复律,而是给予药物治疗。在10min内静脉注射150mg的胺碘酮,然后以1mg/min的滴注速度静脉滴注6h,之后以0.5mg/min的速度维持滴注。胺碘酮在此处是首选药物,不建议应用利多卡因。④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伴有低血压(<90mmHg)、心绞痛、肺水肿症状,应当采用同步直流电进行复律。设定起始电能量为200J,观察效果。如不能起效,则改用300J的起始电能量。⑤短阵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和其他临床特征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相似,但QT间期正常,可采用胺碘酮治疗。⑥成对室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速,可使用胺碘酮治疗,也可不用药物,但需要密切观察。
2 结 果
经过精心的对症治疗,76例患者中,有74例患者经过及时救治纠正了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心律,另外2例发生了心室颤动的患者病情危急,未能控制异常心律。74例患者均未发作第二次心律失常。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类:①束支传导阻滞;②房室传导阻滞;③窦房传导阻滞、窦性静止及窦性心动过缓[1,2]。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其并发症心律失常常在发病1d之内或1周之内发生,威胁患者的生命。并发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有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溶栓时再灌注损伤,冠状动脉回旋支近端阻塞引起窦房结缺血等。由此可见,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较为复杂,因此治疗起来具有很大困难。我院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发病原因不同,对患者施行个体化的救治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应当注意的是,心律失常往往在短时间内发作,病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其预防同样重要。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可知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位具有一定相关性,这可以为心律失常的预防及制定应急预案提供参考,有助于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对症的治疗方法。
[1] 赵红.急救与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29(2):16.
[2] 王晓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1,3(4):294.
R542.2+2
B
1671-8194(2013)29-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