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募配穴隔姜灸治疗寒凝心脉型胸痹27例
2013-01-23于冬冬胡锡元
付 勃,于冬冬,郭 哲,杨 阳,王 珂,胡锡元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430065;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450008;3.武汉市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佳,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本病属于本虚标实的慢性病。笔者以俞募配穴隔姜灸法治疗胸痹,选取寒凝心脉型胸痹患者2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7例,全部来自于门诊。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在40~75岁,平均53.1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根据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胸痹心痛诊断证候分类标准制定[2],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②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具有胸痛、胸闷主症之一,其他症状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
艾灸施术前,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其放松心情,先采取俯卧位,暴露背部,背俞穴选用大椎、厥阴俞(双)、心俞(双),在穴位上抹上少许凡士林,把新鲜姜切成直径为2~3 cm,厚度为约0.3 cm薄片,并用5号注射针头在姜片上穿刺数孔放到背部五个穴位上。将艾绒(南阳市卧龙汉医艾绒厂生产)做成高约2 cm,直径约2 cm的圆锥型艾炷置于姜片上方,点燃艾柱让其充分燃烧,嘱患者太烫时可移动姜片以防灼伤局部皮肤。施灸3壮后,将姜片和艾灰去掉,嘱咐患者采取仰卧位,暴露上半身,选取胸腹部募穴巨阙、膻中,用同样的方法在上述穴位上进行施灸。每日1次,每穴灸治各3壮,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无变化;加重: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
3.2 治疗结果
27例患者 1个疗程治疗后,显效 17例(占63.0%),有效 7 例(占 25.9%),无效 3 例(占11.1%),总有效率为88.9%。
4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某,女性,58岁,湖北武汉人,于2012年1月24日就诊。主诉:间断性胸闷、胸痛20年,加重2个月。发作时胸骨后剧烈疼痛,并放射到左上肩内侧,呼吸困难,喘息不得卧,遇寒痛剧,得热痛减,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或沉迟。查体:血压140/80 mm Hg,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T波、S-T段改变。西医诊断:冠心病;中医诊断:胸痹(寒凝心脉型)。按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5 体会
“胸痹”最早见于《内经》,是病位与病机的概括,即病位在胸,病机为痹。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闭阻心脉;或劳倦伤脾,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内经》载:“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说明本病多虚实夹杂,治疗当以温阳补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笔者选取寒凝心脉型胸痹患者,采用俞募配穴法,对大椎、厥阴俞(双)、心俞(双)、巨阙、膻中穴施以隔姜灸治疗。疗效显著。
滑伯仁《难经本义》云:“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可见脏腑的背俞穴、募穴与脏腑直接相通,俞、募穴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病变,还能够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对脏腑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难经·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千金要方》曰:“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千金翼方》曰:“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腹为阴,背为阳,任脉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督脉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笔者先灸患者属于阳的背部,后灸属于阴的胸腹部,先取背部大椎、心俞、厥阴俞以补养心气、温阳通脉。《甲乙经》曰:“三阳,督脉之会。”大椎为诸阳之会,位于督脉之上,主一身之阳气,具有祛风解表、宣通阳气、宁心安神之功效;心俞具有补心气、温心阳、通心络、宁心神、行血祛瘀之功,为心痛之要穴;《针灸大成》曰:“厥阴俞即心包络俞也。”心包络为心之防护,灸之可温补心阳[3]。胸腹部募穴中巨阙乃心之募穴,膻中为心包募穴,两穴都可宽胸理气、调理气血。俞属阳,募属阴,俞募结合,使人体阴阳平衡,经脉通利,则心痛自消也。又因上述穴位对应人体的心脏部位,灸之可直达病所。《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取元气,实者灸之,使实部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外发,火就燥之意也。”而笔者选用生姜作为施灸材料,是因生姜具有发散、温中散寒止痛等功效,借助艾叶、生姜的辛温直接作用于皮肤毛窍,使药力直达病所,达到缓解疾痛,祛除疾病,巩固根本之目的[4]。又有研究表明,隔姜灸有类似远红外辐射及热辐射、光辐射等物理效应,有效成分可以渗透到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系统,并被组织吸收,起到治疗作用[5]。临床疗效显示俞募隔姜灸疗法治疗寒凝心脉型胸痹不仅疗效显著,且施灸材料价廉,操作简单,易于患者接受,值得推广于临床。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3]高希言,孙婵娟.针灸背俞穴治疗胸痹的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3):288
[4]李红坤,覃坚清,黄玉环,等.改良隔姜灸治疗慢性副鼻窦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2012,10(2):246-247
[5]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