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3-01-22李静
李静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而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可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眼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必不可少[1]。本文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糖尿病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不能语言交流患者、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所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实验。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77岁,平均年龄为(56.3±6.8)岁;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3例,2型糖尿病患者47例。对照组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为76岁,平均年龄为(57.9±5.1)岁;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2例,2型糖尿病患者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指导用药、监测血糖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①对患者轻视的态度护理干预。由于患者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方面限制,再加上患者病情较轻,或者并发症没有出现,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就缺乏重视。护理人员要充分分析患者具体心理情绪,采用柔和的语言及扎实娴熟的护理赢得患者信任,对轻视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说服教育,转变观念。②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因为糖尿病的相关严重并发症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由于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较多,甚至有些并发症危急到生命安全,患者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了解上述情绪特点,帮助患者消除精神压力,改善患者心理情绪,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有利于血糖控制。③消除患者悲观、绝望心理。由于糖尿病病程长,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导致治疗效果欠佳,血糖控制效果差 ,导致患者出现悲观绝望的心理情绪,而这些心里情绪得不到有效发泄,患者容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悲观情绪,并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治疗前景,只要有效控制血糖,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延缓出现。④对患者自责心理进行干预。糖尿病患者中老年患者较多,容易产生其患病增加家庭负担自责心理,对待此类患者的心理情绪通过沟通交流可得知,要鼓励患者能够把自己的顾虑和担忧说出来,对护理人员倾诉出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糖尿病信心,让患者心理恢复良好状态,有利于血糖控制。
1.3 血糖控制效果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低于7.2 mmol/L,餐后血糖低于11.1 mmol/L,为临床治愈;血糖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没有降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所得数据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血糖控制疗效结果
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评定结果:临床治愈患者3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血糖控制效果评定结果:临床治愈患者2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血中的胰岛素在体内表现为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患者血糖升高,出现糖尿,接着引起患者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烦渴等症状。再者,糖尿病病程中容易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存装不同程度心理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到导致患者机体内产生某些应激素大量分泌,如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反而会引起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患者血糖控制[2,3]。本文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不良心理情绪得到缓解,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值得借鉴。
[1] 杜玮,张琴,张子菊.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2,18(7):1-2.
[2] 任卫东,李立楠,张志英.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评价.山东医药,2007,47(19):128-129.
[3] 杨青,林素燕.浅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国医学创新,2009,6(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