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L的表观遗传学治疗进展
——第12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国际研讨会采撷
2013-01-22李晓
李晓
●述 评
CMML的表观遗传学治疗进展
——第12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国际研讨会采撷
李晓
1 CMML治疗现状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兼具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的特点,因此,CMML也被定义为MPN/MDS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存期及血常规检查等具有多样性。一般而言,患者的中位OS期约20个月,且可能与骨髓原始细胞的比例有关。15%~30%的CMML患者可进展为AML。目前,对于CMML的治疗,主要局限于抗增殖药物,仅针对CMML中的MPN亚型。此外,尽管20%~30%的CMML存在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但这些异常并非是CMML特异性的改变,而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核型正常。最近的生物学研究亦未对治疗手段产生有效的影响,尚无较好方法使患者获得有效缓解。
2 表观遗传学治疗进展
在第12届MDS国际研讨会上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地西他滨治疗CMML患者有效,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可达40.5%。同时,通过持续的去甲基化作用,增加地西他滨治疗疗程,患者的缓解率可获得进一步提高。该研究纳入44例CMML患者,给予地西他滨[20mg/(m2·d),5天,每28天]治疗至少6个周期。在治疗4和6周期后,根据2006年国际工作组(IWG)标准进行患者缓解评估。结果显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在43例进行评估的患者中,CMML-I型27例、CMML-Ⅱ型16例。患者中位年龄71岁,中位治疗时间8周期。其中,11例患者治疗<4周期、17例患者治疗4~6周期、15例患者治疗>6周期。81%的CMML-I型患者治疗>4周期。治疗4周期后,14%的CMML病例CR;18.6%的CMML病例mCR;2.3%的CMML病例部分缓解(PR);34.9%的CMML病例疾病稳定(SD)。继续给予地西他滨治疗2个周期后,CR率上升至16.2%;mCR率上升至24.3%;SD率下降至18.9%;CR+mCR率达到40.5%。患者停止地西他滨治疗的主要原因为疾病进展(35%)、死亡(23%)及药物的毒性反应(7%)。目前,7例(16.3%)患者仍在治疗中。患者治疗6个周期后,达到缓解的患者缓解持续时间为9.7个月。43例可评估患者中,7例患者发生严重感染、3/4级心脏及胃肠道毒性反应各1例。从该项CMML患者的小样本队列研究中,研究者未获得可能预测患者疾病缓解的临床特征或细胞遗传学改变。
是否对CMML患者进行地西他滨治疗,可参照2007年阿里比(Aribi)等在《癌症(Cancer)》杂志发表的文章。该文建议以下情况应考虑给予地西他滨治疗:(1)出现CMML临床表现,如发热、体重减轻、脾肿大、白细胞增多等症状和体征程度严重;(2)血细胞进行性减少,如贫血、血小板减少、输血依赖;(3)CMML累及器官,如皮肤损伤、肾功能不全、肺部症状等;(4)原始细胞数量增多,骨髓原始细胞增至5%或10%以上。
3 CMML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
80%的CMML患者存在分子遗传学异常,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TET2(58%)、SRSF2(46%)及ASXLl(40%)。近期的研究显示,RNA剪切相关基因突变在髓性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伴有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S)的MDS患者中,SF3B1基因突变最为常见(75%~80%)。而SRSF2剪切基因突变主要与CMML相关。在第12届MDS国际研讨会上公布的另一项旨在评估SRSF2基因突变频率的中国研究亦证实,SRSF2基因突变是CMML患者中最主要的剪切突变,且与患者年龄大及预后差相关。该项研究纳入20例CMML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联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显示,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62岁。4例患者(20%)存在SRSF2基因突变,而非SF3B1基因突变。其中3例患者为P95H、1例患者为P95L。存在SRSF2基因突变的患者年龄较大,平均为70.5岁。1例SRSF2基因突变的患者进展为AML。此外,研究者认为,地西他滨可能缓解存在SRSF2基因突变患者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还需更大样本的研究。
在第12届MDS国际研讨会上还公布了其他多项与CMML相关的研究。其中,一项研究评价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阵列在低危CMML患者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该研究表明,SNP阵列可检测到传统细胞遗传学方法无法检测的染色体异常。应用该法进行一系列患者的检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CMML的疾病特征。此外,另有一项研究发现,在存在TET2基因突变的CMML患者中,调节性T细胞(Tregs)可显著升高,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对CMML研究的深入,CMML治疗现状必将逐步获得更大的改观。
(本文转载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13年8月1日第39卷30期总第1365期B4-B5版)
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