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病特点与临床控制
2013-01-24
(桐乡市濮院镇农经中心,浙江桐乡 314502)
猪圆环病毒病(PCI)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CV-2)引起的猪传染性病毒病,是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后的又一免疫抑制性疾病,已成为规模化养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本文主要就规模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临床控制作一简述,供参考。
1 发病特点
PCV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动物病毒。已知PCV有两个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为非致病性病毒。PCV-2为致病性病毒,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幼龄仔猪先天性震颤(又称2型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病)等疾病,并可造成免疫抑制,给规模化猪场的疾病防控带来很大困难。
2 临床诊断
2.1流行病学调查
2.1.1病猪表现 该病多发于哺乳期和断奶后仔猪。尤其是5~12周龄仔猪,一般于断奶后2~3 d或1周开始发病,病猪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热,腹泻,嗜睡,毛乱,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咳嗽,喘气,贫血。母猪发病后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减退,出现流产、早产,产死胎、弱仔,母猪产后少奶或无奶,断奶后乏情。子宫炎,难孕,产仔数减少。
2.1.2皮肤特征 病猪皮肤苍白,体表淋巴结肿大。部分皮肤与可视粘膜发黄。临床上约有20%病猪呈现贫血与黄疸症状。
2.2临床病症
2.2.1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该病多发于5~8周龄仔猪,发病率为5%~50%,死亡率为8%~35%。产房哺乳仔猪生长相对良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但断奶后部分仔猪日趋消瘦、皮肤苍白,伴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部分猪只生长受阻,变成僵猪。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消瘦、被毛粗乱竖起、皮肤苍白、呼吸道症状及体温升高。个别猪只眼睛有分泌物,部分仔猪出现腹泻,或关节肿大。病猪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最后因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2.2.2母猪繁殖障碍 主要表现为发病母猪发生流产、死胎,随着病毒在母猪群感染率增加.木乃伊胎比例增加,新生仔猪断奶后死亡率增加。死胎和新生仔猪中最常见的病理损害为肝脏出现慢性淤血,心脏出现心肌肥大及严重的非化脓性、坏死性或纤维素性心肌炎,在胎儿心脏和其它组织中可分离出大量圆环病毒粒子。
2.2.3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该病主要危害生长育肥猪,多发于10~18周龄猪,具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和呼吸困难,部分猪只表现全身潮红的败血症症状和因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耳尖、尾端、股、前肢腋下皮肤充血、出血和淤血斑点。剖检可见大叶性肺炎、坏死性肺炎、胸膜肺炎、心包炎、浆膜炎、胸水和腹水增多等。由于呼吸道综合征往往是混合感染,所以应采集病猪的病料或血清送实验室进行PCR检测才能确诊。
2.2.4猪皮炎肾病综合征 该病多发于8~18周龄猪。常见临床症状为患猪皮肤表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由红色到紫色的斑块,病变多见于臀部、耳朵、四肢及腹部,也可发展到胸部、腹部及耳部。轻度感染猪只不发热,无痒感。严重感染猪除以上皮肤病变外,还表现皮下水肿、跛足、发热、厌食、精神萎靡、消瘦、呼吸困难或急促等症状。剖检病变主要表现肾肿大,皮质苍白,有大量直径为2~4 mm的红色点状出血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关节出血和肠道出血。真皮和皮下组织出现坏死性血管炎,常涉及到毛细血管、小血管和中等大小血管,甚至动脉,常伴随有表皮坏死和溃疡;肾出现纤维素性肾盂肾炎和间质性肾炎等。
2.3致病作用 仔猪感染PCV-2后导致免疫抑制。根本原因是PCV-2引起淋巴细胞的分裂增殖障碍,不能及时补充凋亡淋巴细胞而破坏淋巴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感染猪群出现疫苗免疫效果低下和免疫抵抗力下降,易继发和混合感染其它病原,导致发病猪群死亡率增加。PCV-2感染后能长期存在于体内,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引起PCV-2在猪群中流行,尤其是种猪群的持续带毒危害严重。
PCV-2广泛存在于病猪鼻粘膜、支气管、肺脏、扁桃体、肾脏、脾脏和小肠,胸腺、肠系膜、支气管等淋巴组织,其中肺、肾及淋巴结中检出率较高。由于免疫系统无法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病猪对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迟缓而微弱。
3 防控措施
3.1严格消毒 PCV-2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和一般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72℃的高温环境下也能存活一段时间,但对苯酚、季胺盐类化合物、氢氧化钠、氧化剂等较敏感。因此,环境消毒时应使用高效消毒剂,有疫情威胁的猪场,每周用2%~3%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猪舍内外墙壁和猪圈地面,1h后将舍内地面和下部墙壁用清水冲洗干净。日常消毒可使用百毒杀、菌毒灭、速效碘、威力碘、0.3%过氧乙酸、0.5%强力消毒。
3.2免疫预防 使用疫苗是控制PCV-2的最好办法。PCV-2疫苗在猪场应用几个月后可以明显改善猪群的健康程度,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饲料转化率提高,上市时间缩短,胴体品质提高。接种PCV-2疫苗可参考如下程序:第一次应用:成年公、母猪同一天免疫以后,经2周再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及年青公猪:配种前免疫2次,间隔2周。怀孕母猪:在怀孕10周及12周各免疫1次。公猪:每3~4个月免疫1次。仔猪:5周龄及7周龄各免疫1次(如果母猪未经免疫,仔猪免疫可在2周龄和4周龄各免疫1次)。每次注射疫苗前10 d和后10 d日粮中可添加1%“促免1号”,可明显缩短免疫空白期,增强抗体效价。一般来说,PCV-2阳性猪场免疫4~8个月后即可基本稳定。
3.3加强管理 全面加强规模猪场的饲养管理,做好环境的清洁卫生、通风等各方面管理,同时加强对饲喂饲料的营养要求,做到饲料营养合理、全面。
3.3.1良好的初乳管理 研究表明:母源抗体水平高低,是决定仔猪能否抵御PCV-2感染的重要指标。母源抗体水平越高,保护力越强,仔猪获得母源抗体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初乳。所以,仔猪出生后必须哺足初乳,对于弱小仔猪,可以人工辅助吮吸初乳。同时可在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2%“牲命1号”可显著提高母猪泌乳质量,可为仔猪提供充足的初乳保证。
3.3.2重视仔猪护理 PCV-2主要引起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一般断奶后2~3周开始出现发病个体。因此,加强仔猪断奶期的饲养管理,有助仔猪顺利度过断奶关。为减轻断奶应激,断奶后仔猪应在原栏饲养5~7 d,尽量以原窝仔猪为基础组群,饲喂优质乳猪饲料,可在日粮中添加1%~2%“护仔康1号”,饲喂15 d。
3.3.3避免各种应激 气温变化、寒冷及潮湿会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所以冬季要注意猪舍的防寒保暖,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霉菌毒素可诱发PCI,所以,在潮湿多雨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保持猪群食槽清洁,防止饲料酸败变质。
3.3.4定期检测公猪精液 研究表明,国内猪场公猪精液PCV-2阳性率较高,不少猪场在采取严格的饲养管理后仍然不见PCV-2阳性率有所降低,很可能就是因为忽略了公猪精液的质量。公猪精液可带毒,通过交配传染给母猪,母猪又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染给胎猪,造成仔猪早期感染。所以,规模化养猪场应采取全进全出制,种猪场必须定期对种猪进行检疫,及时淘汰血清阳性猪,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引入的种猪必须隔离饲养1个月,经健康检查后方可进入猪场生产区。
3.3.5临床用药注意问题 PCV-2主要侵害猪的免疫系统,所以临床上应禁用甲砜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除发生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外,也不宜使用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皮质激素类药物。慎用磺胺药物:磺胺类药物对猪附红细胞体没有抑制作用,在临床病例中,PCV-2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较为普遍,所以对皮肤发红或出现紫斑、有明显黄疸症状的病猪,不应选用磺胺类药物。另外,要适量补充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