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伴颅压增高二例报道
2013-01-22俞英欣姚生宋东东韩晓琛李丽萍戚晓昆
俞英欣 姚生 宋东东 韩晓琛 李丽萍 戚晓昆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CSF)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治疗有效。该病包括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AMSAN)、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cute panautonomic neuropathy)及急性感觉神经病(acute sensory neuropathy,ASN)等亚型。其中AMAN是以广泛的运动脑神经纤维和脊神经前根及运动纤维轴索病变为主。现将作者医院收治的2例AMAN伴颅压增高病例进行报道。
1 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男性,22岁,主因“四肢无力8 d,加重伴呼吸困难5d”2012-09-10入院。患者于2012-09-02始腹泻5d后逐渐出现全身乏力,不伴肢体麻木症状;2012-09-03晨起时患者已无法行走,按“GBS”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30g×4d,25g×1d),患者肢体无力症状继续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于2012-09-05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既往体健。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计算力、定向力等高级皮层功能正常。双侧咬肌颞肌力4级,双侧角膜反射减弱,双侧额纹对称消失,双眼裂等大,双眼睑闭合无力,闭合时双眼球上视、露白,双侧鼻唇沟对称变浅。气管插管,双侧转头、耸肩力弱。伸舌居中,伸舌力弱,未见舌肌颤及舌肌萎缩。四肢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力2级,左侧肢体肌力2-级;粗测双侧痛温觉、音叉振动觉对称存在;双侧肢体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消失;双侧腹壁反射未引出;双侧病理征阴性。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2012-09-11行腰穿查 CSF,压力260 mmH2O,CSF白细胞2×106/L,蛋白1017mg/L,氯117 mmol/L,水通道蛋白-4抗体、寡克隆区带阴性,髓鞘碱性蛋白(MBP)3.92ng/L(<3.5ng/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肌电图示:远端刺激时双胫神经CMAP波幅较正常值下限下降超过60%(<3.0mV),双侧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均未引出CMAP;F波及H反射均未引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入院诊断:AMAN。2012-09-13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00mg×3d并逐渐递减剂量,于2012-09-16始予丙种球蛋白(10g×8d)。2012-09-22顺利呼吸机脱机,且双眼闭合较前灵活。2012-11-20复查肌电图,无明显变化。至2012-11-30患者双眼仍不能完全闭合,双上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双下肢肌力2级,四肢肌肉萎缩明显。
病例2:患者女性,26岁,主因“四肢无力2月余”于2012-08-30入院。患者于2012-06-16出差受凉感冒后逐渐出现四肢进行性力弱,右侧口角流涎,无肢体麻木症状;2012-06-17四肢无力症状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当地按“GBS”予丙种球蛋白(20g×5 d)、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1000mg×3d)治疗,并予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患者四肢无力症状稍有好转。2012-08-30患者可完全脱离呼吸机,四肢远端肌力较前稍有好转。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意识清楚,计算力、定向力等高级皮层功能未见异常。双侧额纹对称消失,双眼裂等大,双眼睑闭合不全,双侧鼻唇沟稍浅;气管切开,双侧咽反射减弱,饮水呛咳;伸舌力弱。四肢肌容量差,四肢远端肌肉萎缩,四肢近端肌力0级,远端肌力1级。四肢肌张力减低;双侧痛温觉、音叉振动觉对称存在;双侧肢体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跟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征阴性。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于2012-08-31行腰穿查CSF,压力超过300mmH2O,GM1、GD1b、GQ1b抗体、水通道蛋白-4抗体均阴性,血-脑脊液屏障通透率、寡克隆区带、MBP均未见异常,IgG合成率10.92mg/dL(-9.9~3.3mg/dL),IgG指数0.95(<0.7);白细胞5×106/L,蛋白117mg/L,氯111mmol/L。肌电图示: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左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未引出;右腓总神经、双侧胫神经运动传导波幅极低(<0.5mV);右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均未引出F波;双胫神经未引出H反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入院诊断:AMAN。予丙种球蛋白(15g×7d)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240mg×3d)并逐渐减量。2012-09-06患者四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1级。2012-11-20复查肌电图未见明显变化。2012-11-30患者双眼闭合较前明显好转,四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上肢3级,下肢5-级。四肢肌肉萎缩明显。
2 讨论 AMAN以广泛的运动脑神经纤维和脊神经前根及运动纤维轴索病变为主。其临床特点为:(1)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更常见,男女患病率相似,国内患者在夏秋发病较多;(2)前驱事件多有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等,以空肠弯曲菌感染多见;(3)急性起病,多数于6~12d达高峰,少数患者于24~48h即可达高峰;(4)对称性肢体无力,部分患者有脑神经运动功能受损,重症者可出现呼吸肌无力。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与肌力减退程度较一致。无明显感觉异常,无或仅有轻微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实验室检查:(1)CSF蛋白-细胞分离是AMAN的特征之一。起病2~4周内CSF蛋白不同程度升高,白细胞计数<10×106/L,部分患者CSF可出现寡克隆区带或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2)电生理检查:该病诊断标准突出特点为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近乎纯运动神经受累,并以运动神经轴索损害明显。运动神经传导显示远端刺激时CMAP波幅较正常值下限下降20%以上,严重时引不出CMAP波形,2~4周后重复测定CMAP波幅无改善;除嵌压性周围神经病常见受累部位的异常外,所有测定神经均不符合AIDP标准中脱髓鞘的电生理改变(至少测定3条神经)。感觉神经传导测定通常正常。
上述两例患者均为青年人,病前有感冒或腹泻病史,发病于夏秋季,主要症状以对称性四肢无力为主,发病的24~48h即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查体均有双侧面神经、双侧舌咽迷走神经、双侧舌下神经损害。四肢腱反射均阴性,四肢肌力均在0~1级,均有轻微的窦性心动过速表现。两例CSF细胞数均在5×106/L以下,病例1CSF蛋白明显增高,有明显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病例2腰穿查CSF是在起病后1.5个月后,CSF蛋白正常,病初当地医院未行腰穿CSF检查,CSF蛋白正常考虑与腰穿时间有关。两例病例CSF寡克隆区带及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均阴性。但病例2有IgG合成率增加,考虑AMAN为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两例病例CSF压力均明显增高,存在颅高压表现,发病过程中均无视力变化,眼底检查未见明显视盘水肿,无明显视力下降。神经电生理表现两例均有CMAP的明显下降,感觉神经传导测定正常,临床查体无明显感觉减退症状,提示纯运动神经为主,并以神经轴索损害为主。起病后2个月及5个月复查肌电图,无明显变化。综上,两例均符合AMAN诊断。
Feasby等在1986年首先提出轴索型GBS的概念,李春岩等于1993年通过对127例GBS患者电生理研究及8例尸检材料的分析提出“AMAN是GBS的一种亚型”,并总结了AMAN的电生理特点。AMAN病情重,多有呼吸肌受累,24~48h内迅速出现四肢瘫痪,肌萎缩出现早,病残率高,预后差[1]。本组两例病例均于起病24~48h迅速出现四肢瘫痪,并累及呼吸肌,目前两例仍在治疗过程中,预后不良;两例病例均出现了颅高压症状,但无明显头痛症状,无明显视盘水肿的表现。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发现AMAN合并颅内压增高的报道。Pulitanò等[2]报道1例GBS Miller Fisher型伴颅内压增高病例,其原因考虑由于CSF蛋白含量较高,影响蛛网膜CSF吸收。有些GBS病例会出现脑积水表现。部分AMAN型CSF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为阳性,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本组两例该抗体均为阴性。AMAN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和感染后免疫性机制共同参与过程,治疗上以针对异常免疫的干预为主,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为主要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在多中心试验中未有明确疗效,但个别病例应用激素后出现了戏剧性变化,因此激素使用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进行调整[3],本组两例均应用了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早期丙种球蛋白应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两例预后均较差,同时疾病后期伴有明显的肌肉萎缩,即使肌力有所恢复,复查肌电图变化不明显。综上,AMAN可伴有颅压增高,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1]朱莹,苟玉琦,李焰生.不同类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1,199:397-401.
[2]PulitanòS,Viola L,Genovese O,et al.Miller-Fisher syndrome mimicking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following head trauma[J].Childs Nerv Syst,2005,21:473-476.
[3]张旭,李佳.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免疫学研究现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