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痹佐用热药临床验证

2013-01-23石晓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3期
关键词:川乌生地外邪

石晓英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大布苏中心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

热痹佐用热药临床验证

石晓英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大布苏中心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淤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麻木,重着酸痛,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护治与临床表现不同,大体上相当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疾病。

热痹;热药

1 热痹佐用热药理论基础

痹症的发生除有风,寒,湿,热诸邪等诸多外因,往往有阳气虚衰,卫外功能失调之内因,人体是由于正气固护于人体之外,从而防止外邪的入侵,当正气不足时,病邪即可侵入人体,病邪潜伏于人体内,日久客居于经络之中,导致气滞而为邪,从而导致关节肿痛发作。热痹多因外感热邪或素体阴虚,感受外协,邪而热化,或感受寒湿之邪,郁滞日久化而为热。风,寒、湿、热、痰浊、癖血瘀滞于经络,而导致经脉痹阻不通。最终损伤五脏。邪气久居筋骨,肝主筋,则筋脉损伤则伤及肝脏,肾主骨生髓,肾脏损伤则骨也俱损,肝肾损伤则筋骨失去濡养,肌肉则不够充盈,而致关节拘急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甚至导致肌肉萎缩,经筋挛缩,骨质损伤,关节畸形僵硬,等功能严重障碍。脾主肌肉四肢,运化水湿,脾虚则痰湿内生,湿痰互结,瘀滞肌肉经脉可见身体沉重关节肿痛,积液等,所以肝肾脾气血亏虚也是本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又因为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必有外邪深伏于人体,风寒湿热之邪的反复侵袭,深入经隧、骨骼。经脉不通而成瘀血,湿浊黏滞而成痰饮,痰瘀交阻则瘀滞于关节,瘀阻经络,形成骨节僵硬肿胀、畸形,日久难复。但热痹不仅仅是热邪。痹症也应加以详细分析,在各个时期给予不同治疗方法和正确诊断。尽管其病邪有风、寒、湿,热之别;病变部位有肌表、皮肉、经络之不同,然而正气虚弱而致邪气侵入的病机是一致的。正气虚衰与否也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基础。如迁延日久延误治疗时间,分析不明确而导致诊断错误,或外邪反复侵入人体,则最终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正气虚衰邪气久恋,五脏气衰血少,导致气血周流全身不顺畅,经脉瘀滞不通。此时病邪除风、寒、湿、热外,还兼病理产物。如果继续发展,病位深及筋骨,损及脏腑,久病则素体虚衰,久病性格怪癖,久病则损伤肾气,则疾病可由外而伤及内,由最初的肌表而伤及脏腑,五体痹可以发展为五脏痹,从痹证的初,中,末各个时期演变分析看,治疗痹证,热药在各期,各证中均不可缺少。热痹大多因外部感受热邪,或平时身体阴虚,感受外邪,邪入内而热,热胜而伤津液,或感受寒湿之外邪,瘀滞日久化热所致,热者寒之,本为治疗的常规。名医朱老认为,热痹佐用热药,在疾病初期,有开闭达郁,促使热邪迅速祛之,疾病中期,有调理阴阳防止寒凉伤胃之功。疾病后期,有激发阳气引邪外达之功,朱老对寒凉药选用十分慎重,他认为应以寒凉为主,而慎用苦寒之品。如:龙胆草,黄芩,黄柏等。热病需用寒凉药,本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方法。热痹的治疗,需佐用热药。在现今压力剧增的社会,饮食结构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而导致对风湿骨病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误区,其中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2 使用寒凉药的配伍规律及用量和方解

治疗热痹佐用热药,《金匮要略》早有记载,如:白虎桂枝汤配伍,此方除治疗湿证还治疗风湿病关节肿痛等,近代一直为热痹证的代表方剂。《圣记总录》中的升麻汤中犀角,羚羊角配伍羌活,桂枝。生地汤中生地,竹沥配羌活,附子。防风汤中羌活,桂枝配伍芍药,玄参,寸冬等均为寒湿并用,寓意良深。

朱老治热痹佐用热药,常以清热通络为主,佐以温通之品。如: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等。如乌头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中以桂枝,制川乌配生地,知母,寒水石,此方即使久用对人体也没有伤害。在寒水石与石膏的选用上,因二者虽均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因石膏属于大寒之品,所以一般不选用用石膏,但是寒水石味咸,入肾经而走血液,不但可以解肌肤体表之热,又可以清经络血脉中之热。较石膏功效更胜一筹。为众医家所采纳。知母既可以清由卫分传入气分的里热里实证,还可以治疗阳明热盛之候,亦有直接清气分阳明热。生地入肝经,凉血滋阴。佐以乌头开痹,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桂枝温经散寒,入营达里,以上诸药共奏清热开闭之功。

在用量上,温热药及清热药应根据不同病症加以适当选择,如风寒湿痰,瘀滞经络,瘀滞过久有转化内热趋势,症状有关节疼痛,肿胀,舌红,口干,苔燥或薄白罩黄。朱老见上诉表现,即在温经益蜀汤中增加桂枝,知母用量,桂枝通经络,散寒止痛,通阳化气,引药入经。知母入肾经,滋阴降火。如寒湿痰郁已经化热时,患者除关节症状外,会出现口干而苦,欲饮,舌红,苔黄,即以温经益蜀汤变通,桂枝,乌头配知母或寒水石,地龙配土茯苓。剂量视寒热进退程度而增减剂量的调整。对寒重热轻的患者,关节虽然肿痛灼热,但是仍然以温和的药物比较适宜。一般制川乌,制川乌各15g,桂枝10~15g,而清热药则选择土茯苓45g,知母10g,如寒热并重,温药的用量需于以前相同,清热药选用寒水石20g,地龙10g,忍冬藤30g,对寒轻热重者,制川乌,制草乌各用6~8g,桂枝6g,如化验血沉,抗O都增高,可加入茜草,虎杖,青风藤即退热又降血沉及抗O,如大便秘结者大黄可加至15g。

3 病例分析

3.1 病例1

患者,女性,52岁,于2003年5月6日周身关节疼痛,怕冷恶热,血沉100cm/h,经常发热37.5~38.2℃,检查类风湿因子(+)伴双手关节肿痛及晨僵,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面色潮红虚浮,苔薄白,质紫,脉弦,此属郁热内蕴,经脉痹阻,肾气亏虚,治宜益肾固下,清热通经。

处方:生地30g,赤芍、当归、土虫、制川乌、乌蛇各10g 、鸡血藤30g、蛇草30g、仙灵脾15g、苍耳子15g、甘草3g。水煎服,日一剂。后于5月28日复诊,药后热渐退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又进10剂。于6月19日三诊已能行走,疼痛以无,舌苔薄白,质红润,脉缓,其病已去大半,为巩固疗效,原方生地改为熟地,在进10剂后给与益肾蠲痹丸,每服6g,一日2次,饭后,半年后其病症完全消失。

3.2 病例2

患者,男性,42岁于2004年6月8日就诊,自诉:于2003年6月2日淋雨,一周后全身关节疼痛,手指屈伸不利,发凉,怕冷,小便频数,夜间加重,发热37~38℃,检查类风湿因子(+)伴双手关节肿痛及晨僵,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行走不便,面色潮红虚浮,苔薄白,质紫,脉弦,此属外感风寒,寒湿郁久,郁久化热,郁热内蕴,经络瘀阻,肾气亏虚之象,治宜益肾固下,祛寒止痛,清热通经。

处方:生地30g,赤芍、当归、土虫、制川乌、乌蛇各10g、鸡血藤30g、忍冬藤25g、天仙藤30g、蛇草30g、仙灵脾15g、苍耳子15g、甘草3g、5剂,水煎服,日一剂。于6月13日复诊,药后热渐退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又进5剂。于6月18日三诊已能行走,疼痛以无,舌苔薄白,质红润,脉缓,夜间小便次数减少,其病已去大半,为巩固疗效,在进10剂后给予风湿寒痛片巩固,每服6片,一日2次,饭后,半年后其病症完全消失。

综上所述,热痹多因外感热邪,或素体阴虚,感受外邪,邪从热化,或感受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而致。故治疗时非温不足以开痹;非活血不足以化癖;非清凉不足以泄热,非搜风不足以剔邪,热者寒之,本为治疗大法,但是热痹比仅仅是热邪内郁,也包含气血痹阻之病理过程,寒凉清热,不能流通气血,况且疾病单纯者少,复杂者多,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而致热痹,往往里热夹邪湿或寒热错杂等症候,其治疗必以清热为主,辅以温通化湿,散寒之品,仅以清热药难以去除 复杂病情,临床多年经验,一些热痹者因服用寒凉之剂,结果导致邪机深付,热邪未去,寒症以起,以致由急性转为慢性,缠绵难愈。综合以上治疗方法均取得良好效果。以上仅供同行业人士参考,互补长短。

R274

B

1671-8194(2013)23-0282-02

猜你喜欢

川乌生地外邪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宁海“川乌”待君来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生地价格仍有上扬空间
熟地是生地炒熟的吗
百合生地粥治咽炎
川乌覆膜打孔播种轻简栽培新技术
川乌覆膜打孔播种轻简栽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