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饶河县四排赫哲族

2013-01-23曹兆奇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赫哲族人口

曹兆奇

(饶河县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饶河 155700)

四排赫哲族乡位于乌苏里江西岸,距饶河县城城北20千米。北起大斑河,南至杜家河口,西为西林子乡,东靠乌苏里江;区域位于乌苏里江冲积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平均海拔48米。1985年饶河县成立了四排赫哲族乡。全乡共有人口1190人,其中赫哲族192人。赫哲族人口虽少,在饶河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创造灿烂文化的民族。

从1965年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玉、石、陶等文物220余件来看,大量的石、陶制网坠等文物,它反映了13000年乌苏里江渔猎经济孕育的文明。这些出土的文物虽不能证明与赫哲族有必然的联系,但至少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乌苏里江饶河地区就出现了渔猎经济,其经济形态与赫哲族相似。

那么饶河县四排赫哲族居民到底是哪一年在饶河落地生根的呢?目前尚不清晰。就掌握的资料来看,四排赫哲族居民居住的时间应为明朝以前。明朝永乐12年即1416年,明朝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各民族的统治,在东北地区设置的奴儿干都司,共管辖184个卫,20个所。其中失儿兀赤卫就建立在饶河县马架子小安河口北15千米处,赫哲族部族首领万达为指挥。据《满洲发达史》记载,设一卫人口要达到5600人,足见当时居住在四排赫哲族人口之多。

到了清朝时期,清朝政府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在康熙五十三年将葛依克勒、祜什哈里、卢日勒、舒穆鲁等四大氏族,编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四旗,在三姓地方设置协领衙门,具体管辖赫哲族。雍正十年在三姓改设副都统,增设镶白、镶红、正兰、镶兰四旗。光绪八年在嘎尔当设置协领衙门。乌苏里江沿岸赫哲族分别属于镶兰、镶黄和正红旗。赫哲族人每年要向协领衙门进贡貂皮、鳇鱼骨和贵重兽皮及山货。民国年间,取消了旗制,建立州县,赫哲人不再当兵披甲。乌苏里江岸的赫哲居民也建立了乡村行政机构,被编入当时的“会”、“排”中。从“会”址起按顺序依次排列,四排。即属于某一个“会”的第四排,四排便由此而得名。从1867到1915年,乌苏里江沿岸发生了4次天花疾病,由于无医无药,赫哲族人口锐减到261人。四排村的居民居住得很不集中,只有20多户人家,沿着乌苏里江岸零散居住,南北延伸2公里多长,分为前四排、后四排、偏江砬子三处,后四排即现今之四排村。1937年日本强迫赫哲人归并到一、二、三部落,使赫哲人无衣无食,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1945年“九三”解放后,赫哲族人民重见天日,从七里沁子搬至四排村,建立村政权。

1986年,赫哲族在村政权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三个赫哲族乡级政权——四排赫哲族乡。全乡总人口1786人,其中赫哲族87户,188人。由于赫哲族群众一直从事传统的自然捕捞生产,经济结构单一,赫哲族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1995年,饶河组织赫哲族进行了第一次转产,由单元结构捕鱼业向种植业、养殖业、商业、服务业等多业并存的多元结构转型。特别是国家出台“两补”政策以后,饶河县从长远角度设计和规划四排乡的发展蓝图。从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提高种植效益入手,扩大水稻、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大豆、白瓜等作物生产,推广良种工程,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效益。赫哲族群众走下渔船,把目光投向黑土地,种田致富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并在农业生产中涌现出来一批赫哲族种田大户和致富带头人。

萨满舞

2011年全乡耕地面积达到3800公顷,总人口为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0人。人均纯收入6800元。赫哲族居民住宅砖瓦化率达100%,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入村率100%,电话入户率85%。农村医疗合作参保率达98%。

赫哲族鱼皮画制作

杈草球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充分整理和发扬,目前已有8个项目:桦树皮制作、伊玛堪、杈草球、嫁令阔、萨满舞、食鱼习俗、放河灯、打布鲁,先后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收录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赫哲族人口
赫哲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李超:人口大国面临人口变局
赫哲族冰雪体育促进北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研究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