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会膈俞”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3-01-23陶晓雁赵百孝何姝霖韦子卓
陶晓雁,赵百孝,何姝霖,田 楠,周 宇,韦子卓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自《难经·四十五难》言“血会鬲俞”后,历代诸多针灸医籍中均描述了膈俞穴擅治血病,并强调了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膈俞的临床使用情况,笔者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检索1979~2012年间相关文献8284篇,发现膈俞穴适应症广泛,长于治疗血证,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养血止血的作用。
1 呃逆
陈龙等[1]取膈俞,埋毫针 1 ~3 d,隔2 d,共 3 次,治疗呃逆65例,总有效率为98.5%。梁秀莉[2]将60例中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埋针组取膈俞,对照组肌肉注射胃复安或安定,14 d后,埋针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
膈俞浅层分布有第7或第8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有第7胸神经后支、外侧支,刺激膈俞穴可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迷走神经的异常兴奋,从而缓解膈肌痉挛,脑卒中后顽固性膈肌痉挛与胃气动膈效果同样显著。
2 血瘀证
刘元峰等[3]将6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针刺组取心俞、膈俞、肾俞、内关、太溪,对照组口服消心痛、拜阿斯匹灵、倍他乐克等,4周后针刺组在症状改善、心电图改变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张继芳等[4]将54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贴敷组(30例)将大黄蛰虫膏贴敷于膻中、心俞、膈俞、内关、足三里,对照组(24例)口服复方丹参片,6周后两组均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的电泳时间,并能提高每分输出量(CO)、心搏量(SV)、射血分数(EF),贴敷组的总有效率为 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1.83%(P<0.01)。李斌等[5]将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补肾活血组取百会(透后顶)、膈俞、肾俞、内关、血海、阴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循经对照组针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30 d后两组临床症状、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全血粘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改善,且补肾活血组优于对照组(P <0.05)。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具有不同程度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异常,由于血脂代谢水平异常、血液黏稠度高,使血液运行瘀滞,血脉闭阻,心脑失养,致使功能缺失,膈俞有很好的活血通络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的排泄。
3 气滞痰瘀证
近10年,针灸治疗痴呆的研究比较集中,赵建新等[6]将6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针组(36例)取百会、膈俞、肾俞、丰隆等穴,对照组(32例)口服喜得镇,30 d后两组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1),老年人抑郁量表(BDS)评分均降低(P<0.001),且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P <0.05)。刘晓辉等[7]将 98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穴位注射组(50例)予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注射液注射于膈俞、胰俞、脾俞、肾俞、志室、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对照组(48例)口服二甲双胍片,经40 d治疗,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清蛋白(GSP)均有下降(P<0.01),2周后穴位注射组空腹血糖变化不明显,而对照组明显反弹(P<0.01)。刘氏等[8]又将84例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穴位注射组(46例)在膈俞、胰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注射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注射液,西药组(38例)口服非诺贝特,40 d后,穴位注射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5),西药组仅能降低血清TC(P<0.01)。随访穴位注射组高血脂症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李艳等[9]将80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针罐组取五脏俞穴、膈俞、大肠俞、三焦俞,对照组口服血脂康胶囊,8周后,两组症状均有好转(P<0.05),血脂指标(TC、TG、HDL-C、LDL-C)均有好转(P <0.05)。
现代大量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证明,膈俞穴作为血会,具有活血化瘀、化痰化浊的功能,刺激膈俞等穴可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特别是对内分泌代谢系统多种疾病都有显著疗效,不失为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首选穴位。
中医认为癥瘕积聚,如梅核气、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等妇科疾病,多由气滞血瘀、痰凝邪毒交结而成。张勇[10]电针刺激膻中、肺俞、膈俞、肝俞、脾俞、丰隆,10 d为一疗程,治愈90例梅核气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房忠女等[11]将107例乳腺增生患者分为3组,针药组(36例)埋线于肩井、膻中、期门、天枢、膈俞、肝俞、脾俞、风市、阳陵泉、丰隆,口服消核灵,中药组(36例)口服消核灵,埋线组(35例)取穴、方法同针药组,治疗1疗程,3个月后随访,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4.44%,远高于2个对照组(P<0.05)。蒙珊等[12]将9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针药组取膈俞、八髎、关元、子宫等穴埋线,口服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仅口服中药,3个月后,两组月经情况、肌瘤体积均有改善,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3.91%(P <0.05)。施茵等[13]将 6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32例)口服自拟补肾化痰祛瘀中药,针刺膈俞、脾俞、肾俞、次髎、关元、气海、子宫、大赫等穴,对照组(31例)仅口服中药,3个月后,两组临床症状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及LH/FSH值等相关性激素均有改善,针药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80.6%(P <0.05)。
针药结合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调节和(或)恢复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达到其治疗目的。
4 血虚证
治疗血液病,针药结合较单一方法疗效好。程子刚等[14]用针药结合和口服中药做对比,将90例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针药组针刺膈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口服自拟补血中药,对照组仅口服上述中药,2个疗程后两组血红蛋白量均有上升,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3.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9%(P <0.05)。刘世伟等[15]将64 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艾灸组在厥阴俞至膈俞段施回旋灸,对照组按照《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给予常规西药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8.1%(P <0.01)。白晓莉等[16]将13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穴位注射组(80例)在第一组(神门、安眠、心俞、膈俞)和第二组(内关、三阴交、肝俞、脾俞)腧穴中交替注射丹参注射液,对照组(50例)口服刺五加片,20 d后穴位注射组的总有效率为9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P<0.025)。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膈俞对血清铁含量(Fe)、血红蛋白含量(H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红细胞总数(RBC)、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造血器官的功能状态均有调节作用,说明膈俞有很强刺激骨髓造血及髓外造血机能的作用,可促进铁或其它生血物质的吸收、转运、利用,合成血红蛋白,能够改善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有养血补血作用。
5 衄血证
分类、归纳论文发现膈俞能够治疗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崩漏等各种肉眼所见的出血证。陈瑞云[17]针刺迎香、印堂、上星、素髎、人中、大椎、膈俞、天府、合谷等穴,治疗120例鼻衄患者即时效果明显,且临床症状、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常规等均有好转,总有效率100%。王伟等[18]针药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128例,用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膈俞、孔最、血海,口服自拟宽胸活血汤,1月后总有效率91.4%。吴标等[19]将9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在治疗原发病、对症处理、凉盐水灌胃的基础上,针药组抽空胃内液体后注入自拟中药止血合剂,针刺膈俞、内关、公孙等穴,中药组仅注入上述自拟中药止血合剂,西药组静脉推注法莫替丁,针药组、中药组在迅速止血方面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张永兴[20]将22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10例,针药组取百会、膈俞、关元、血海、三阴交、隐白等穴辨证治疗,自拟中药调理方善后调理,对照组口服己烯雌酚,肌注黄体酮或口服安宫黄体酮片,3个月后两组出血情况、贫血程度、子宫内膜厚度均有好转,针药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55%、71.82%(P <0.05)。郭诚杰等[21]将 48 例血小板减性少紫癜患者分为3组,气阴两虚型针刺组(21例)取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脾气虚寒型针刺组(16例)取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11例)口服大补阴丸或归脾汤加减,经20 d治疗,三组患者症状、紫癜、血小板计数、束臂试验、血清 IgG、IgA、IgM、IgD、C3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总有效率分别为71% 、69% 、54% 。
临床研究说明,针刺膈俞可提升血小板计数,改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且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调节作用,可抑制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提高自身免疫机制,在健脾益气、养血摄血、升高血小板方面具有相对特异性。
6 风证
中医认为荨麻疹、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等皮肤病多因血虚生风而致,亟需“治血”、“治风”。李坚将等[22]将6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治疗组电针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并刺络拔罐,西药组口服西替利嗪,另设健康组(30例),只进行1次免疫指标的检测,30 d后两组血清 γ干扰素(IFN-γ)均有上升,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和免疫球蛋白E(IgE)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8.12%(P<0.05)。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表明,针刺腧穴对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营卫调和,腠理固密,达到御邪抗病的目的。佘嘉奕等[23]将100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灸组(36例)针刺(风池、风门、膈俞、肝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太冲)与刺络拔罐(脊柱及其两侧皮肤)交替使用,中药组(33例)口服消风散合四物汤,或地黄饮子加减,西药组(31例)口服息斯敏、乐力、VitC,治疗20 d,半年后随访,针灸组的总有效率为 91.67%,明显高于中药组、西药组的72.73%、70.97%(P <0.05)。郑利星[24]将60 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穴位埋线组第一组腧穴(大杼、风门、肺俞、膈俞等)与第二组腧穴(胸1、胸2、胸3、胸7夹脊穴)交替使用,对照组口服迪银片,另设正常组30例,5个月后,穴位埋线组患者血小板内黏附分子CD61、CD106、CD62E、CD62L含量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P <0.01)。
皮肤病首选膈俞,有养血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符合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7 痛证
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也表现在对周身上下内外的疼痛的缓解。邓元江等[25]将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42例)取率谷、翳风、风池、膈俞、丰隆、太冲,对照组(44例)口服西比灵,经15 d治疗,两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均有改善(P<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91%(P<0.01)。谷巍等[26]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0例,针灸组针刺关元、气海、膈俞、血海、足三里,温针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阿莫西林胶囊。8周后,两组的症状、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均有改善,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宋宏杰等[27]将99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埋线组(65例)取膈俞、中脘、阳陵泉,对照组(34例)口服消炎利胆片,30 d后,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8.5%,优于对照组的82.4%(P <0.05)。
膈俞治疗冠心病偏头痛、心绞痛、胃炎、胆囊炎效果好,对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同样有明显疗效。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性研究已证实针刺有利于疼痛的缓解。而膈俞可改善高凝状态下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液红细胞压积及全血比粘度,改善微循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恢复神经生理功能。
8 机理研究
8.1 膈俞的活血化瘀机理 蔡国伟等[28]将65例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3例)取膈俞,对照组(32例)口服龙血竭,经15 d治疗,针刺组能改善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P<0.01),提高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6-K-P)及6-K-P/TXB2比值(P<0.01),降低血浆血栓素 B2(TXB2)含量(P <0.05)。TXA2是目前所知的体内最强的血管收缩剂及促血小板聚集剂,PGI2是 TXA2的最强拮抗剂,由于 PGI2、TXA2在血浆中极不稳定,很快就转化为相对稳定的代谢产物6-K-P和TXB2,所以观察指标用血浆6-K-P、TXB2分别替代PGI2、TXA2。从以上实验不难看出,刺激膈俞穴能调节血瘀证患者失衡的PGI2-TXA2系统,恢复6-K-P、TXB2间的动态平衡,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抑制血小板活性,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及易栓倾向,防止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巴艳[29]将12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2例,针刺组取心俞、膈俞、膻中、内关、神门、阴陵泉,中药组口服自拟中药,针药结合组治疗方法同上,4周后,针药组症状、心电图有改善,同时血浆内皮素(ET)含量显著下降,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明显提高,且明显优于针刺或中药组(P<0.05)。ET是迄今为止所知的一种作用强烈而持久的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收缩剂,它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并参与冠状血管的张力调节;CGRP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支配心血管系统传入神经末梢释放的一种强烈扩张血管平滑肌的多肽物质,可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内皮细胞,同时具有拮抗ET的作用。以上研究证实针刺膈俞对ET、CGRP含量有调节作用,可改善心肌缺血,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8.2 膈俞的祛瘀化浊机理 谌剑飞等[30]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52例)口服美吡达、盐酸二甲双胍,针刺或电针刺激肺俞、膈俞、脾俞、胃俞、肾俞、中脘、气海、曲池、阴陵泉、地机、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复溜,对照组(50例)仅口服上述西药。经2个疗程治疗,两组体外血栓长度(ETL)、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活性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有改善,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量值亦有改善(P<0.01),且针药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P<0.01)。牛乾等[31]将153例高血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四花穴组(78例)电针刺激膈俞、胆俞,对照组(75例)电针血海、三阴交、太冲,经21 d治疗,两组腧穴都有降脂效应,四花穴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针刺膈俞等穴可调节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液粘稠度,减轻血栓形成倾向,提高血小板活化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针刺膈俞还能作用于胰岛素的分泌环节,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逆转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
8.3 膈俞的养血生血机理 针刺膈俞可升高RBC、Hb已被临床观察所证实,骆保杰等[32]电针贫血大鼠大椎、膈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测定针刺组、正常对照组、贫血组大鼠体内血红蛋白和微量元素含量,84 d后,针刺组血中血红蛋白有明显的回升,铁含量已接近正常对照组,肾上腺中镍、钒含量可见明显升高,说明针刺可以改善慢性失血性贫血大鼠的缺铁性贫血状态。研究证明,针刺膈俞可增强骨髓造血及髓外造血机能,对网织红细胞、微量元素(铁、锰、镍、钒)、血红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及造血器官的功能状态均有调节作用,可改善贫血症状;在促进血液吸收、形成、转运、利用、代谢的同时,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9 讨论
通过对8284篇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发现膈俞穴通治血病,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养血止血的作用,遗憾其机制研究可寻文献较少。
膈俞可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骨伤科各科数十种疾病,有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膈俞的最佳适应症为中医的血证。本研究将膈俞的适应症归纳为呃逆、血瘀证、气滞痰瘀证、血虚证、血证、风证、痛证七大类,这与数千年医籍记载吻合,古今治疗范围基本一致。膈俞治疗血证方法多样,文献中所使用的针灸疗法有毫针、灸法、(刺络)拔罐、耳针、头皮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照射、点穴等,大多结果显示针灸或针药结合优于其他方法。膈俞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养血止血的作用,虽然临床治疗机制文献较少,但其“调血”机制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其活血化瘀机制已被上述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所证实:针刺膈俞可提高6-K-P水平、降低TXB2含量,收缩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状况;可提高CGRP含量,拮抗ET分泌,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心脑血管细胞缺血缺氧状态;还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加速血流运行速度,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总之,针刺膈俞,可完成一种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干预。
本文精选Jadad3项5分制记分法4分及以上、方法单一、配穴少、有特色的近期文献进行评述。通过对膈俞文献的整理、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科研设计还是论文撰写,越来越接近流行病学的要求,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但是,膈俞的临床研究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解决,比如:文章未设对照组,样本量明显不足,部分疾病缺乏统一的诊断、治疗标准。除需完善实验设计外,还应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发挥针灸疗法的优势。另外,临床机理研究滞后是长期以来未解决的瓶颈。
[1]陈龙,李文丽.膈俞穴埋针治疗膈肌痉挛65例[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8,13(2):42 -43
[2]梁秀莉.膈俞穴埋皮内针防治中风患者呃逆的护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132 -133
[3]刘元峰,张玉娟.补肾活血针法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2(2):35 -36
[4]张继芳,马迁,马丽红.大黄蛰虫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J].中医药信息,1997(2):21-22
[5]李斌,张红星,李家康.补肾活血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6):20 -21
[6]赵建新,田元祥,程英武,等.益肾醒脑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0,22(11):844 -846
[7]刘晓辉,宋玉平,翟德华.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5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40(10):78
[8]刘晓辉,翟德华.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2):746
[9]李艳,袁发慧,杨贤海,等.背俞穴针罐法治疗肥胖合并血脂异常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66 -67
[10]张勇.电针治疗梅核气9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2,13(1):46
[11]房忠女,卢文.中药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症107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96 -497
[12]蒙珊,吕计宝.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9):25 -26
[13]施茵,冯慧钧,刘慧荣,等.针药结合治疗肾虚痰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J].中国针灸,2009,29(2):99 -102
[14]程子刚,杨亚平.针刺中药并用治疗贫血4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15 -17
[15]刘世伟,刘涛.艾灸背俞穴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0,26(14):1656
[16]白晓莉,刘红燕,宋清江.穴位注射治疗失眠50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6,21(3):39
[17]陈瑞云.针灸治疗鼻衄的即时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222 -224
[18]王伟,刘海静,孙占玲,等.穴位注射结合中药治疗顽固性支气管扩张咯血128 例[J].中国针灸,2003,23(4):230
[19]吴标,贾奎,缪奇祥.针药并用治疗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4):428 -429
[20]张永兴.针药结合治疗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8):72 -73
[21]郭诚杰,蔡立皓,董笃一,等.针刺治疗血小板减性少紫癜37例[J].陕西中医,1989,10(4):177 -178
[22]李坚将,刘辉,陈狄,等.针刺背俞穴加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和免疫球蛋白E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A):3292 -3294
[23]佘嘉奕,钟吉明.针灸治疗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8):100 -101
[24]郑利星.穴位埋注法治疗银屑病临床及相关免疫因子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4-16
[25]邓元江,刘卫英,刘宝莲.偏三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23(3):205 -206
[26]谷巍,胡起超.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5):361 -364
[27]宋宏杰,宋洪涛,宋永贵.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9):533 -534
[28]蔡国伟,贾玉英,戴春林.膈俞穴活血化瘀作用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 -2
[29]巴艳.不同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对血浆ET、CGRP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医研究,2010,23(6):75 -76
[30]谌剑飞,马雅玲,蔡绍华,等.针刺对糖尿病的抗凝与逆转胰岛素抵抗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14):5-7
[31]牛乾,刘立公,黄健琳,等.疏密波电针四花穴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4):472 -474
[32]骆保杰,戴豪良,中野律子.电针对贫血大鼠体内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37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