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溻渍治疗股肿39例护理
2013-01-23范雪燕
范雪燕
(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461000)
股肿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或炎性病变引起的局部静脉腔不通和血流瘀滞的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发病人数较多。患者多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可伴发热。及时积极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外加中药溻渍治疗股肿3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情况
本组病人共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24~76岁;长期卧床形成股肿者11例,术后发生股肿者2例,产后发生者3例,自身下肢血管病变18例,外伤引起者5例。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下肢肿痛,16例表现为皮肤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10例出现胫踝肿胀,行走困难;13例表现为下肢肿胀麻木,久不消退,皮肤发紫,倦怠乏力。
治疗方法
均采用中药溻渍外治,处方:艾叶30g,赤芍20g,大黄15g,丹参30g,桂枝20g,红花10g,鸡血藤30g,芒硝5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威灵仙30g,乳香30g,没药30g。每剂加水2000~3000ml,浸泡30min,加热煮沸30min。将药渣及少量药液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布袋,扎紧,待温度适宜敷于患处。溻渍时间约30min,每日溻渍2次。
治疗结果
本组39例患者,治疗时间最短7d,最长21d,平均14d。疼痛消失、下肢肿胀完全消退、活动后下肢皮肤无改变者37例,2例患者因提前要求出院治疗不彻底,达到疼痛减轻、下肢肿胀基本消退。
护理
一般护理:术后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可在床上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术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下肢静脉插管不宜太久,且避免经周围静脉输入刺激性强的液体。患者发病后半月应卧床休息,患肢略屈曲抬高,不做剧烈活动,以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疾病后期可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以促进患肢静脉回流。观察患者大小腿周径、肢体肿胀程度,患者自觉患肢是否胀痛减轻、麻木感消失、张力减低,出现皱纹、活动受限改善情况。如有局部颜色加重,多为病情加重,及时报告医生。
情志护理:对患者进行仔细耐心的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反复进行开导安慰,让患者懂得过度紧张、忧郁及躁怒会导致血脉挛急,使机体气血运行阻滞,脉络不通,加重病情等,使病人消除焦虑,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更要使病人了解治疗方法、过程及如何配合的具体事项。对需卧床休息的患者,要协助训练床上大小便的习惯,以促进病人的适应性反应。
饮食护理:气虚血瘀者加强营养,多吃猪肝汤、牛奶等以补益气血。气滞血瘀者多食理气活血之品,如红枣、山药、三七炖乌鸡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肥甘厚腻、鱼腥发物、辛辣刺激食物。
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溻渍时注意药物温度适宜,防止烫伤。溻渍时药袋表面覆盖保鲜膜,沿下肢局部缠绕1周,以防止药液外溢污染被褥并达到保温的目的。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
健康指导: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嘱病人绝对戒烟,消除烟对血管的收缩作用。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鼓励做足背伸展活动,有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避风寒,慎起居,保护患肢,避免外邪侵袭。避免久站久立。
体会
股肿,西医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因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而成。多有长期卧床、大手术后、产后、外伤等病史。其形成原因和易患因素有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异常三个主要因素。对于初发病者,以理气活血止痛、清热利湿为主,病程长者,肿胀久不消退,患肢沉重麻木,皮肤色发紫或苍白,治疗以益气活血、通阳利水为主。中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根据不同类型体质,可随症加减用药。本法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理气止痛、软坚散结的中药溻渍方法,以增强药物的渗透力,达到化瘀软坚、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利湿消肿的作用。加之溻渍时所产生的湿热作用,可以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缓解局部组织的疼痛,消退肿胀。同时给予辨证施护精心护理,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