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

2013-01-23张付秀刘美容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训练组源性导尿管

张付秀 刘美容 李 丹 宋 涛*

(湖南省老年医院康复科,湖南 长沙 410016)

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

张付秀 刘美容 李 丹 宋 涛*

(湖南省老年医院康复科,湖南 长沙 410016)

目的 探讨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和膀胱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 23 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目表法随机分为 2 组,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组 12 例,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组 11 例,观察其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 经间歇清洁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患者有效率 91.67%,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组有效率 63.6%,两组对照有显着差异(P < 0.01),间歇清洁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轻度尿路感染 1 例,尿路感染率 8.8%,留置导尿结合膀胱训练 4 例发生尿路感染和肾盂积水等其他并发症,尿路感染率 36.3%,两组对照有显着差异(P< 0.01)。结论 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和膀胱训练是解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极大地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间歇导尿护理技术;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功能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是控制膀胱排尿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或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的一种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1],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机能障碍致尿潴留引起膀胱及尿路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2]。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效果不显着,对患者实施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可以减少膀胱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恢复,但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盂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3]。我科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和膀胱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科共收治住院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1~64岁,中位年龄50岁,病程1~4个月,其中脊髓损伤12例,颅脑损伤8例,脑卒中3例。患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治疗,排除疾病急性期,泌尿系感染期,高热期,意识障碍及不配合患者,按随机数目表法随机分为2组,间歇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组12例,留置导尿及膀胱训练组11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疾病谱构成无显着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测定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膀胱最大安全容量

残余尿测定患者必须具有自主排尿功能,测量时需尽可能将小便排尽,为患者留置导尿管后引流出的尿量即为残余尿量。尿液滴流时,可屏气增加腹压或轻压膀胱区,从上至下,使尿液从导尿管引流排出,彻底排空膀胱。用物准备:三通管一个、输液架一个、输液管一副、12~14号无菌导尿管一根、100cm标尺一把、测压管一根。具体操作时首先调节测压管0点与耻骨联合位于同一水平,再将加温生理盐水(35~37°C)500~1000mL以25~35mL/min输入膀胱,打开三通阀门,观察测压管中水柱波动,每进50mL液体记录压力数值,记录首次排尿感及强烈排尿感时液体入量及压力数值。当水柱升至40cmH2O(安全压力)时液体的入量即为膀胱安全容量,再以10~15mL/min的速度继续注入生理盐水,当水柱升至60cmH2O时液体的入量即为膀胱最大安全容量,2min后将尿液引流并在耻骨上方轻柔施压使尿液排尽,再将尿管拔出。画图分析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膀胱压力、首次排尿感、强烈排尿感等的相关性。

1.2.2 间歇清洁导尿

使用清洁的12~14号硅胶导尿管,男性患者取坐位或立位;女性患者取坐位或蹲位;自行导尿的女性患者可备一面镜子导引。间歇清洁导尿前洗净双手,选择舒适的体位,用碘伏消毒或用肥皂水清洗尿道外口及周围区域,在导尿管尖端2~3cm处涂润滑胶,动作轻柔插入尿管,有尿液流出后,维持导尿管原位,尿液呈滴状时屏气增加腹压或双手向耻骨后下方轻压膀胱区,使尿液彻底排尽,以减少残余尿量。根据膀胱残余尿量多少合理安排间歇导尿的次数,开始时4~6h导尿一次,导尿时间宜选在起床前、餐前、睡前,每次导尿前半小时让患者试行排尿一次后开始导尿,记录患者排出尿量和导出尿量。残余尿量<80mL~100mL时停止间歇导尿;残余尿量为100~150mL,间歇导尿1次/d;150~250mL,间歇导尿2次/d;300mL及以上,间歇导尿3~4次/d;每天最多不超过6次。.根据排尿日记和首次排尿感、强烈排尿感,确定每日平均尿量、相邻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及导尿时间。对间歇清洁导尿组患者制定饮水计划,膀胱训练期间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mL/d(包括粥、汤、果汁等),于6:00~18:00平均分配入水量,每次不超过300mL,晚8时后尽量不要饮水(口干时可少量饮水),并不饮利尿饮品,避免膀胱夜间过度膨胀。

1.2.3 膀胱功能训练

扳机点排尿训练:听流水声或会阴冲洗诱导排尿,寻找并刺激扳机点,如反复挤压阴茎牵拉阴毛、肛门指诊刺激肛门括约肌等;代偿性排尿训练:Creda手法排尿:将双手重叠放于膀胱上,在脐下3cm深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屏气、紧张腹肌,身体前倾,人为增加腹压,向下做排便动作,使尿液排出;肛门牵张训练:收缩肛门运动,15~30次每组,次数逐渐增加,做好盆底肌训练,并逐渐增加单桥双桥式运动、排尿过程中中断尿流等训练项目;定时排尿训练:按照时间钟表定时排尿,日间每2h排尿一次,夜间每4h排尿一次,每次尿量<350mL。

1.2.4 留置导尿

留置导尿是用无菌技术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并留置在膀胱,尿管前端气囊注入10~15mL生理盐水以固定尿管,并接密闭式集尿袋引流,夹闭导尿管并2~4h开放一次,鼓励患者每日饮水在2000mL以上(包括粥、汤和静脉输液等),保证足够的尿量起到内冲洗的作用,用碘伏会阴冲洗2次/d,更换集尿袋1~2次/周。根据导尿管产品说明书定期更换尿管,一般1~4周更换1次。遇尿液性状、颜色、气味改变,需及时更换尿管。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在住院期间经间歇清洁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患者有效率91.67%,拔除留置导尿管,失败1例;留置导尿结合膀胱训练技术组成功7例,有效率63.6%。两组对照有显着差异(P<0.01)。所有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间歇清洁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轻度尿路感染1例,尿路感染率8.8%,对症处理后痊愈。留置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4例发生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盂积水等并发症,尿路感染率36.3%,两组对照有显着差异(P<0.01)。间歇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和留置导尿结合膀胱训练组均无尿路出血发生。

3 讨 论

脊髓病变、脑外伤、脑卒中患者所出现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长期留置尿管为细菌繁殖提供场所,从而引起泌尿道感染、膀胱结石、肾盂积水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便及沉重的经济负担。间歇性清洁导尿是科学管理尿道的方法,它能使患者摆脱留置导尿管[4],按饮水计划进行饮水,避免膀胱过度膨胀,同时膀胱周期性扩张能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可预防膀胱内压升高引起的逆行感染,又适当充胀膀胱以保证其粘膜有充足血运,减少感染发生的机会;保持排尿通畅,减少残余尿量[5]。间歇清洁导尿技术最初由Lapides提出,运用于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管理取得成功,后逐渐发展,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方法,此技术不仅能够解除留置尿管的不便,还能减少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肾积水、尿道损伤的发生,对减少输尿管返流、保护膀胱的顺应性和肾脏功能,助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排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排尿困难需要长期管理膀胱功能的患者,间歇性清洁导尿是最好的选择方式。该技术目前已成为神经源性膀胱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及方法,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在临床中也发现,应用间歇清洁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方面优于脑卒中及颅脑损伤;护理人员对患者摄入水量的科学管理,在保证生活、治疗的前提下,使患者控尿能力增强;积极正确的膀胱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文化程度对间歇导尿技术的自控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年龄段也存在不一样的临床效果,因老年患者(60岁以上)需要护理人员反复示范宣教和指导才能掌握,而年轻患者比较容易接受此技术,故年轻患者疗效优于老年患者;患者对膀胱功能训练的自觉性及主动性也与恢复程度有很大相关性;患者的心理状况、乐观与否也与疗效有一定的影响,膀胱功能的恢复进程慢,需要坚持不懈的锻炼,康复时间长、医疗费用高,且排尿困难会给患者在生活及社交方面带来不便和困难,所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情绪甚至有放弃的想法,医务人员及家属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并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心全面康复。

[1]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04-108.

[2]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0-216.

[3]Theresa A,Schlager,Maureen Clark,et al.Effect of a Single-Use Sterile Catheter for Each Void on the Frequency of bacteriuria in children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o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for Bladder Emptying[J].Pediatrics,2001,108(4):151-152.

[4]曲晓怡,孙秀江,高辉.间歇性导尿在截瘫患者康复中的体会[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51.

[5]凌泽凤,邓文颂.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5):74-90.

R473.74

:B

:1671-8194(2013)08-0296-02

*通讯作者:E-mail:xdjsongtao@.163.com

猜你喜欢

训练组源性导尿管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跑台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肺功能及HMGB-1表达的影响
线上自主训练与线下指导训练表面肌电差异分析
运动可延缓衰老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