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志痹初探

2013-01-23丁艳亭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10期
关键词:外邪痹证肝气

丁艳亭 李 明 杜 琳

(1.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痹证源自《素问·痹论》,原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而导致气血痹阻成为痹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正气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瘀血痰浊等归入痹证的致病因素,使痹证的辨证治疗更加完善。

古人的侧重点在于祛风散寒除湿,将祛除外邪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准则。在天寒地冻缺少必要御寒物品的古代,外邪是导致痹证的主要病因。然而时至今日,临床上有些患者从外邪论治则疗效欠佳,其疼痛多与情志变化相关,或忧思或愤怒都会使其疼痛加重。观历代文献,情志导致痹证已现端倪。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言:“痹者,气闭塞不流通也……周身掣痛麻者,谓之周痹,乃肝气不行也。”论述了肝气郁结而至周身掣痛麻木的周痹。再如《傅青主男科·疼痛门》中云:“手足心腹一身皆疼,将治手乎?治足乎?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此从疏肝解郁行气之法来治痹证。清代陈歧在《医学传灯·痛风》中云:“痛风者,遍身疼痛,昼轻夜甚,痛彻筋骨……古今诸书,皆以风湿为言,害人不浅,改正其非,讲明其理……所制逍遥散一方 …… 屡试屡验者也,识者珍焉。”此以逍遥散治疗痛风一证。

盖肝属木,主畅达一身之气血,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失调,抑郁不疏,则肝气不展,滞塞不通,致血行受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正如《血证论》所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故此证与风寒湿邪无关,随情志变化而变化,一有怫郁,疼痛更甚。

情志因素首先导致机体的气机紊乱,进而内伤五脏,在五脏系统中又以伤肝为多。在对古代痹证医案进行统计分析中,可以发现脏腑病位及治疗药物归经频数都以肝脏最多。而且女性在行经期与产褥期也是痹证的多发阶段[1],此期既与气血不足、容易受邪有关,同时也与女性在此特殊时期的情志状态有关。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血常不足,因此肝气易不疏。

情志因素还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进而致痰湿瘀血内生。《医学入门·腹痛》言:“瘀血,痛有常处,或忧思逆郁。”《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皆生于郁。”情志因素通过对脏腑气机、气血阴阳的影响,日久变生痰浊瘀血阻滞经络从而出现疼痛、麻木、变形等躯体表现。

研究发现,采用生活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1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评定并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36例患者中焦虑情绪患有率为36.76%,抑郁情绪患有率为61.76%[2]。抑郁症患者除了具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力不足等典型症状外,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躯体不适症状,尤其以疼痛症状多见,据报道92%的抑郁症患者至少有一处疼痛症状,76%的患者有多处疼痛症状[3]。

马志教授在其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风湿热痹的发生与肝脾机能失调有关,忧思郁怒等情志变化常为本病的内在因素,而外邪侵袭只是诱因,因怒致郁,因郁化热,因思致结,因结致湿。并认为此种湿热,全为情志所引起,而非外邪入内所致[4]。

由此可见情志致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在当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关系微妙,个人的情绪调节机制越来越差,情志导致的疼痛类疾病日渐增多。故在临床上当我们遇到从外邪立法治疗痹证没有疗效时,不妨从情志着眼,疏其肝气、畅其情志,使气得疏布、血得流行,则病自愈。

[1]刘学文,简晖,张启明,等.历代痹证医案文献的病因、病位、发病时间分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23-27.

[2]刘健,杨梅云,范海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焦虑和抑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J].中国康复,2007,22(1):11-13.

[3]唐洁,欧红霞,杜颖莹,等.抑郁症躯体疼痛症状与述情障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513-515.

[4]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4.

猜你喜欢

外邪痹证肝气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