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饶河抗联七军花砬子密营地考

2016-05-04宋嘉骐曹兆奇

黑龙江史志 2016年2期

宋嘉骐 曹兆奇

[摘 要] 饶河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诞生地,花砬子密营在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此次踏查再次印证了历史存封的记忆,为饶河开展红色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饶河;抗联七军;花砬子密营

饶河县是黑龙江省一类革命老区县份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饶河在三江地区较早的建立了党组织,开展抗日救国活动。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就诞生饶河。饶河境内的暴马顶子、花砬子、臭松顶子、长尾巴林子(今红卫农场西南沙岗)、大顶子水沟、老鹰沟、大顶子山、三道沟子、西风嘴子、四条沟等地是当时抗联七军抗击倭寇的主要活动区域;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家,建立密营,掩护自己,发展革命抗日队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花砬子等密营在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1933年12月27日,救国军攻打虎林失败后,特务营改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在大队长张文偕、参谋长崔石泉、军需长李学福的领导下,利用花砬子、暴马顶子、大顶子山、西风嘴子等有利地形,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击溃伪军李喜山队伍,缴获步枪10支、马20匹。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为保存革命实力避免与敌人正面作战,他们主要活动在敌人力量较弱的花砬子、四合顶子、西风沟等山区,等待时机,开展游击活动。1938年初,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利用有利地形在挠力河畔伏击了日军少将日野武雄的巡视边防汽艇;当场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和日军30多名,缴获机枪1挺,步枪27支,子弹4000多发。

花砬子密营是饶河抗日战争时期一曲英雄的赞歌,1939年日伪军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饶河抗日联军活动进入最困难时期。这年日伪军集中1000余人,围剿抗日联军,敌我双方伤亡严重。抗联七军游击队作战负重伤人员,凡条件允许时,连夜过江送往苏境毕金医院医疗。形势紧迫时,则多送至花砬子或暴马顶子、燕窝、大旗竿等地密营医疗”。这天,在花砬子密营里,有八名伤员休养,忽被日军讨伐队包围,在弹尽粮绝之危急关头,为不被敌人俘虏,8人将地窖子板门紧闭,一同自尽。

花砬子密营也是抗日联军的后勤保障。据元仁山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一书记载,抗日联军在密营周围耕种……当时的种地处,有五六处,主要是大王砬子、花砬子、红石砬子、暴马顶子、头道沟和三道沟、挠力河北宋家大林子、大旗杆等处。抗联老战士金昌连回忆参加七军少年连中讲道:连长郎占山带领我们二十人去别拉洪河一带取运粮食,准备运往花砬子密营。”史义军在《东北抗联离开密营就无法生存》一文中说;“我采访了抗联七军老战士王铁环,老人给我们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性的抗联战斗生活故事。比如在七军,密营基本上都是建在河边,洞口选在山坡大树旁,隐秘性好,一个洞里可住二三十人,红石砬子、花砬子、暴马顶子都住过”。

花砬子山,因山石嶙峋似花而得名。距饶河县城正西直线距离42千米,南起参泉河,北到威虎山共长14千米,南北轴向,三峰布列,山势嵯峨陡峭,主峰海拔561.7米,是二道河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条件有限,抗日联军花砬子密营一直未被踏查证实。

2010年夏季饶河县驴友团前往花砬子山探险,在花砬子山北坡发现一石洞,洞内有石锅、铁锅残片,木刻楞地铺,有烟熏火烤的痕迹。2011年县旅游局、文物管理所及户外俱乐部组织有关人员,根据传闻线索,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先后多次寻找该洞未果,终于在6月7日寻得准确方位,并在实地进行踏查。

该洞地理方位为:北纬46°72`06"、东经133°46`94"海拔386米,山洞为外高内低的石毛坯山洞,山洞虽年代较远依然完好。洞外口高3米,洞口高1.3米,宽度约2米,洞内最高处立高2.4米,最宽处10米,加算附洞可至15米左右;洞口至内壁长约8米,中间高度2.3米,洞尽头高0.6米,宽8.2米,面积约80平方米。洞底为毛石。洞内残留遗迹东、西2处木刻楞地铺,东侧地铺面积6.6平方米,西侧地铺面积12平方米。整个山洞主体呈一龟壳状。该洞处于一座十多米高的大型山崖之下,四周和崖上全都是茂密松林,洞口左右各有一树龄约三百年的古松卫护,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松,不仅是密营的重要标志,而且把洞口紧紧罩住,很难看到树后的洞口。自洞口延约45°角向下进到洞中,立即感到洞内寒气森森,时有霜凝水滴落下,距洞口数米之外依然能感受到丝丝凉气!在洞内平整排布的碎石上留有明显的炭火烧过痕迹,熏黑的烟道直通洞外。除两座坍塌腐朽的木刻楞地铺之外,洞中还有铁锅残片和残损石锅。在洞口不远处还发现一块极其平整的条石,石面上呈现长期磨制痕迹并附有隐约粉末状物质,据推测应为前人磨刀斧所用。洞前大片自耕地田垄还依稀可辨。顺着山梁两侧,还有些深坑,这就是当时的陷阱,时人称之谓“绝户窖”,用于获取猎物,补充给养。

在花砬子山上只有此处山洞隐蔽性好,适宜多人居住。石洞上方,周围茂密杂草与蔓藤浑然一体,是天然的伪装便于长期居住,有利于藏身,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在《烽燧乌苏里——东北抗日时期人物访谈实录》一书中邴升臣抗联老战士述说:“所谓的密营,就是在山石陡险树木密集不容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从洞口的隐秘程度上及洞内2处木刻楞地铺的面积,是能睡20人以上。从山洞前的自耕地田垄及山洞内的石锅和铁锅,当时有不少人在此耕种生活。由此推断该山洞为抗联七军花砬子密营地无疑。该密营的发现证明了当时抗联密营与历史文献记载完全一致。它再次见证了饶河抗联战士在艰难困苦环境下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为饶河纳入红色旅游、开展红色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参考资料:

《饶河县志》、《饶河文史资料选编》、姚中晋《烽燧乌苏里——东北抗日时期人物访谈实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元仁山:《东北抗联七军第七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