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畜禽排泄物处理现状与对策调查
2013-01-24,
,
(1.建德市寿昌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建德 311612; 2. 建德市畜牧局)
近年来,建德市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总量的增加,畜禽排泄物大幅增加, 但因部分养殖场(户)治污设施相对落后,排泄物综合利用跟不上,导致畜禽排泄物直排,使资源变为污染源。为此,笔者对该市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提高排泄物资源利用的对策意见。
1 畜牧业发展及排泄物利用状况
1.1畜禽养殖概况 畜牧业是建德市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多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态势。据调查,2011年全市生猪饲养量43.63万头,年末存栏20.28万头;家禽饲养量1422万羽,年末存栏875万羽。
全市共有各类养殖大户2549户,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1259户,大户猪存栏15.8万头,500羽以上的蛋鸡养殖专业户986户,大户蛋鸡存栏668万羽;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2.9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3%。
1.2畜禽排泄物产生量及利用状况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畜禽排泄系数测算,全市规模养殖场年产猪粪尿15.2万t、鸡粪17.6万t,合计年产畜禽粪尿32.8万t。
畜禽排泄物治理与利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前,全市鸡粪80%运至兰溪、金华等地用于珍珠和淡水鱼养殖,20%用于本地水产养殖。
第二阶段:2006年后,因珍珠价格大幅下滑及淡水养殖池塘连年施用鸡粪,水体富营养化后,鸡粪外销明显减少,大量鸡粪难以处置,加之监管缺失,鸡粪直排,对水体产生了一定影响。
同时,因生猪养殖效益较好,企业和工商资本投资生猪养殖,出现了多家大型养猪场,有的年饲养量在5万头以上。少量大型生猪养殖场产生的大量沼液沼渣,因不能有效地实现农牧结合,对养殖场周边环境和水体产生了负面影响。
2 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养殖设施落后 该市约有60%的养殖场建于20世纪90年代,养殖排泄物处理设施未建或不配套,一旦畜禽粪便无人收购外运,养殖污水及粪尿就出现直排情况。
2.2资源化利用有限 据调查,目前全市只有3家小型有机肥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和产量相当有限。又因劳动力工资逐年上涨,农民直接使用畜禽粪尿作有机肥,费工费时,使用量很少。因此,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很低。
2.3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对新建养殖场的审批、排泄物处理配套设施建设、非法建场查处、粪污直接排放查处、处理设施运行监督等,部门与乡镇(街道)之间职责不清,遇事相互推诿。
2.4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该市财政财力和养殖场(户)自身实力有限,养殖业排泄物处理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财政对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提升、人畜分离示范村建设、有机肥生产企业、种植业企业和大户使用有机肥、畜禽粪便运输设备与费用等奖励扶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
2.5执法监管不到位 养殖场未批先建现象普遍,如2010年国家卫星拍片检查,全市共查出175户违法占地9.35万m2,用于建设养殖场。
3 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的对策
3.1严格审批手续 严格实行禁养区、限养区和“三同时”制度,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大型养殖项目环保部门要严格审批,逐步淘汰小规模与设施落后的养殖场(户),加快农村现有养殖场所的人畜(禽)分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3.2实行资源化利用 鼓励畜禽养殖企业走农牧、林牧结合之路,使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推广利用沼气工艺处理粪污,加强沼液沼渣运输、贮存和使用环节的配套设施建设,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防止沼液沼渣的二次污染。
3.3加强排泄物整治投入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养殖场(户)的环保意识,按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鼓励养殖企业增加投入,建设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排泄物治理和利用设施,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量。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和综合利用的投入,引导养殖场(户)做好畜禽养殖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等。
3.4落实监管责任 控制畜禽养殖排泄物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多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应做好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对粪污直排查处和治污设施运行监督。农业部门应做好畜禽养殖区域布局调整、畜禽养殖清洁化生产、治理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指导。国土部门应做好养殖用地审批,违章搭建畜(禽)舍的查处。政府还应将畜禽养殖排泄物整治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进行考核,以控制畜禽养殖排泄物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