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流域饶河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研究

2020-06-03郭伟杰贡丹丹赵伟华吴敏杜琦

水利水电快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对策措施

郭伟杰 贡丹丹 赵伟华 吴敏 杜琦

摘要:饶河是江西五大河之一,是全省重要的生态通道,流域內河湖众多、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围绕饶河流域功能定位,以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政策文件和公开发布的数据等为基本依据,全面分析了饶河流域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流域全局出发,结合相关规划和政策,从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思路与对策措施,可为进一步指导饶河流域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支撑。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水生态修复,对策措施,饶河,鄱阳湖流域

中图法分类号:TV213A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0.02.013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在长江流域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鄱阳湖承纳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河”来水,流域面积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4%。饶河自东向西横贯江西省境东北部,上游承接赣东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下游承接鄱阳湖生态屏障,流域面积1.28万km2,范围涉及景德镇、上饶2个设区市的11个县级行政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流域的大规模开发,饶河流域局部水环境质量降低、水生态系统受损、重要湿地萎缩、河湖富营养化、环境污染风险加大,鄱阳湖也面临着水质下降、水位持续走低、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等问题,饶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鄱阳湖流域乃至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因此,实施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推进陆域、岸线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对提升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和推进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流域概况

饶河流域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向鄱阳湖倾斜。饶河主流乐安河发源于赣皖边界的婺源县五龙山,全长279km,流域面积为8989km2(含浙江省境内面积262km2),流向为东北到西南,至姚公渡与昌江汇合后始称饶河,流经鄱阳县城至龙口注入鄱阳湖。昌江为饶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在姚公渡与主流乐安河会合,昌江干流全长219.3km,流域面积为6222km2(含安徽省境内面积1915km2)。

饶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多年均值为130.35亿m3,径流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68.5mm,年径流深为1425.3mm。流域年降水量地区分布年际间变化不大,乐安河略高于昌江,上游稍大于下游。

2水生态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问题

(1)部分河库存在水环境污染。根据《江西省水资源公报(2,016年)》《景德镇市水资源公报(2016年)》和《上饶市水资源公报(2016年)》,饶河流域干流中劣于Ⅲ类水的断面占12.4%,支流全年水质劣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3%;跨界监测断面中,全年水质劣于Ⅲ类水的断面占16.7%;重要水功能区全年全因子未达标率为13.6%,其他水功能区水质未达标率为7.1%。此外,饶河流域人口数量、工矿产业规模等仍保持较快速地增长,当前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饶河乐安河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存在一定风险。饶河流域内共有小型水库957座、塘坝5810座,但部分水库仍存在承包养殖现象,且周边有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因山塘水库蓄水量低,水体交换周期长,水环境容量小,导致水污染严重,污染物主要为COD、BOD、总氮、总磷等,藻类生物量高,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2)城镇内存在劣V类和V类水体。饶河流域内城镇水体水系连通性差、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低,部分河段沿岸存在乱堆垃圾现象,水域垃圾清理不及时,人河截污措施不到位,水环境问题较突出。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消灭劣V类水工作方案的通知》,2016年以来,饶河流域出现过劣V类和V类水质的断面共8个,主要污染物有氨氮、总磷、溶解氧、BOD和挥发酚,严重影响河流的各项功能。

(3)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亟待加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垃圾和污水、工业污水、禽畜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长,加上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滞后,部分农村水质不断恶化。主要表现在:河道沟渠、水塘垃圾废弃物增加,淤塞严重,生活和农村企业污水直排,出现“黑水”“臭水”。此外,除列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整县推进项目的少数村庄外,饶河流域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4)水环境监测站网不完善。饶河流域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规模以上人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尚未实现全覆盖,县级以下水源地和规模以下排污口监测覆盖率更低;干流和较大支流跨界断面的水量和水质监测已常规化,但较小支流跨界断面监测尚未系统化。各级水环境监测机构配备的人员和监测设备总体偏少,难以满足监测任务增加的需要;监测信息化建设水平总体滞后,自动化程度不高,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水资源监测(如水功能区监测、重点取水口监测等)、水环境监测设施、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设施、河湖水域监管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2.2 水生态问题

(1)水生态空间管控不到位。饒河流域共有2543.2km2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但对水域和陆域未制定较为详细的保护与管控方案和实施措施,部分河段行政区划不清晰,管理职责不明确。水生态空间管控监测与监管能力不足,包括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水生态空间监测能力、监测核算制度建设、水生态空间监管台账建立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的法制建设和执法能力不足,缺乏部门联动和司法联动执法机制。

(2)生态敏感区管理机制不完善。饶河流域涉及生态敏感区共18个,问题主要集中在:①流域内自然保护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等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粗放,部分区域划定不精确;②流域内工程项目建设改变水文情势的同时,对流域内湿地类型、结构与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河流型湿地向水库型湿地转化,河流型湿地部分区段的天然湿地功能受损明显。

(3)生物物种资源监管不力。饶河流域天然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有6目15科88种,但随着天然捕捞产量逐渐下降,且鱼类结构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亦随之降低。主要原因在于:①受水利工程的阻隔影响,鱼类栖息生境破碎化加剧;②随着区域工农业的发展,河道水质状况逐年恶化;③渔民网鱼、电鱼、炸鱼等非法和过度捕捞等现象依然存在,水政(渔业)执法能力和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4)生态需水监管能力不足。《饶河流域综合规划》中已确定饶河干流河道15个控制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对主要控制断面(包括重点河段和水利工程节点)生态流量的监测能力不足,存在监测断面设置不合理、监测硬件实施配置不到位;②对已建和在建水利工程最小下泄流量的监测和监管力度不够,执行情况和相关制度落实情况不清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③缺少详细的水量调度方案和控制断面生态流量方案。

(5)水生态监测能力弱。在饶河流域目前未设置固定水生态监测断面和站点进行定期监测,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区和生物栖息地等关键区域缺乏系统的水生态监测和健康状况评估研究。此外,存在水生态监测站点和项目不系统、不完善,缺乏相关的生态监测和鉴定设备,缺少相关技术人员以及监测经费不足等问题。

(6)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目前江西省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已出台多项政策方案,开展了诸多生态补偿实践和探索,如《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配套考核办法》《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等,但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多以“纵向补偿”为主,资金渠道单一。流域中、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未完全建立协商机制,横向生态补偿实施力度不够。

3 保护对策与治理方案

3.1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

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和无黑臭水体作为饶河流域河湖环境质量的底线要求,着力解决区域突出重金属污染问题,重点抓好良好水体保护和污染水体治理,切实维护和改善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建成区和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区内无劣质和黑臭水体,水质优良的地表水体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持续改善,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1)保护与治理江河湖库水环境。①优先保护良好水体。积极推进流域内水质较好湖库的保护,对水质较好的博士湖、上土湖、青山湖、饶山湖、翠平湖,以及其他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湖库开展生态安全调查评估;推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依法取缔违规违法直接影响水生态环境的设施和项目,加强人湖河段的生态保育和矿山的复垦治理,完善流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强化流域内水质和水生态监控预警能力建设。②强化水质较差水体水环境整治。切实控制人河湖污染物总量,建设河、湖滨缓冲带和生态保护带;严格控制水域的养殖容量和养殖密度,进行底泥疏浚,减少内源污染。开展水库山塘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定水库山塘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开展库区周边环境整治,推行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对流域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估,淘汰落后产能,进行重金属污染拦挡工程,形成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

(2)整治城镇黑臭水体。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相关要求,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治理、修复以及后期长效维护工作,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引水置换、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措施,建设截污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活水补水生态修复工程、地下式污水处理站工程、环境景观提升工程、海绵化工程、智能检测系统等工程,有效改善水体水质。同时推动县城城区黑臭水体排查评估,制定整治方案,并推进实施。

(3)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以乡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连片推进农村河道、门塘沟渠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质量;治理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排水沟,形成网络化的雨水排放体系;具备条件的村庄,铺设专用管道或暗沟,收集生产生活污水,并采用简易高效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全面摸排农村黑臭水体,开展村庄水塘清淤,漂浮物清理,逐步消灭农村黑臭水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城乡垃圾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大力推进农村“廁所革命”,合理选择农村厕改模式,普及农村户用水冲厕,重点推广三格式水冲厕,推进厕所粪污治理。

(4)水环境监测管理能力建设。①建立信息定期通报制度。所有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必须定期开展常规水质监测,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开展一次持久性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和藻毒素监测,对检测出的超标项目进行溯源,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也需要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公告制度,定期向公众公布饮用水水质状况。②加强重点人河排污口监测。采用自动监测和管理部门抽查两种方式,加强流域内排放量较大的县(县级市)生活(混合)排污口、工矿企业人河排污口监测,主要监测特征污染物浓度、排放时长、流量等信息。③优化并建立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网络。强化皖赣省界、景德镇一上饶市界、集中供水水源地等重要水域自动监测和远程监控,加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和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开展饶河干流人鄱阳湖口等主要支流人河口监督性巡测,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3.2 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水陆,统筹上下游,统筹点线面,统筹保护与发展,统筹生态与经济,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水量,系统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生生物及特有鱼类的保护,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奖惩”的全过程管理思路,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将饶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地理空间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与综合应用,强化生态状况监测,实时监控人类干扰活动、生态系统状况与服务功能变化,预警生态风险。建立完善的常态化监管、评估考核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进行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为生态保护红线的长效管控提供制度保障。

(2)开展重点区域保护和修复。①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与修复。针对生态敏感区,开展流域内生态水量调度,维持流域内湿地类型、结构与功能,改善区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监控体系,对自然生境变化开展生态监测,严格禁止在生态敏感区内开展生产开发活动,遏制敏感区及周边人口增加、最大限度降低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威胁。②实施饶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岸线建设。利用沿河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滨河生态岸线,为人民群众创造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优美亲水空间。建设沿江生态岸线,推动沿岸码头、废弃厂矿及堆积地、现有林地中的“天窗”、裸露地等绿化,完成岸线修复,恢复岸线生态功能。

(3)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①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栖息地监测。在利用遥感、地面监测数据,综合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区域水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形成重点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动态评估体系。对重要生物类群、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栖息地开展常态化观测、监测、评价和预警,推进饶河重要物种遗传基因库和档案库建设。②加大水生物种生境保护力度。重点加强饶河流域干流和支流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的保护,科学制定生态调度方案,保障河湖必要的生态水量,保证水生生物产卵、繁殖、生长需求,维持和提高河道的水生生物多样性。③实施渔业资源保护。积极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工作,开展渔业资源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实行捕鱼准入制度,加强重要水域、关键时期、重点渔船渔民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非法渔具、非法捕捞、非法渔获物、非法驯养利用珍稀保护动物的行为。因地制宜开展渔业增殖放流,促进渔业种群资源恢复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4)保障生态需水。①复核优化生态水量目标。以规划中确定的控制断面最小生态流量要求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水利水电工程断面最小下泄流量要求为基础,根据流域生态敏感区分布及指示性物种的生态需水要求,复核优化各断面生态水量目标,并从流域层面协调优化测站断面、河口断面和工程断面的生态流量目标,提出饶河流域控制断面生态水量目标的优化方案。②加强生态水量监督管理。针对复核确定的饶河流域生态水量控制断面,组织编制生态水量保障方案,建立生态水量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完善生态水量保障制度体系,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考评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管理,明确新建工程最小下泄流量要求,监督已建工程按規定泄放最小下泄流量,规范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并探索建立流域生态水量的长效监管机制。

(5)水生态监测。在饶河流域设置固定监测断面和站点,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区和生物栖息地等关键区域开展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水生态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密度和生物量,鱼类种类组成、种群动态、资源量及重要生境分布和结构等,鱼苗和鱼卵发生量,珍稀特有鱼类资源、重要渔业资源变动、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以及洄游通道等。配置和完善水生态监测和鉴定设备,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

(6)生态补偿。以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为指导,落实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奖惩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流域中、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立协商平台和机制及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从社会、市场筹集资金,扩大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生态基金,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模式。结合环境税费改革,推进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方式。

4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流域内地方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责任主体,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对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工作部署,统筹协调处理有关重大问题。要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将水环境质量、水生态修复等目标任务分级、分层分解落实,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河长办及相关责任单位负责规划实施的督导和协调,协调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建立高效顺畅的联动工作机制和联席制度,形成推进流域保护治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2)加大资金投入。在科学测算投资需求和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适度加大河湖保护治理财政投资,优先保障人员、常规执法、日常管护等经费。统筹使用好各级各类财政资金,有效整合发改、财政、水利、环保、农业、林业、住建、交通等河湖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金最大合力。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长效机制,在投入、建设、运行、管理各环节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采用多种融资模式、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河湖保护治理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河湖保护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

(3)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科技攻关,系统推进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等技术集成创新与风险管理创新。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加大相关科技计划研发支持力度,重点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信息化技术、河湖健康保障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系统性技术的实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引入外部智力,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员素质,为规划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4)加强流域内河道管理保护工作协调。建立跨部门、跨行政区域涉水事务的协调与纠纷调解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或部门,充分发挥该部门在流域层面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流域内的重大问题,切实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5)建立健全流域管理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及平台。建立流域内河道管理保护工作联合督察制度,成立联合督察组,定期开展巡查和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根据上下游具体情况,建立流域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共享制度和信息平台,对流域内不同管辖河段的工作动态信息及主要管控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现状数据进行共享。

(6)推动社会参与。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和先进典范,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忧患意识和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社会的参与作用,通过设立民间河长、企业河长、认领河长、党员河长和“河小青”、河长制进校园等活动,依靠社会力量,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节水、爱水、护水、惜水”的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积极营造河湖保护管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自觉,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江河湖泊的良好风尚。

(7)严格监督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监督考核制度,开展跨界断面监测加强源头、过程和结果全过程监督管理。以“一河(湖)一策”实施为抓手,强化措施落地见实效。健全河湖保护治理考核评价体系,细化实化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客观公正评估实施情况及效果,将河湖治理效果与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挂钩。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等。

5 结论

(1)饶河流域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强。①在水环境方面,部分水功能区水质未能稳定达标,部分山塘水环境质量较差;城乡水环境亟待改善,部分县城及乡镇黑臭水体基本情况有待全面排查;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监测站网不完善,监测信息化建设滞后。②在水生态方面,水生态管控以及监管和执法能力不足;生态敏感区管理机制不完善;流域内渔业资源量下降;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监测和监管能力不足,缺少详细调度方案;关键区域水生态监测体系不完备;横向生态补偿实施力度不够。

(2)通过实施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措施,可提升河湖生态环境质量。①在水环境方面,抓好良好水体保护和水质较差水体治理;推动黑臭水体排查评估并加以整治修复;推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立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加强重点入河排污口监测,优化监测网络。②在水生态方面,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重点区域保护和修复;加强水生生物及特有鱼类的保护;保障生态水量;开展关键区域系统规范的水生态监测;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猜你喜欢

对策措施
推进贵州省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措施研究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探析道路因素对城市交通安全的影响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提高烟草基层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