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3-01-22徐伟王志成陆英超
徐伟 王志成 陆英超
踝关节骨折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稳定性以及灵活性,并且还会引起创伤性关节炎等临床并发症。2011年3月~2012年9月间,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30例,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9岁,平均(33.8±9.5)岁;所有患者踝关节行X线检查,部分行CT检查。右踝为18例,左踝为12例。导致骨折的原因:扭伤所致24例,交通事故所致5例,高处坠落所致1例。所有患者的伤口类型中有28例为闭合伤,2例为开放伤。按照Danis-Weber分类显示A型骨折6例,B型骨折11例,C型骨折13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内、外侧双切口。首先做直切口暴露腓骨骨折,清理骨折端。如果发现较大斜行骨块,可以先复位用螺钉加压固定,再用钢板固定作为保护。根据骨折部位选用合适长度的解剖钢板、1/3管型或者重建钢板。如果是多个骨折块,则需应用间接复位和微创的方法。如果外踝为撕脱骨折则需用张力带钢丝技术或逆行打入腓骨髓腔螺钉固定。然后做内踝弧形切口,清理内踝骨折断端的软组织血肿,解剖复位,然后采用1~2枚空心钉或者张力带钢丝固定。三踝骨折中,如果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的25%必须复位固定。通过延长踝关节外侧或内侧切口显露,将后踝骨折块复位,并用l~2枚钉自后向前固定。对于后踝移位不大或者骨折块较小者术中可利用手法尽力使骨折复位[1]。如果下胫腓前联合有分离现象发生,在对内外踝进行了妥善固定后,自踝关节上方2~3 cm处用1~2枚长螺钉平行胫距关节面并向前倾斜25°~30°,贯穿两层腓骨入一层胫骨皮质,在踝关节轻微背伸位固定,恢复踝穴原有的宽度。
1.3 评价标准[2]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骨折处没有红肿和畸形,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良:患者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骨折处有轻微酸痛和红肿,X线片显示踝穴正常;可:患者的踝关节出现肿痛,但可以适当坚持行走,X线片显示其外踝已向外移位1~2 mm;差:患者的踝关节出现肿胀,负重有疼痛感,呈跛行行走,X线片显示其外踝已向外移位﹥2 mm。
2 结果
30例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愈合情况良好,患者愈合时间为8~16周,未出现内固定失效和骨不连现象。术后6~12个月(平均7.5个月)对30例患者进行随访,全部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功能恢复情况为:优17例,良8例,可3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3.33%。
3 讨论
临床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基本原则是[3]:解剖复位,牢固固定以及功能恢复训练。踝关节骨折治疗过程中,骨折处的复位处理尤为关键。
术中是否能达到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①关于外踝: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步是进行腓骨的重建固定。如果腓骨骨折面等于下胫排联合平面以及骨折面呈斜形者,手术时必须注意不使骨折端发生重叠缩短,否则外踝必然上移,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如果腓骨是多个骨折块,则需用间接复位和微创的方法。如果外踝为撕脱骨折则需用张力带钢丝技术或逆行打入腓骨髓腔螺钉固定。②关于内踝:术中应注意清理内踝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嵌插,同时可以术中暴露内踝的踝穴,明确了解内踝是否达到解剖复位。切开复位时应注意踝穴内上角骨质是否塌陷,如塌陷应予整复,并可自邻近胫骨取松质骨充填,然后内固定。
骨折治疗的关键是掌握好治疗的时机。术中预防神经损伤、内固定器材破坏的发生,注意伤口的引流,术后注意感染及预防踝关节功能障碍。
总之,踝关节骨折通过准确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内固定材料以及合适的手术技术,术后给予合理的功能锻炼,踝关节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杨跃升.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21例.医学信息,2012,25(1):312-313.
[2]叶技锋.56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中外医疗,2012(21):32-33.
[3]刘建崇.踝关节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1,17(1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