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误诊1例分析
2013-01-22晴杨
李 晴杨 光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针刺可治疗多种眼病,特别是对上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疗效确切〔1〕,笔者在临床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时曾误诊1例,教训深刻,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62岁,以上睑下垂来诊。主诉:左眼上睑下垂十余天。眼科检查:视力:双眼1.0。右眼内外眼均未见异常。左眼上睑下垂,垂直睑裂宽度:上视时2 mm,平视、下视均为0 mm。球结膜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正常深浅,瞳孔正圆,直径约3 mm(与对侧眼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眼底未见异常。角膜映光:右眼正位,左眼外斜约15°。眼球运动:右眼各方向转动自如;左眼除外展外,余方向均受限。复视像:水平交叉复视明显,周边物象为左眼。眼压:双眼 14 mmH g(1 mmHg=0.133 kPa)。 眼球突出度双眼对称,均在正常范围。患者来诊时已在某三甲综合医院做过颅脑CT检查,报告:脑萎缩,余无异常。其他:血压偶尔升高,目前控制在正常范围;否认糖尿病等。诊断:动眼神经不全麻痹(上睑下垂、麻痹性斜视)。
治疗:(1)针刺:双侧风池、天柱、太阳、合谷;患侧阳白透鱼腰、目窗、头维、上睛明、承泣/球后(交替)、外关等。每日针刺1次,做捻转之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40 min。连续治疗6 d休息1 d。(2)维生素B1、甲钴胺,复方血栓通胶囊等常规剂量口服,每日3次。
上述治疗2个月左右,症状、体征无改善。复查颅脑MRⅠ:仍无阳性发现。继续治疗同前。治疗至5个月余,患者诉鼻尖发麻。检查:眼睑及眼肌功能仍无恢复,且出现:左眼瞳孔中等散大,直接光反射(-)。遂嘱患者再作颅脑影像检查。经强化MRⅠ检查:鼻咽顶,鞍区、左侧鞍旁占位性病变。考虑:鼻咽癌。在专科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左鼻咽顶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讨论
本例患者初诊时病史、症状、眼科检查及颅脑CT等均支持动眼神经不全麻痹的诊断。依我们以往经验,针刺此类患者大多在10~20 d开始见效。一般提上睑肌最先恢复,眼睑下垂逐渐改善,因可视范围增加,复视症状会更加明显。继续针刺,各眼外肌功能均逐渐恢复,不伴糖尿病的患者多在治疗三四十天后恢复。而本例患者在针刺2个月后仍无任何疗效,故怀疑存在颅内占位等病变,令其复查颅脑MRⅠ,仍无异常,直至5个月余后出现瞳孔异常,再查MRⅠ方发现鼻咽癌。
动眼神经走行长,影响其功能的因素多。动眼神经核在中脑分布相当广泛,因核部病变所致的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又由于两侧的动眼神经核在解剖位置上密切接近,因此核病变常为双侧性。其运动纤维发自中脑动眼神经外侧核,支配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提上睑肌;其副交感纤维发自中脑Edinger-Wetphal核,与运动神经纤维伴行,到达眶内时,经动眼神经下支,由供给下斜肌的分支分出,经睫状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进入眼球,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2〕101。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多样,炎证、外伤(手术)、肿瘤、血管病变、中毒、脱髓鞘病变等均可导致。动眼神经在眶内段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其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上支受损则上睑下垂明显,下支受损则瞳孔扩大明显〔2〕102。从本例病变发展过程看,其动眼神经麻痹既可因鞍区病变所致,也可能因肿瘤病变侵及眶内,先侵犯上支(导致上睑下垂),继续发展又侵犯了下支(导致瞳孔异常)所致。
这提示我们:(1)对动眼神经麻痹(包括其他颅神经麻痹)患者,积极检查,寻找病因仍然是初诊时首要的步骤,不能因为针刺疗效好就直接治疗而轻视病因诊断。(2)经一阶段治疗无效时,应分析原因,考虑是否为某未知病因未解除所致。不能因“6个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而消极等待。(3)针刺治疗一般为每日常规“作业”,特别是患者较多时,医患交流减少,容易忽略患者出现新的异常变化。本例初始瞳孔光反射正常,后出现异常,提示病情恶化或有新的变化;患者鼻尖发麻也提示应及时请耳鼻喉等科会诊。如忽略此类变化,则延误诊治时机。(4)此类患者初诊必须作颅脑影像检查,最好是MRⅠ。本患者经CT、MRⅠ均未见异常,强化MRⅠ才予确诊!如何在既不过度检查又不误诊之间取得平衡值得我们思考;并且,耐心与患者沟通,说服其接受恰当检查也需要医生的语言沟通技巧。
[1]刘维红,杜元澋.眼和附属器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010,5(30):423-425.
[2]藤野贞,童绎.实用临床神经眼科[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