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中国梦”,志鉴作为——论述以十八大理论和“中国梦”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方志年鉴文化产业性质并促进发展

2013-08-15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史志方志年鉴

陆 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当前,方志界正在掀起认真学习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现“中国梦”热潮中,在完成好编纂志书、年鉴的同时,应正确认识与理解、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新精神,正视与发展方志年鉴文化产业,将史志鉴文化提升与拓展,创造较多的文学作品,并在各类文化作品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发挥方志馆等平台服务大众,看似尤为重要。

十八大论,圆“中国梦”

去年11月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对“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深刻解读,体现既充满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洋溢着豪迈的“中国自信”,为团结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笔者认为,提出并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与前几界党中央倡导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今年3月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就职讲话中阐述:“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阐述:“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是行动和实干,需要13亿人民共同奋斗,需要每个人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事情。”是的,历史潮流奔腾浩荡,民族复兴不可阻挡,这既体现人民创造历史,又展现英雄引领时尚。

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同志阐述:第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对于将十八大理论与“中国梦”精神的完美结合,今年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二零一三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向世界阐述:“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毋容置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战略目标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和实施过程,地方志和年鉴文化将会给予不断地完整地记述。真可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文化产业,独树一帜

“文化产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亚名在10世纪30年代写的《技术复制的时代》一文首先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文化产业”是指为满足社会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而出现的涵盖面很广的一种产业,是各种门类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或行政手段,在管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得到实现的总和。其功能是为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质量,为促进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现代化服务。文化产业的属性是以广义文化为依托,以生产各种各类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为表现形式,通常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总之,国家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文化产业是围绕着文化活动及其服务活动而产生的符合经济部类的产业。把文化作为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同等意义上的经济范畴进行研究,在我国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从国家2000年十五规划中提出“文化产业”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文化强国”的提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超过3%,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0%,正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方向迈进。但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潜力,需要很好研究并改进,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性发展。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和文化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笔者多年来对于研究地方志年鉴文化产业的学术理论情有独钟,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有:《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发展地方志文化产业》(载《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4期),《再论发展地方志文化产业》(载陆奇著论文集《征程——志以载记》2004年),《发展地方志文化产业》(载《中国现代方志学》第二篇第四章第三节2005年),《借鉴方志学 构建年鉴学》(载《2010第二十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文集》),《论述方志与年鉴的工具书性质》(载《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16期)等。真可谓:青山满眼连吴越,卧看青云日卷舒。

中央精神,指引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要求“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十年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为2﹒75%。我国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难得机遇和极好条件。

近年来,随着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和高新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文化产业的具体内涵在不断丰富和调整。近期,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吸收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创意产业、文化新业态、相关软件服务等新门类,也增加了部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内容。

有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全国报纸总印数467﹒4亿份;电影故事片产量从2005年的26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进入世界前三甲。其中,在这些图书类书籍中,应该包括各类地方志、年鉴及其期刊、有关史料、地情书籍。尽管方志年鉴类书籍的市场份额可能很小,但毕竟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取得相应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方志年鉴文化作品早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份子,一个组成部分。存在这样的事实,难道还有人视而不见、进而否定么?真可谓:月色更添春色好,卢风似胜竹风幽。

新的盛会,深入阐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一方面,在论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提出了“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因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国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提出了“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等理论要求。一方面,在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因此“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等理论要求。一方面,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因此“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等理论要求。

无容置疑,党的十八大“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要求,我们全国方志界各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以及有关的研究学者,持续地很好地学习研究宣传践行。真可谓:溪张清风佛面,月落繁星满天。

志鉴文化,产业性质

2006年在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给这二者定义的共性是: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均为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情况的资料性文献。因此,《条例》将编纂、开发利用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统和为地方志工作。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项极具特色和历史意义的事业,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延绵不断。地方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前些年统计,全国保存的各种方志有8500种左右,共11万多卷,占我国现存古籍1∕10左右。自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统一组织两轮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又增加约6000种志书,另外各地还自发编修各类单位志、企业志、村志及各种地情资料书等。

年鉴文化源于欧洲。我国从1909年开始第一部翻译外国年鉴,第一部国人编纂年鉴,第一个年鉴出版社,年鉴出版事业创始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年鉴文化编纂出版应用事业愈加蓬勃发展。年鉴种类有地方综合年鉴、各种专业行业年鉴、部门年鉴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年鉴文化编纂出版应用事业愈加蓬勃发展。年鉴种类大体分为地方综合年鉴和各类行业、专业、部门年鉴两大类型。其中据统计,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所编纂的年鉴,都属于地方综合年鉴。它是主体年鉴,到2012年已超过1800部。至目前,估计在版年鉴约近3000种,加上非公开发行、非正式出版的年鉴,总数约3500种左右。

志书是具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独特体裁的学术著作,不是“汇编作品”。年鉴是连续出版的“年刊”,和期刊一样,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所称“汇编作品”,其特载、专文、报告、综述、概况、条目都有撰稿者姓名,表明撰稿者是作者,享有所撰部分作品的著作权。

胡乔木同志说过,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资料是志书的基础,是志书的生命,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属性,资料工作是贯穿于修志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历史上任何一部志书的纂修,都必须建立在大量、全面、详实可靠的资料。反之,方志没有丰富详实的资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水之木。因为编修地方志、年鉴主要是国家、各级政府的行为,是“官书官责、官学”,由政府提供各方面信息资料,因此志鉴作品主要体现资料的全面性、连续性、权威性、多维性、规范性等诸方面,它在编纂过程中进行精心征集整理、筛选运用。

众所周知,方志年鉴文化具有独特的“存史、资政、育人”社会功能。而且,地方志和年鉴属于历史学范畴,理应具备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社会、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社会功能。

总之,方志年鉴文化独特的资料性和功能性,足以构成发展地方志年鉴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一条开篇宗义地指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并要求“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并要求“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为此,方志与年鉴的编纂应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要求,即“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属于人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引导文化工作者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努力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众所周知,各类志书、年鉴及相关刊物、书籍在市场早已有销售,但销售量很小,似乎已被边缘化。为此,正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同志于十年前的2003年指出:“但总的来说,地方志还不为广大群众所知,看过地方志的人就更少,能应用地方志资料于日常工作的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情况在今后几年里,应当由一个明显的改观。各省的通志一般都有几十卷,干部群众不要说看,连放都没地方放”,他还要求“要考虑编一套简志,以便使尽可能多的读者接触志书。”据资料显示,1959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视察时,对湖北的修志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各县要修县志,并说地方志应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又提出,要修好一个地方志,先修简志,重点放在经济方面。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地方志、年鉴的开发利用在各级党委、政府系统有了一些提高,各类志书、年鉴及相关刊物、书籍在市场上销售有了一些扩大,但还很不够,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有不少地方志办公室挖掘利用本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提出创意,研制出具有时代气息与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产品,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大力抓好方志年鉴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重视利用自身条件抓好方志年鉴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科学发展,以提高工作水平与改善职工待遇,从某种程度改善“三苦”即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以增加史志鉴工作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何乐而不为?真可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志鉴工作,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大会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志工作的内容应该是既有重点,有全面。即坚持“修用并举”的工作方针,使“志、鉴、报、库、馆、用”六个方面全面发展,到“志、鉴、刊、报、网、库、馆、研、用”九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体现文化事业为主与文化产业为辅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7期刊登两篇文章,介绍两个修志大省史志办主任阐述科学发展的思路、做法、经验,其中闪烁着发展志鉴作品的大众化、市场化、时代化的文化产业特色。

第一,刘秋增著《浅析山东省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阐述其一,思想认识的提高,随着修志工作的不断提高,感到史志资源是无穷的宝藏,不能搞“一本主义”,要以“大方志”的理念规划设计史志工作,否则地方志工作就会走进死胡同,跳不出周期性的圈子;其二,行动上实施“志、鉴、库、馆、开发利用”五业并举全面发展,使地方志编修从一项工作真正变成一项事业,突破史志事业发展最初的瓶颈;其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将史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依法修志;其四,2010年,山东省史志办公室建成“山东省史志博物馆”,目前已经吸引包括法国、美国、韩国等国际友人以及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参观者3000余人次,成为济南市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点;其五,建立“地方文献中心、地情资料中心、区域研究及课题咨询中心”并制定《山东省史志系统“三个中心”建设方案》,进行开发利用;其六,编纂《山东省地方历史地图集》等地方“百科全书”。

第二,霍宪章著《关于河南史志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文章阐述其一,目前河南史志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三大趋势,三大挑战,三大要求。其中,必须由闭门修志向开门修志、由单一修志向全面推进方向实现新的转变;其二,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即大力做好“志、鉴、刊、报、网、库、馆、研、用”九个方面协调发展;其三,切实协调好十大主要关系,其中包括修志与用志的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继承与创新的协调等;其四,狠抓主业不放松,修志工作是基础性工作,第二轮修志是全局性的任务;其五,改善办公条件、办公环境。由原来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三苦”单位变为与其他省直单位差距相对缩小,各方面有了根本改变的单位;其六,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开展了一系列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出版了一系列地情丛书,如《河南大辞典》《河南通鉴》《河南红色旅游之路》《河南将领传》等;其七,在服务河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为领导决策服务、爱国爱家乡教育、招商引资、项目论证、文化遗产、姓氏研究活动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真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季来了,大自然充满花红柳绿,神州锦绣河山的美景正令人陶醉,而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正催人奋进。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地方志工作应该坚定不移体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我们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体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之精神状态。要坚持“二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三贴近”,即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面向群众的原则。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知识信息。

[1]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北京日报,2013年3月17日第一版.

[2]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二零一三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北京日报,2013年4月8日第一版.

[3]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12,11.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10.

[5]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2007,10.

[6]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综述.光明日报,2012年9月28日第15 版.

[7]曹子西,朱明德,主编.陆奇,执行主编.中国现代方志学.方志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史志方志年鉴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红嘴蓝鹊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广西多部年鉴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奖
省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参加黑河市史志工作座谈会并调研指导基层史志工作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中国雕塑年鉴·序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