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的中医思辨
2013-01-22刘文
刘 文
近年来,主诉眼干涩、异物感、视疲劳及眼部不适的患者越来越多,在美国65~84岁的人群中有14.6%的人口,即430万人患有干眼〔1〕。我国虽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从各家的临床报道上看,我国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且年龄更趋于年轻化,因此干眼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眼科医师的重视。
西医治疗干眼的方式主要是人工泪液、各种类型的泪小点栓子和手术治疗,其目的主要在于补充、储存泪液及替代泪腺的分泌从而改善眼部症状,但只能达到暂时缓解症状的目的,并且对药物及治疗有依赖性。而从中医的角度看,干眼并不仅仅是孤立的眼病,与患者整体的阴阳失衡有关,治疗上主要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在调整患者阴阳平衡的同时改善眼部气血津液的输布,具有一定的优势。
干眼属中医 “白涩症”、“干涩昏花症”、“神水将枯”、“燥症”等范畴〔2〕,以往大部分中医眼科医师认为干眼的病因病机为燥邪损伤气血津液,从而引起目失濡润的一系列干眼症状,治疗上也以滋阴润燥生津为主。但笔者认为燥邪伤津只是部分干眼的病机,不能涵盖干眼的所有病机,其发病与心、肝、肾、脾、肺均关系密切。《诸病源侯论》论述“目涩症”的病机为:“目,肝之外侯也………上液之道………其液竭者,则目涩”。《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肝为泪”〔2〕,说明了目涩与肝的关系。 《素问·五癃津液别》曰:“五脏六腑津液尽上渗于目”;《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脏对体内水液的代谢和分布起重要的作用,肾气肾精充足,则津液生化有源,输布于目,则目珠润泽。《灵枢·大惑论》又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又肝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肾生脑髓,目系属脑,肾主津液,上润目珠;脾输精气,上贯于目,脾气上升,目窍通利;肺为气主,气和目明;心主藏神,目为心使。由此可见津液的输布及津液的生成均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而不单纯是津液亏虚,燥邪所致。
因此中医对干眼的治疗应该仔细询问患者局部及全身症状,综合舌诊和脉诊以辨证论治。干眼的辨证治疗其实更考验一名中医眼科医师的内科诊治水平。具体思路如下:干眼的发生主要是津液不能润泽目珠,一方面是津液(泪液)生成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津液(泪液)输布不及。津液生成不足又分虚实两方面,实证主要表现为燥邪伤阴、阳明热盛伤阴和外感热邪伤阴;虚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脾气虚弱及肺阴不足。津液输布不及又分为肝之升发、疏泄功能受阻,称之津液“升不上去而不能布达”;肺之肃降、通调功能受累,称之为“降不下来”;同时中焦脾胃气机枢杻阻滞而使津液输布发生异常,称之为“中焦不和”。脾气不升则肝之升发泄泻化生泪液功能受之影响,胃气不降则肺之肃降功能受到影响,使在上的心火不能顺利下炎而上灼津液(泪液)。“升不上去”主要是由于肝之阴血不足而表现为肝气郁滞、郁久化热生风;“降不下来”主要表现为肺气上逆,肺热伤津,同时心火不能下炎而耗津液。另外目为心之使,故心阳不足,推动无力而致津液不能敷布,而心阳不足与肝血虚、脾气虚等升阳不足有关,故可归于“升不上去”。
在临床应用上,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视频终端、空调的频繁使用,以及空气污染等外在影响因素的增多,干眼的眼部表现虽然大体相同,但辨证上却是错综复杂的,有虚、实及虚实夹杂,甚至有阴阳假象的出现。因此更要求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抓主症,现细辨各证型的主症及治疗如下。
(1)燥邪伤阴:多发于秋季,或素体阴虚之人,表现为眼干、口干、口渴,皮肤干,舌质红少苔,脉浮数。治疗以清燥救肺汤加减。
(2)阳明热盛:主要表现为眼发红,易汗出、口渴、怕热、脉洪大。患者症状中不一定有以上四条完备,只要抓住肺胃热盛、气津两伤的病机就可诊断为此型。治疗以白虎人参汤加减。
(3)感受外邪:多见于外感风寒之邪后,可见发热,易汗出,恶风或寒,脉浮缓。此为太阳中风症,治疗可用桂枝汤加减。
(4)肝肾阴虚:多为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眼干涩、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偏肝阴虚者以一贯煎加减,偏肾阴虚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
(5)脾气虚弱:素有脾胃虚弱之人,主要表现为眼干涩,睁眼困难,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纳呆,便溏等症状。治疗以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汤加减。
(6)少阳不和:多见于中青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耳鸣、胁肋部胀痛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疗以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加减。
(7)肝血虚致肝郁:患者常有熬夜、过度用眼或过食辛辣食物及长期饮白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眼部及全身表现为眼干涩、异物感,甚至睁眼困难,怕冷,手足发凉,女性表现为月经量少,经期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以四逆散加减,由肝郁导致脾虚者,除以上症状外还有纳呆、便溏者可用逍遥散加减。
(8)肝血虚致血瘀:患者同样有上述不良生活习惯,女性患者表现为月经量多,有血块及月经血有腥味,舌质暗,脉沉涩。治疗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9)肺热伤津:表现为眼干、眼红、分泌物多,口渴喜冷饮,汗出,舌质红少苔,脉浮数。治疗以桑白皮汤加减。
(10)胃热脾寒:多见于年轻患者,有心下痞满,腹胀,口疮,部分病人有便溏。此为中焦脾胃寒热错杂,宜半夏泻心汤加减;久病之后出现脏寒宜乌梅丸加减。
(11)脾胃湿热:多见于肥胖、饮大量白酒、有过食肥甘厚味的中青年患者,眼部及全身表现为眼干、发粘、有分泌物,口发粘、大便粘滞不爽,里急后重,汗多,舌质淡,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三仁汤或甘露饮加减。
(12)心阴血不足:多见于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眼干涩,常伴用胸闷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涩或结代。治疗以炙甘草汤加减。
由上可见干眼不但是一种眼病,更是一种全身疾病,其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均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应重视全身辨证,抓主症、辨证型、对证治疗,在调节整体阴阳平衡的同时达到彻底治愈干眼的目的。眼局部的熏蒸及针灸、耳穴等疗法也能有效地改善眼部症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简便治疗干眼的方法,同样值得进一步探索。
[1]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6-308.
[2]董学梅,高卫萍.干眼症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中医学报,2011,10(26):1257-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