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研究
——兼论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功能
2013-01-21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一、大学生创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创业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产生创业型经济和创业型大学情况下,而逐渐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和教育现象。对于这种经济和教育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创业理论,这对大学生创业理论发展以及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具有积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效应。学术概念是表述学术观点和形成学术逻辑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概念内涵的界定,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以下就此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概念作一界定。
(一)创业内涵
创业这一概念在早期被一些学者简单地定义为新企业的创建(Low和MacMillan,1988)或者定义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组合(熊彼特,1934)[1]。郁义鸿(2002)提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2]。雷霖、江永亨(2001)提出经济学意义上的创业,是指通过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和资本来创造价值,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贡献给消费者,同时自身获取利润并取得发展的过程[3]。
尽管经过了几十年的学界研究,但至今仍然未能给出“创业”这一概念清晰的框架。该领域的概念框架和研究边界仍然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创业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各不相同,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一个有别于其它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理论[4]。因此,目前学界对创业研究方向也各有侧重。柳青等(2009)提出随着创业学研究体系的建立,研究主要可以归结为新企业创建(Creation of New Enterprise)和公司创业(Corporation Entrepreneurship)两方面。并进一步论述学者在这两方面基础之上定义和构建出不同的模型来描述创业现象,包括基于新企业创建视角的经典创建模型以及基于公司的创业模型[5]。朱仁宏(2004)从识别机会的能力、创业家个性与心理特质、获取机会和创建新组织与开展新业务活动等四个视角,对已有的关于创业定义的研究进行分类,进而提出包括创业家特征、创业过程、创业结果和创业环境四个要素的概念框架——创业研究边界模型。Reynolds(2002)在“推动型”与“拉动型”创业动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把创业划分为“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认为生存型创业是因没有就业机会或不满就业选择而从事的创业活动;机会型创业则是为了追求商业机会而从事的创业活动[6]。随着研究的深入,创业研究也开始构建起不同层次领域,如微观层面对个体和组织的研究,中观层面对产业和区域的研究,以及宏观层面对国家和全球的研究。学者们见仁见智的定义体现出创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但普遍而言,研究者们(陈华强2011,张薇2011)大多认同可以将创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新企业;广义的创业则主要包括公司内创业、二次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内涵
在创业研究的众多对象中,创业者一直是最为关注的焦点,因为他们“是由强力承诺与毅然耐性所驱使的人,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7],对创业过程和结果起着支撑和引领的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创业定义的多元性,关于创业者的定义也存在分歧。比较狭窄的定义是把创业者视为创办新企业的人。但也有研究者从广义上把创业者视为发现和利用机会,负责创造新价值过程的人[8]。所以,创业者既包括了新创企业的人,也包括已有企业内部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自1999年起,每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对创业家及其行为的调研。在《全球创业观察中国(2002-2012)》中显示,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创业排名已从2002年的11名提升到第2名,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但“总体质量不高,较多集中于低技术行业,以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出口贡献相对不足”。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在,新创企业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仅有14.1%的新创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新颖性,超过70%的新创企业,采用的是5年之前的生产技术,不足3%的新创企业,属于中高技术企业。创业层次决定的关键因素在于创新型人才,而大学生正是极具潜力的优质创业者。虽然中国的高学历(大专学历以上)创业者逐渐增多,但比例在全球排名中依然落后。除此之外,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环境改善降低了创业门槛,使得大学生创业现象活跃于社会经济之中,因此如何发挥大学生群体特质,促进大学生创业,尤其是创新型创业成为十分有必要研究的领域。ISBA Consortium在广义角度上将学生创业视为个体在职业导向与自主创业倾向方面,大学教育与创业活动方面互动的结果,强调了个体价值选择和创业环境的影响作用[9]。吴文娟(2008)将大学生创业界定为:大学生作为创业者活跃在企业创立或成长活动中,或者成为创业活动的推动者,发现、创造和利用商业机会,创立新的企业,以创新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综合起来以实现创业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强调了创新能力和捕捉机会的重要性[10]。
本课题研究的大学生创业中的大学生界定为在校或已毕业的大专学历以上的创业者。其中的有些已毕业创业者,可能在短期从事工作后才选择自主创业,这也属于课题的研究对象。有学者(木志荣,2006;陆晓峰,2010)将大学生创业行为定为在大学毕业2年或3年时间内的创业行为,因为在这较短的几年内“其创业行为仍然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经历的影响”[11]。然而,本课题认为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寻高学历创业者创业行为的特点,这是受到知识构成、综合素质的影响决定的,是长期性、持久性的,并不会因为毕业时间较长而变化。同时,参考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企业优惠政策大多集中在企业建立的3-5年内的范围,因此将时间放宽到毕业5年内。新企业的定义等同于GEM所指认的初创企业,即创立时间在42个月以内的企业。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的大学生创业的范畴是,在校或已毕业五年内的大专学历以上创业者和新企业的创立行为。
(三)基于社会化媒体大学生创业内涵
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交媒体如微博、人人、博客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占据人们的视野。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很早就开始关注该领域的Antony Mayfield(2008)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和连通性的特征,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最常见的形式是媒体、维基、博客、论坛、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多种内容组合到一起,通过聚合产生瞬息万变的作用[12]。游恒振(2012)提出社会化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络的媒体平台,该平台给予用户极大的参与和交流空间,并归纳得出为用户创造内容、双向传播、强社交性、媒介融合、巨大信息系统等五大特征。实践领域的企业家及学者对于社会媒体的探讨多于学术界,学术界对于社会媒体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首先表现为研究数量较少。其次,学界更多是从传播学以及企业营销方面进行研究,而对社会媒体与大学生创业相结合的研究则很少,更多集中于网络创业研究。
2009年的“开心农场”把社交网站推广到了大学生和年轻职场人士以外的人群,2010年的微博更是将全民带入了“微时代”。虽然“微小”,但有交互成网、聚沙成塔的无穷潜能,让不少人意识到未来“微力量”对企业带来的机遇和冲击,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因而早已积极尝试通过这种途径开展创业,尤其是企业营销活动。2010年4月,美国Social Media Examiner发布了2010年社会媒体营销行业报告显示,受访的1898家企业中有91%己经开始了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尝试。而这其中,有数年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经验的企业由2009年的23%上升到了31%[13]。中国社会化媒体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因其互动性、实时性、连通性等特点,受到勇于尝新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关注。因为在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下,个性化和口碑效应远胜于传统明星广告,营销的成本与风险也大幅减小,即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低成本的尝试中找寻适合的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缺点,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互通和传播,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对接平台,也降低了开发创新活动的门槛,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创业资源缺乏、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的一个有益探索,而且为如何创新创业模式开启了新思路。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大学生创业,狭义上可界定为是大学生创业者主要依托社会化媒体开展的新企业创立行为。具体表现为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企业营销,或是获取资源、人才等,发掘重要的机会,从而有利于获得创业成功。目前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化媒体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社交网络,如微博、QQ、微信。二是资金(资源)融汇平台,如以点名时间、Kickstarter为代表的众筹网站。三是创意、技术的交流互动平台,如沃客、创客的网站、小组等。而广义上的社会化媒体大学生创业,是指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任何借助、尝试使用社会化媒体帮助创业活动的行为,既可以是主要途径,也可以只起到辅助性作用。由于中国的大学生创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社会化媒体也是在不断发展、丰富之中的新生事物,所以狭义的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大学生创业并不多,也较难以寻找。此外,美国社会化媒体研究机构Ignite Social Media发布了的《2012全球SNS网站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学历之高,在全球可谓遥遥领先,尤其在社交网络中汇聚了大批高端人群。例如,开心网八成用户年龄在25-34岁之间,57%的用户学历在本科以上。大学生群体俨然形成全民社交的氛围,而这样的潮流必定会促使大学生创业者相较其他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更多样、更深入地同社会化媒体进行结合。因此,本课题将主要研究广义层面的社会化媒体大学生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调研
为了了解和掌握浙江大学生创业的总体情况以及社会化媒体对于大学生创业功用,课题组走访了杭州、义乌和温州等大学生创业园区,发放调研问卷500多份,回收问卷438份,回收问卷有效率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为了更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课题组采用专访和座谈等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多方位调研。如对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施放教授、杭州每日给力科技有限公司丁懿总经理进行专访;对义乌市就业服务局刘书记、青岩刘村(淘宝村)街道陈委员、温州多所高校创业园的负责老师等进行了访谈。
(一)创业基本数据分析
1.创业主体学历、专业的构成。被调查的创业者中,本科及大专的学历远高于研究生,占比达92%。其中本科创业者与大专创业者比重大致相等,分别为40.3%和51.7%;创业者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软件、信息、艺术、电子商务等领域。这是因为这类专业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更有利于创业者的创业前期准备和创业期的运用。他们多为本专业创业,而且创业经历较为丰富,非初次创业的比重达37.6%,尤其是电子商务类。这是由于创业门坎较低,进入退出市场的风险成本相对较低。
2.创业企业行业的分布。企业行业分布前几项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33.5%)、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9.9%)、文化创意业(10.3%)。它们的共通点在于创业成本较低,无需大量创业资金的注入,风险较小。同时,它们大多是伴随着知识创新与经济需求推动而产生的新兴产业,这正好契合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善于学习和灵活变通的思维。不同点在于,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创意业等属于专业性较强,创业门坎较高的行业,需要创业者掌握并熟悉运用相关的知识,而大学生这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因而创业比例较高;如电子商务、批发零售业等,专业知识的具备不再是必要条件,可以接纳任何有创业意向的创业者,从创业者学历和专业构成、创业所选行业的调研数据来看,可以发现在具体地区中呈现出区域差异和各自特点。杭州的大学生创业园区数量和规模都远胜义乌和温州,因此调研选取在园区内。创业园对进驻者条件有所限制,倾向于对高新企业更多优惠条件,并提供相关培训和专业化支持服务,所以聚集了较多专业性强的企业,如信息、软件、文创公司。创业者学历相比较而言层次更高、专业性更强。除此之外,通过企业聚集产生的外溢能有效地促进园区内的企业良性竞争和发展。而在义乌,只有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园集中较多的大学生创业者,其中不少是义乌工商学院的在校学生或毕业生,因此创业者主要是大专学历。在当地小商品贸易市场繁荣的环境影响下,创业行业自然以电子商务为主,尤其是淘宝网店。义乌青岩刘村(淘宝村)中聚集百余家以大学生创业者为主的淘宝店商,据街道办事处陈委员介绍,有部分大学生店主在白天在线销售之后,还会在夜市摆摊,进行实体销售。村委会为了支持他们的创业,特地保留了不少大学生专供摊位。
3.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是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最重要的创业素质。而创业所需能力前四位分别为人际交往能力(56.1%)、承受挫折的能力(53.2%)、信息处理能力(45.4%)和高效率工作能力(45.4%)。可见,大学生创业者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更为看重,不仅凸显出创业这一行为的复杂性和对全方位能力的要求,还显示出创业者自身对创业认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把握。在对“未来展望”选项中,有43.6%的受访者选择了“尽管有坎坷,仍会继续做下去”的选项,表现出即使面临宏观环境和创业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们依然选择创业,不后悔也不犹豫,在实现梦想之路上奋力前行。
4.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运营状况。当前,大学生初创企业的特点是,运营时间短,规模小、启动资金少。调查中,53.2%的企业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下,而且来源以个人或创业团队的占比达94.9%,企业发展中的融资渠道仍就主要依靠自筹资金。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创业尝试。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前期规划并不严密,为了避免失败而造成较大损失,他们大多倾向于较少初期投资。二是启动资金少。大学生创业所选择的主要行业,呈现以较少前期启动资金、以知识技术为重要投入要素的特点。根据美国调查局提供的数据,60%的新企业只用了不到5000美元的资金就创建起来,只有3%的新企业的创业资金超过了10万美元。三是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和平台不完善,以及对相关信息、政策的不了解,导致大学生融资只能自我筹措。目前营运状况以“基本持平”和“少量盈余”为主,共占所调查企业的81.6%。资金消耗的前两位分别是物料消耗(31.2%)、人员工资(30.1%)和租金、水电费用(27.8%)。
(二)社会化媒体创业基本数据分析
1.对社会化媒体创业的认知。在“是否知道以下事件与社会化媒体关系”选项中,“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泰囧的热映”、“江南style”最为人所熟知(80%)。虽然受访者有一定了解,但是大多停留在有所听闻,并不清楚这些事件的热议与社会化媒体的具体关系。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小米手机热销”不如其他事件为受访者所熟悉,只有25.4%受访者选择此项。可见主动有意识地通过社会化媒体途径实现营销的大学生创业者并不多。有87.7%的受访者表示,正在尝试将社会化媒体与创业相结合。之所以会有这一想法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化媒体“新颖、顺应未来发展趋势”、“门槛矮、成本低”,说明创业者已经留意到结合社会化媒体创业,只是还未找到有效和正确的途径。
2.社会化媒体的种类。使用最广泛的社会化媒体依次是:qq(36.7%)、阿里旺旺(35.9%)、微博(23.3%)和人人(12%),而阿里旺旺在以淘宝网店为形式的创业者中更受青睐,这是由于淘宝交易的既定惯例和安全保障所导致。这些社会媒体都是由创业企业内部员工自己负责,没有交由专业公司负责。
3.社会化媒体功能的开发。34.5%受访者更新社会化媒体信息的频率较高,达到平均每周至少3次;64.2%的企业在社会化媒体上每天用时至少1-2小时,每周所用时间较短。运用这些社会化媒体的创业者希望:开展对社会化媒体更多的宣传(97.7%)、开发客户(76.4%)、获取特定信息(74.4%);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是及时掌握行业热点或动态,关注的群体包括了一般同行(95.5%)、客户或潜在客户(97.7%)。这些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创业者对于企业产品营销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通过借助社会化媒体弥补这方面不足的设想。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成效最好的依次是“企业宣传”、“发掘客户和机遇”、“获取信息”,而其中客户和订单的获得,是让这些创业者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
4.社会化媒体创业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12.3%的创业者没有选择将创业和社会化媒体相结合。原因主要是“目前企业运营中不需要”(42.5%)、“对社会化媒体不了解”(27.6%)和“有过尝试,但没有成效”(13.7%)。其中选择第一项的创业者大多已有数年创业或工作经历,所创企业也已进驻创业园区内,且所在行业技术层次相对较高,比如文创、IT。在详细询问后,他们表示企业自身的实力和技术支持,加上客户间线下的社会网络关系就能够使得企业良好地运行和发展。同时创业园作为一个品牌或者平台,原本就带有强有力的宣传效应。因此,暂时不需要花费精力在社会化媒体上。不过,总体而言,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会继续使用社会化媒体创业(95.2%),并且将尝试进行更多的社会化媒体创业(84.3%)。他们认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化媒体的优势,主要是“虚拟网络扩大影响力”、“优质企业和产品能通过口碑式传播获得回报”和“不受资金缺乏限制”,可见构建于互联网之上进而所能产生的、与传统途径截然不同的营销模式是最受肯定和瞩目的。拥有优质知识储备、良好学习能力和熟悉互联网的大学生创业者,极有可能开拓结合自身特点、实现创业成效的新途径。不过社会媒体也有劣势,比如“信息更新频率太快、容易被淹没”、“成效显现时间长”、“虚拟关系不具可靠性”等,这就从某种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媒体对于大部分创业者而言,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的缘由。
(三)对大学生创业调研的小结
调研中我们发现,社会化媒体在创业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无论是当下被热捧的“微营销”,还是大学生自身的认知,都仅仅局限于企业营销方面。而事实上社会化媒体创业包括了机会发现、创业团队组成、资金筹集、营销和问题咨询解决等复杂因素交错影响的一系列创业行为,其成效绝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个因素就能决定的。尤其是作为社会经验较为缺乏、行业了解并不深入、社会网络半径较小的大学生们,遇到的创业困难尽管各不相同,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创业群体还是具有较多的共性。根据杭州大学生创业俱乐部2011年的调查,大学生创业者最主要的困难是资金不足(63%)、接到的业务量不足(40.7%)、合作伙伴难找(29.6%)。社会化媒体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寻找新途径突破营销的瓶颈,即业务不足,但除此之外对于资金、团队(合作伙伴),甚至于专业问题的咨询解决都可以实现。多样的社会化媒体的聚合平台,在未来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三、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的创建思路
(一)高校:着力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意识,与社会环境或社会遗传基因有关,如我省温州、义乌等地区的学生,创业意识比其他地区要强一些。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确立,离不开学校的创业教育,特别是高校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教育理念是先导,是决定性的。因此,教育理念转变对于大学生创业是根本。具体说,就是要从学业或就业教育理念向创业教育理念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是一种提供人们概念和技能,使人们能够辨别他人忽视的机会,具备洞察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知识技能,在他人犹豫不决时果断地行动的过程。它包括机会辨识、冒险精神以及进行商业冒险诸方面的教育。很显然,这种创业教育理念,其基点和核心比传统学业、就业教学来说,更关注隐性知识或者说是不可编码知识,更重视实践教学,以及驾驭市场和实现知识商业化价值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创业理念要从传统创业理念向现代创业理念转变,特别是社会化媒体创业理念转变,即通过社会参与、互动、共享、快捷的营销手段,以适应和满足网络经济时代的人们主体参与、互动、共享式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实现。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扎扎实实实施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才能得到加强和形成。
2.创业课程开设。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能依赖于创业课程或课程体系开设,而不可能依赖于传统学业和就业课程或课程体系开设。要想培养创业型人才,就应该另辟蹊径,开设创业教育教学课程。至于开设和选择创业课程或创业课程体系,要根据学校定位来确定和选择。假如学校定位是创业型大学,那么就应开设和选择创业课程体系,而不是创业课程;对非创业型大学,开设创业课程更为适合。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百森商学院经验。该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又为学生在特定的商业系统中获得成功定制特殊路径,如创办新企业、特许经营、公司创业等;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创业教育项目。如为新生开设“管理和创业基础”项目、为二年级学生提供“创业精神培养强化课程”、为高年级学生创业学习定制路径。同时,还向全日制的MBA学生提供全面、综合的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型思维方式,辨别创业周期[14]。因此,高校创业课程开设应从单一、零散、统一的向多样、完整、个性化的方向改革,使之更适合大学生创业。此外,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网店以及更多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创业模式的发展,因此不少国内外高校开始注重网络创业与社会化媒体营销领域的课程设计,如南京大学去年开设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创业之道》的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社会化媒体上(例如基于微博平台)的创业技能。
3.创业模式选择。调研获得信息显示,我省已形成创业培训模式、创业班模式、公共选修课模式、创业大赛模式、导师带徒模式、企业家讲坛模式[15]。这些模式有特色,也有一定成效,但从规范意义上而言,它们大多是创业外延拓展活动,可以被纳入到创业教育模式中。虽然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不能等同。美国高校创业模式基本上采用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聚焦模式创业教育只在MBA、商务、管理等个别专业开设创业课程,而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则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创业课程的一种全校性创业教育。浙江省创业模式设计时是否换一种设计思路,即在借鉴国外创业教育模式与我省创业外延拓展活动相结合基础上,重新设计我省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会有更大魅力和成效。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社会化媒体的广告将逐渐取代传统媒体,2015年占广告收入的75%,2020年占80%以上。这既是世界科技和营销趋势,也是一种商机,高校要提前“布局”,不适时机推出社会化媒体创业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创业谋划新的创业增长极。
(二)社会:着力于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
1.家庭环境:形成有经济头脑、创业意识的浓厚氛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社会细胞中家庭文化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文化走向,从这个角度讲,家庭环境对社会文化具有聚沙成塔的效应。家庭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无疑是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而且父母与子女构成的血源关系,对大学生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就学过程中,作为父母应培育孩子经济头脑、创业意识以及大胆尝试、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信心和勇气。在对孩子择业态度上,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也要鼓励支持孩子艰苦创业。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温州、义乌等市有些“富二代”,并没有选择继续创业,而是选择一些稳定无风险的职业,如公务员。这种就业选择有其合理性,但创业的冲动和创业精神消退,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过程,需要家长从小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例如,学习阶段,在保证课业成绩的前提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利用业余时间摆地摊,开网店等,盈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经济头脑和创业意识。
2.学校环境:构建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和平台。学校对于大学生有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应,因此构建一种怎样的学校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应重点构建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和平台。一是要构建相对独立的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比如,有能力的学校可以构建社会化媒体创业的课程或课程体系,或是设计社会化媒体创业的模块。二是教育教学制度安排上,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更大更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如允许在校创业和休学创业,在审批手续上更便利、时间上更宽松,最好单独制定学生休学创业学籍管理规定。还可以设立创业学分,并保持与创新学分同样的待遇,即可免修同样课程的学分。三是对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免费提供学科和专业实验室,并开放创新平台或创新中心。四是有实力的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筹资,为在创业初期急需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支持。复旦大学就曾经拨出100万支持经费,实施学生科技创新的行动计划,同时还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五是创建社会化媒体创业虚拟平台和实体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自媒体营销平台),让大学生参加有创意的创业活动,以培养社会化媒体创业意识和营销能力。
3.社会环境: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创业不仅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影响更大更深远。因此,优化和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更为重要。一是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要针对当前国家和地方出台大学生创业法律和政策的操作性比较低等问题,尽快出台一些法律与政策的细则,真正发挥法律与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推手作用。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使社会形成大学生创业共识。浙江素有创业之邦美誉,这对形成大学生创业共识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传统重学轻术、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和富而享受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在全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宣传浙江精神,实施创新强省、创业富民战略,扎扎实实推进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三是营造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与创新一样,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和风险。就大学生创业有关数据来看,成功远小于失败。目前,社会媒体对成功者锦上添花的多,而对失败者雪中送炭的少。这对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引导显然有失偏颇,影响也是极其负面的。因此,社会媒体或舆论,要对失败者更加宽容和关爱,伸以援助之手,使大学生在创业失败中吸取教训,增强再创业的信心和勇气,走向创业走向成功。
(三)政府: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
1.制订更适合大学生创业特点更务实的扶持政策。在对大学生创业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特点,即大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缺乏创业经验,因此政府部门在制订政策措施时,应当更务实与优惠。《杭州市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试行)》(杭人才〔2009〕180号)等文件,确实为在杭创业大学生在工商注册、房租补贴、会展补贴、创业资助、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但有些条款内容上还应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制订和完善房租补贴政策,即对原有2年房租补贴延长为3年;按照《财税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规定,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一些公司注册资金应放宽,按公司注册资金最低标准执行。对大学生创业参赛项目在市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企业,可免于评审,直接申请享受大学生创业资助,并向政府设立的担保机构、相关创业投资机构、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先推荐;对在杭落地并获得创业投资的项目,由市、区、县(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一定比例跟进投资等;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式创业所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在优先入选杭州市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雏鹰计划)并享受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开办注册、创业资助、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16]。
2.建立多样化的创业资金支持系统。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有利环境,在资金扶持上给予更多的扶持。而目前浙江省在这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在创业基金、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方面加强。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财政支持,通过财政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还可以通过商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无偿资助的方式,向创业者提供创业资助,帮助大学生解决部分资金问题。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建立政府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初次创业贷款的扶持力度,并采用创业小额贷款项目[17];按照《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自主创业实施意见(试行)》(市委办发(2010)40号)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在工商注册优惠、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方面实施扶持政策。回乡大学生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市区的创业资助资金,县(市)按照1∶1配套落实。
3.完善稳定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创业风险不可避免。大学生创业者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地滞后于大学生创业。正因为这些制度的缺失,使原来对创业表示怀疑和担心的大学生,更是望而却步;而对本来准备创业的大学生,也心存顾虑而迟迟不敢创业。因此,完善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显得非常重要。一是完善失业保险金制度。大学生创业,既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又没有创业经验,更没有抵御市场不确定性而引发的各种问题,风险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基金,应由财政拨款和大学生在校期间交纳失业保障金两部分组成,将大学生创业者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万一创业不成功,可以领取失业保险基金,衣食无忧,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同时,根据个人意愿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需要的就业培训费用,为再次创业或就业做准备。二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政府应该从当年的财政预算中单独立项,用于垫付大学生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一旦大学生创业成功,则可补交当年政府垫交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因此,只有政府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不断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大学生安心放心地创业。
[1]梁静波.社会网络对创业机会识别影响机理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郁义鸿.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6.
[3]雷霖,江永亨.大学生创业指南[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8.
[4]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J].管理科学,2004,(8):71-77.
[5]柳青,蔡莉.中国创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66-71.
[6]张薇.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杰弗里·蒂蒙斯.创业学[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社,2001.31.
[8]木志荣.中国大学生创业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季丹.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吴文娟.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陆晓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Antony Mayfield.What is Social Media[M].Icrossing ebook Publish:Spannerworks,2008.8-11.
[13]薛雯雯.社会化媒体营销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武长虹.杭州大学生创业机制硏究和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唐加军.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许蓉艳.浙江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