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农大教授张绍文谈有机蔬菜生产

2013-01-24王雅坤

中国果菜 2013年1期
关键词:菜青虫老人家蚜虫

时隔数十年,记者再次见到河南省著名蔬菜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张绍文教授。他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铄,乐观爽朗,侃侃而谈,张教授今年已75岁高龄,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园艺家,从教50多年以来,一直从事蔬菜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担任河南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因在蔬菜领域的卓越贡献被誉为河南“蔬菜之父”。是河南省蔬菜产业方面的功臣。退出大学讲堂10年,他一天也没在家闲着,始终行走在田间地头。现在,研究了一辈子蔬菜的他又开始“盯”上了有机蔬菜。

他说,目前河南省蔬菜生产已经由“有啥吃啥”过渡到“吃啥有啥”的时代。在他看来,食品只有一个标准,即安全或不安全。“人类高质量的生活不应是‘吃啥有啥’而应该是‘吃啥啥好’。‘有啥吃啥’年代有人会饿死,‘吃啥有啥’的现世有更多人可能会病死,‘吃啥啥好’才应是人类幸福健康的终极目标,而唯有有机食品能够实现。”

2012年2月,张教授进驻有机农场。刚一入夏,蚜虫就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农场里的白菜、油菜、萝卜、青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多数遭遇了蚜虫侵袭。

蚜虫又叫蜜虫、腻虫。靠刺吸蔬菜嫩叶背面及幼茎为生,被吸食的菜叶会畸形卷缩,出现叶斑、泛黄直至枯萎死亡。此外,蚜虫的唾液还会在菜与菜之间传播病毒。

据介绍,蚜虫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10~30代。“两天就能见到重孙子。如果人类以蚜虫的速度繁殖后代,则一个女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可以坐满一个网球场……”过去,他指导村民灭杀蚜虫时有五六种方法和8种农药品种。而这些化学农药在农场统统派不上用场。他于是炮制“烟叶水”、“辣椒水”,同时采用了多种“土方”、“偏方”和生物除害法。做了上百次的各种尝试,效果不明显后,为保证品质,整棚整棚的娃娃菜、大白菜以及一些叶菜被农场毁掉,张绍文看得直掉泪。之后的几个月,他和蚜虫耗上了。他开始在宿舍里养蚜虫,观察、研究它的生长规律,琢磨它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蚜虫不耐高温。他开始高温闷棚。棚内外的温度相差30多摄氏度,老人家在高温的温室中,一呆就是几十分钟。蚜虫开始大量死亡,但仍未能根除。“我发现,蚜虫比人‘精’啊,热气一般都往上跑,上面热它们居然都会往下钻,全部密密麻麻地集中在根部。”张教授决定出动天敌“以虫制虫” 。在蚜虫的天敌中,异色瓢虫堪称“超级杀手”,它能捕食多种蚜虫、蚧虫及小幼虫等。每只瓢虫五毛钱,买来一批撒在大棚里,效果果然明显。

他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绞尽脑汁,潜心钻研。新郑市一家有机农场的081号菜园,菠菜、油麦菜、辣椒、香菜等十余个品种将这8分地切割成了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条块。近50棵苤蓝安静地生长在一块约有3平方米的条块里,这些苤蓝被一张白色网状薄膜覆盖着,偶有几棵裸露在外。但凡是露在外面的叶子上几乎都趴着菜青虫,最多的一棵竟有6只,而一旁被覆盖着的更多苤蓝则安然无恙。“菜青虫来势猛,食量大,一只菜青虫半天就能吃掉半片菜叶,对包菜、萝卜、菜花、白菜等多种十字花科蔬菜的危害最大,防虫网既能阻挡害虫又不影响透气和阳光照射”。这种“阻断式”浮面覆盖防虫法是整个躲病、防虫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张绍文和他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观察研究、培植试验最终成功。

有机种植,让50年的“药”路走不通了。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购买蔬菜时人们首先把安全放在首位。所谓安全,是指蔬菜中不含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做到的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用量。张教授说,农药对蔬菜的污染是所有污染源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尤其是防虫药剂对人类的危害更大。因此,当前蔬菜生产中应当把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应当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等生物防治法,另外还可采用防虫网阻隔害虫产卵和迁移为害。目前,河南省许多菜农从省工角度出发,种菜只靠化肥尤其是氮素化肥用量过大,使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导致蔬菜风味下降。适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有机肥,可增进品质、提高产量。张教授呼唤有机蔬菜、好吃的蔬菜,如果谁违背了这一需求,谁就会失去市场。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前提的农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它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张教授强调,只有紧紧地围绕市场,在质量上下工夫,产品才会有销路,蔬菜产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如何让你的人生过得比别人‘多’?” 老人家提出了“以身相许”说。张教授习惯夜里两三点醒来,很多“灵感”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有时候事情多了,整夜睡不着”。住在农场,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天比别人多干三小时,你的人生就会比别人多出三分之二,对自己热爱的事业要能‘以身相许’。”老人家说:“这一辈子,在有机蔬菜的研究上下的力气最大,操的心最多,很煎熬。但很有收获,很值得。”老人家希望把一辈子的蔬菜种植经验传授给年轻人,通过对有机种植科学化的探索,培养出中国未来有机种植的第一批技术员。“我想,别人没做过的事不等于不存在,我应该去探索。有机虽然很难,充满了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上的,还有信念和价值观上的。很难,但总要有人做,如果没人做,才最悲哀。”

猜你喜欢

菜青虫老人家蚜虫
卷心菜上的菜青虫
叶子国漫游记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铭记于心的残缺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我想去看望上帝
名声
感谢爷爷给我带来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