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苏里江流域三面红旗的诞生地在饶河

2017-11-22刘德军

世纪桥 2017年10期

刘德军

【摘 要】饶河县地处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中下游。在中共北满特委领导下,于1930年3月率先在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党的基层领导组织——中共饶河县委、中共饶河中心县委。其后成立了乌苏里江流域第一支抗日武装——饶河农工义勇军,进而发展为抗联第四军第四团;第二师;第七军。饶河县在乌苏里江流域率先举起了第一面党旗、战旗、军旗,成为三面红旗诞生地。

【关键词】饶河;乌苏里江流域;三面红旗;诞生地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23-03

饶河县地处祖国东部边陲,并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在民主革命时期,饶河作为边陲重镇,中共党组织很早便到此建立党的组织。特别是东北抗战期间,饶河更成为党领导的抗日部队的重要活动区域。在这里走出了许多名扬全国的抗日将领。乌苏里江畔的这块红色土地(本文所说的乌苏里江流域上起虎林市,下至抚远县,同时涵盖周边的宝清、同江、富锦、绥滨等市县),曾高擎着三面猎猎的旗帜,引领着人们向着光明奋进。

第一面党旗——中共饶河中心县委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东北地区党的组织建设就十分重视。派出大量的有组织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到东北地区开展工作。1929年秋,党委派崔石泉到饶河,与黄哲云、崔一山、徐凤山等中共党员一起,先后在饶河新兴洞、东安、四合顶子一带开展地下活动,宣传组织群众,培养发展骨干,从事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和经济斗争。

崔石泉,又名崔庸健,1900年生于朝鲜。因从事抗日活动失败于1922年9月从朝鲜仁川来到中国上海,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毕业后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任教官、区队长等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广州武装起义。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化名金治刚到通河县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化名崔石泉到饶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当时饶河的群众基础较好。因水利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朝鲜族民众到挠力河流域开垦荒原,种植水稻。小佳河、新兴洞、东安、三义等都是比较大的朝鲜族聚居地。众多的朝鲜族民众为同样是朝鲜族的崔石泉等人在饶河从事革命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迅速在广大的群众中蔓延开来,并为群众所接受。1930年3月,中共饶河县委成立,县委书记崔一山,委员崔石泉、黄哲云、徐凤山(均为朝鲜族)。

1931年初,根据乌苏里江流域党的组织建设与发展情况,中共北满特委(设哈尔滨)指示中共饶河县委以现有组织为基础,扩展工作范围,加大辐射力度。1931年3月,中共饶河中心县委成立,朴元彬为书记,崔石泉、徐凤山、李一平为委员。下辖饶河区委、抚远区委、宝清特支、虎林支部,成为当时乌苏里江流域唯一的中心县委。也是当时中共满洲省委所属八大中心县委之一。

1936年3月,根据吉东特委指示,饶河中心县委改组为下江(乌苏里江)特委。下辖饶河、虎林、抚远、同江、宝清、富锦、绥滨等县党组织。特委机关驻地设在饶河十八垧地。

饶河中心县委虽然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五年,但对乌苏里江流域党初期的组织建设和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是为在乌苏里江流域建立党的领导机构奠定了组织基础。做为最早的中心县委,饶河中心县委在乌苏里江流域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党的组织系统,发展了党员队伍,建立了众多的基层党组织,为在周边地区的虎林、宝清、抚远等地建立党的领导机构(县委)做好了组织准备,发挥了很好的先导作用。同时,也为在乌苏里江流域建立更高层次党的领导机构(下江特委)奠定了组织和工作基础。

二是为在乌苏里江流域陆续建立党的组织培养输送了干部。饶河中心县委成立后,十分重视对党政干部的培养,分别在宝清县和饶河县创办军政训练班,培训学员达100多人,为其后的建军建政培养了干部以及后备力量。同时注重向新政地区输送领导干部,1936年7月,中共虎林县委成立,根据下江特委安排,时任中共饶河县委书记徐凤山调任虎林县委书记,充实了虎林县委的领导力量。

三是为在乌苏里江流域党的建军扩军工作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从1932年10月成立仅有一支手枪的特务队起,到发展为饶河农工义勇军、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抗联四军四团、二师直至七军,中共饶河中心县委都发挥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及时给予指导。如在1936年从饶河及周边地区朝鲜族群众较为集中、抗日武装力量分散的特点出发,提出注意民族团结,号召附近各地抗日武装取消山头,联合抗日的主张,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为抗日联军整军扩军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組织领导群众建立反日抗日组织,为抗日联军坚持武装斗争建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有力的物资供给及情报支持。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领导下,从1934年2月起,建立了以饶河县暴马顶子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仅饶河就设立反日会分会17个。虎饶两地分会会员达760余人,其中朝鲜族为159人,余为汉族人。爱国民众不顾生命危险,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为抗联队伍运送粮食、被服、食盐等物资,为部队传送信件、情报,隐蔽救治伤员,掩埋为抗日牺牲的烈士,尽全力支援军队的抗日斗争。

中共饶河中心县委是党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乌苏里江流域建立的最早的党的领导机构,是党在乌苏里江流域树立的第一面党旗。

第一面战旗——饶河农工义勇军

中共饶河中心县委成立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党的任务的要求,需要创建党的抗日武装力量。为此,1932年8月,在宝清县小城子沟里秘密创办了军政讲习所,学员由饶河、虎林、宝清、抚远等地党的基层组织推荐,共计30多人。后因日伪军的破坏,讲习所被迫关闭。

1932年10月,为了尽快成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武器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饶河中心县委决定成立仅有一支手枪,由6名共产党员组成的特务队,经过近半年的积极努力,队伍发展到40余人,枪支达到40余支。endprint

1933年4月21日,根据中共饶河中心县委指示,在饶河县大叶子沟举行誓师大会,以原特务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乌苏里江流域第一支抗日武装“饶河农工义勇军”。

同年5月,饶河中心县委在饶河县三义屯再次创办军政训练班,共从各地招收学员70余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大部分学员毕业后加入了饶河农工义勇军,这批学员的加入,壮大了队伍,提高了队员的军事政治素质。

1933年6月,饶河农工义勇军在保持队伍独立的前提下加入高玉山领导的东北国民救国军,为第一旅特务营。1934年1月28日,在与国民救国军的一次联合行动时攻击失利,损失严重,部队迅速离开驻地,转移至饶河县大岱河一带。

2月3日,饶河农工义勇军(即特务营)在大带河召开会议,决定取消特务营番号,恢复饶河農工义勇军并改编为饶河抗日游击大队。李学福任大队长,崔石泉任参谋长,朴振宇任政治指导员。游击大队编为两个中队和一个手枪队,崔石泉、许资善分别任中队长,金东天任手枪队队长。在这次改编会议上,中共饶河中心县委召开了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精神,根据这一精神,会议决定加强对游击队的领导和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工作。

“饶河农工义勇军”做为党当时在乌苏里江流域仅有的武装力量,率先在乌苏里江流域举起抗日救国的战旗,征战于莽莽林海,唤起百姓奋起抗日,加入抗日游击队伍,打击日伪统治势力,开辟抗日游击区,建立抗日根据地。这面由党的主张和民众意志凝聚起来的战旗感召了无数仁人志士加入抗日的队伍。2·3大带河会议后,救国军残部及一些山林队武装纷纷向我游击队靠拢,加入抗日队伍的达100多人。1934年间,饶河、虎林等地的山林队以及地方上的“红枪会”“大刀会”等群众自卫武装把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看成是自己的队伍,投奔游击队要求共同抗日,形成了党领导的以原“饶河农工义勇军”为核心的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并为党在乌苏里江流域的建军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一面军旗——抗联第七军

1935年9月18日,根据吉东特委指示,饶河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团长李学福,副团长朴振宇,参谋长崔石泉,政治部主任李斗文。全团编为四个战斗连,一个保安连,共250余人(朝鲜族、汉族各半)。在活动范围上,四团仍保持独立性,主要坚持在乌苏里江流域开展游击斗争。9月18日,全团在四合顶子召开了四团成立大会和东北沦陷四周年雪耻誓师大会。

四团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饶河、虎林,宝清、抚远等地民众的抗日热情,各抗日山林队也积极要求加入四团。1935年11月7日,四团在饶河大别拉炕召集“九省、天军、治国、德山、庄稼人”等山林队首领参加的改编会议,进一步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收编这些山林队为四团领导下的独立营,由人数较多的“九省”“庄稼人”的首领分别担任营长和副营长。另有50多名抗日群众加入四团基本队。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

1936年3月12日,饶河中心县委改组为下江特委,直接隶属吉东省委,下辖饶河、虎林、抚远、同江、宝清、富锦、绥滨等地党组织。随着党组织活动范围的扩大,为适应党的组织的发展,军队的建制也需扩大。3月25日,根据吉东省委指示,四团在饶河关门咀子召开会议,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同年2月20日,东北各部队废除一切不同称号,一律改为“东北抗日联合军”)。郑鲁岩任师长,李学福任副师长兼四团团长,崔石泉任参谋长。后收编邹其昌部为第五团,邹其昌为团长。实际二师为两个团,共500余人。

二师成立后,在多地开辟新的游击区。崔石泉、姜尚平率250多人到同江、富锦一带活动,策动了二龙山伪军哗变,20余名伪军携带40余支枪械投奔了抗联二师。崔石泉率队开往同江县时在头道林子与敌发生遭遇战,毙日伪军50余人。经两个月征战,壮大了抗联二师的声威,同江、富锦一带有60多人加入抗联队伍。郑鲁岩率队活动于虎林、宝清两县,在黑嘴子、倒木沟、大黄山等地多次与日伪军作战,共歼敌100余人,缴获步枪30多支,摧毁敌人机枪3挺。吸收47名新战士入伍。副师长李学福率领的师部分队伍在饶河根据地坚持斗争,并使部队有了发展。

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中共下江特委于1936年11月15日在关门嘴子和文登岗之间召开由第二师党委委员、党员军事领导干部及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根据《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精神,把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全军编为3个师,每师设1个团,3个连。全军共计700余人,其中基本队400余人,内有共产党员109人。军长陈荣久兼第一师师长;第二师师长李学福,参谋长金铎(金天民);第三师师长景乐亭,参谋长阎敬山,政治部主任金铁宇,军需处长隋长青。军参谋长崔石泉。第七军隶属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

第七军成立后,活动于饶河、虎林、宝清、同江、富锦、抚远等广大地区。一方面坚持武装斗争,打击日伪势力;另一方面开展整军扩军活动。1936年3月6日进行了著名的“天津班”战役,击毙击伤日伪军30余人,击毙伪饶河县日本参事官大穗久雄。七军军长陈荣久不幸壮烈牺牲。

陈荣久牺牲后,由于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根据形势的迫切需要,抗联第七军于1936年3月上旬在暴马顶子召开全军党的代表会议,会议决定由七军参谋长崔石泉任抗联第七军党委书记兼代理军长。将第一、第二师合并为第一师,李学福任师长;原第五团扩编为第二师,邹其昌任师长;云鹤英任政治部主任;第三师仍由景乐亭任师长,李一平任政治部主任。其后抗联第七军在饶河、虎林、同江、富锦等地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相继收编“好友”“姜国臣”“孟尝君”“北海”“天柱”“君子人”等山林队,使部队扩大到850余人。

为扩大游击区,减轻饶河、虎林地区抗联部队的压力,抗联七军分兵两路,一路由代理军长崔石泉、二师师长邹其昌率领军部及二师坚持在饶河、虎林地区开展游击活动;一师师长李学福、三师师长景乐亭率所属两师部队向同江、富锦等县发展。endprint

1936年12月31日至1938年1月5日在饶河十八垧地抗联七军密营地召开下江特委扩大会议,在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主持下,会议改选了第七军党委执行委员会,由崔石泉、李学福、郑鲁岩、金铁宇、云鹤英、景乐亭、刘廷忠7人为委员,崔石泉为书记。李学福任抗联第七军军长(李学福养病期间由崔石泉代理),郑鲁岩任政治部主任。对下辖各师团干部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第一师师长王汝起,副师长姜克智,政治部主任何可人,下辖三个团;第二师师长邹其昌,副师长金世昌,政治部主任金铁宇,下辖6个团;第三师师长景乐亭,副师长云鹤英,政治部主任刘廷仲,下辖5个团。

1938年8月8日,抗联第七军军长李学福在苏联病逝。1939年3月,在中共吉东省委下江临时党团书记季青主持下,在虎林老秃顶子召开党特委会议,会议决定崔石泉任抗联第七军党特委书记,景乐亭任代理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王效明任政治部主任。到1938年底,抗联第七军队伍迅速扩大到1 500余人,抗日武装斗争蓬勃发展,处于鼎盛时期。

此后由于日伪疯狂“围剿”我抗日游击区和抗联部队,抗日斗争形势日益恶化,后勤补给困难,我抗日队伍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日趋严重。从1938年底到1939年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抗联七军从1 500人减员至200人。

1940年4月3日至9日,在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主持下,在虎林小木河召开会议,决定将抗联第七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二支队,王汝起任支队长,王效明任政治委员。坚持在饶河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直到1943年底全部撤过乌苏里江到苏联整训,并于1945年随苏军回到东北参战到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联军第七军做为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的主力部队之一,诞生于饶河这片热土,在乌苏里江畔树立起了第一面军旗,抗联七军全体将士高举这面光荣而又伟大的旗帜,征战于饶河、虎林、宝清、抚远、同江、富锦、绥滨等地,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及大穗久雄、日野武雄少将等日军高官。第七军著名将领陈荣久、李学福、景乐亭、李斗文、朴振宇、徐凤山、王汝起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捐躯。抗联七军的英雄旗帜永远飘扬于乌苏里江畔。

饶河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一块战斗的土地,也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这块土地所留下的革命足迹和革命先辈用生命和献血铸就的革命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也必将成为今天人们前进的不竭動力。

[责任编辑:秦 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