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江苏部分高校实证调查的思考

2013-01-21牛绍娜陈延斌

关键词:理论课信仰研究生

牛绍娜,陈延斌

(江苏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江苏部分高校实证调查的思考

牛绍娜,陈延斌

(江苏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课题组调查发现,高校部分研究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甚至危机,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知欠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授受双方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等。国际环境的变迁、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国内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高校德育成效欠佳,是导致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现实问题,清除宗教消极影响;加强实践锻炼,在体验感悟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利用现代传媒拓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危机;实证调查

十八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研究生是学历最高、文化素质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的价值观及信仰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研究生个人人生道路的抉择及学业、事业的发展。但遗憾的是在部分研究生中却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甚至危机,与党和国家对其期望严重背离。本文结合前不久在江苏部分高校进行的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探讨研究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和问题,并力求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现状

从目前高校研究生思想状况看,大部分研究生具有社会主义理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其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的主流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样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副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部分研究生的物欲增强,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丢掉了信仰、抛弃了理想,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淡薄、理想淡化,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不佳更加重了这种危机。

前不久,笔者在江苏部分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进行实证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0份,有效问卷290份,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证实了这种信仰危机的严重程度。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欠缺

信仰来自认同,认同源于认知,只有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思想认同,进而在价值观层面内化为信仰,然而部分研究生存在马克思主义认知偏差甚至错误,比如当问及“马克思主义由哪三部分组成”时,被调查的研究生仅有48.3%的人回答完全正确,这一数据对于本专科阶段就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生来说是不应出现的问题;当提及“是否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时,只有20.7%的研究生回答读过;另一调查问卷显示,“在某所高校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中,读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章的不到5%,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本科教育期间通过教科书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匮乏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更不会将其视为自己的信仰,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知缺陷是导致高校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首要因素,也是当今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甚至危机的重要表征。

(二)多元价值观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载体与渠道不断扩大,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对人们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挑战,指导地位受到冲击。有学者认为我国在价值观层面已步入后现代主义,高校研究生的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中心到边缘、从一元到多元的解构必定会影响甚至削弱一元化的价值观。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时,有48.3%的研究生选择“否”或“说不清”;当提及“您的信仰”时,仅有31%的人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在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您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以后的发展是否有影响”时,55.2%的研究生选择“影响一般”,20.7%的人认为“影响很小”,甚至有3.4%的人觉得“无影响”;面对“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纷呈复杂,马克思主义应不应该成为指导思想”时,有37.9%的研究生选择“不应该”或“说不清”。部分研究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其的影响力,这一信仰危机应该引起社会及高校的高度重视。

(三)授受双方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交往互动的主要模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与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进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当前高校研究生马克主义政治理论课却出现了授受双方均显懈怠,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教学态度不认真,授课方式陈旧、单一。在问及“您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阶段的授课方式如何”时,有51.7%的研究生回答“太死板、满堂灌”。研究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总体评价“不满意”或“很不满意”高达51.7%;更有甚者,还有20.7%的研究生觉得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树立“三观”“没有帮助”,出现如此情况,责任不仅仅在于部分教师,也与部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公共政治理论课不予重视等因素分不开,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甚至少数研究生认为公共政治理论课可以取消,学好专业课才是最重要的。授受双方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上述态度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加重了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程度。

二、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剖析

(一) 国际环境的变迁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它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扩散到多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苏联,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标杆。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原来团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队伍发生了极大的分化。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共中央总书记带头宣扬非马克思主义的“新思维”,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冷战结束后,一些人觉得世界趋同的时代已经到来,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成了“历史的终点”[2]。这给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的根基。研究生这一群体也不例外,他们在思考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成败,在政治信仰层面上出现某种程度的动摇。

2. 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自19世纪中叶产生以来,就伴随着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等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和欧洲共产主义标榜“社会主义”的旗帜,其实质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似的运行模式,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指引下的道路。这些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模糊了高校部分研究生的政治信仰。20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到多国扩散,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然而,在社会主义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种种改变,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别有用心地以各种形式反对、攻击、诬蔑、诽谤、歪曲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冷战格局终结后,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借此机会大肆宣扬“自由主义万能论”、“历史终结论”、“不战而胜”、“大失败”等社会主义“灭亡”和资本主义“胜利”的言论[3],这对我国青年一代都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研究生比较关注国际思潮,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国际思想动态,这样的国际环境势必影响到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

3.宗教的侵蚀冲淡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和坚定性

追求美好、理想、幸福的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景,而对这种生活境界的界定,每个人的理解却大不相同。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是在对现实社会批判的视角下,建立一个消除劳动异化,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西方的文化中,人性是恶的,人生来是有罪的,现实世界不过是人类洗涤罪孽、净化灵魂的沃土,这样,理想与现实互为彼岸,人为地拉大了二者的距离。而研究生虽然是学历层次最高的知识群体,但仍然面临就业、科研等多重压力,而某些国家和地区的非政府组织打着“互助、友爱”的宗教旗帜,宣传超验的宗教信仰,教唆研究生参加宗教组织活动,这一思潮恰好迎合了部分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的压力下寻求精神寄托的需求,从而越来越偏离现实世界,淡化了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笔者通过调查发现,6.9%的研究生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当问及“您的同学有信仰宗教的吗”,竟有多达70%的研究生回答“有”。因此,宗教在高校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宗教在部分研究生中的盛行势必冲击作为现实的人的理想与信念,冲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中的生命力与号召力。

(二)国内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及高校德育成效欠佳

1.市场经济冲击下多种价值观的碰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在国内泛起,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碰撞,加之国外形形色色价值观的不断传入、渗透,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相互交织,给研究生价值观的抉择增加了困惑。一项调查显示,“高校研究生对‘马列主义’情感淡漠的原因时,52.3%的人认为,当下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生活,忽略精神家园建设,出现信仰危机;38.6%的人认为信息、文化、思想的多元化的冲击是高校研究生对‘马列主义’情感淡漠的主要原因; 68.1%的人对改革开放的评价是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空虚;只有 17%的研究生认为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有所提升。”[4]由此看出,市场经济冲击下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碰撞,精神家园建设相对滞后于物质生活的发展,是导致高校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

2.不良党风政风的消极影响

良好的党风政风也是环境,研究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观易受其影响。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普遍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到各个具体社会主义国家的演绎,需通过执政党及领导干部的践行,因此,党风政风的好坏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而部分研究生毕业后担任公务员职务,对党政机关人员的作风也有很强的效仿心理。另外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人民服务意识薄弱甚至背弃了党的宗旨及执政为民的理念,何谈马克思主义信仰?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党风政风的精神与灵魂,同时给研究生带来了不良影响。问卷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被调查的研究生中,有57.2%认为“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在于“党风政风的消极影响”。

3.高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5]。作为研究生教育主阵地的高校不仅肩负着学生智力培养的使命,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灵魂唤起另一个灵魂”的德育重任。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尤其在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教育方法上采取一刀切、简单化、统一化的教育模式,方式单一,内容陈旧,不能引起研究生的兴趣。加之高校德育测评体系不健全,研究生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效果得不到有效的评估,因此出现了部分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予重视、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都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研究生德育的成效。再次,高校在发展研究生党员时,相关部门对党员教育、入党谈话只是流于形式,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端正入党动机,没有做到思想入党,因此研究生党员德育的实效性欠佳。而恰好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今后打算从事高校辅导员等相关工作,这些岗位一般要求应聘者是中共党员,被调查的研究生中有65.5%的人认为研究生同学入党的真正原因是“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这就造成部分研究生入党动机不纯,虽然在组织上入党,但思想上却没有入党。笔者调查显示,多达70%的研究生否认党员已在思想上入党,这样导致对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没有从思想的层面真正地理解,何谈其信仰?

三、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探讨

高校部分研究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他们的成才成长,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因此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

信仰马克思主义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和实践体验,但最根本的是理论学习[6]。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认知不够是导致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首要原因,因此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增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增强研究生德育的实效性,如何让研究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人文关怀、进而内化为信仰,是每一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我国目前在校研究生年龄层次不等,既有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就业后重返校园深造的在职人员,因此他们对自我主体的认识、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思想的活跃性、眼界的开阔性、政治的敏感性参差不齐,这就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挑战。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仰产生于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给研究生,让他们不仅仅了解和掌握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使命、价值追求及人文关怀,这是加强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迈出的第一步。

(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利用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向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资本主义价值观、意识形态,企图达到和平西化的目的。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就要更加强化国内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就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研究生价值观,必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与弘扬。

(三)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现实问题,清除宗教消极影响

当今世界,多种价值观碰撞和多重信仰交织,宗教信仰也逐步渗透到高校校园,一部分研究生出于好奇心理主动走进宗教殿堂探个究竟,还有一部分研究生为了逃避现实的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消极避世,寻求宗教世界的精神慰藉。面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揭示宗教的本质,改变以往对宗教的漠视态度,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课的同时,相应地也要开设一些宗教文化课程,帮助研究生了解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信仰虽然依旧笼罩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这种信仰已经由一个自古以来西方人崇尚、膜拜的信念异化成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文化习惯。再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用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动力感化高校研究生,使其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气息、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信仰。

(四)加强实践锻炼,在体验感悟中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强调信仰和理想重要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宣传空洞的、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7],需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实践出真知,理论结合实践是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路径,在社会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真伪,感知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中养成自强、自立、自信、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笔者调查发现,55.2%的研究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是很有必要的,课程的学习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分、完成学业,而应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外在的客观世界,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立场,能够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才。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也应通过社会实践,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的变化,进而引导研究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并解决现实问题,从理性、实践的层面体验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五)利用现代传媒,拓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社会文化和舆论氛围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时代的到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拓展思想境界、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据笔者访谈,网络成为高校研究生课余放松的主要选择方式,因此现代传媒无疑是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我们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等优点来加强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借助MSN、QQ、微信、飞信、电子邮箱、博客等网络新工具拓展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方法,积极开辟网上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和交流平台,并且根据在校研究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西化”的网络文化中找到自我,不迷失方向。

[1] 李涤非,李楠.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与重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2] 陈奎元.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

[3] 任洁.关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4] 张晋芳,李文博,莫文希.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华章,2011(13).

[5] 高建平.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N].中国青年报,2010-05-24(2).

[6] 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7] 卢风.道德、实践与信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ReasonandPolicyforMarxism’sFaithCrisisofPostgraduates——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Niu Shaona,Chen Yanbi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Investigation finds that the Marxism faith of postgraduate in some universities is fading, and even crisis appears. The following phenomena appears: lack of cognizing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rxism,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 gradually weakening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little attention given to political and theoretical subject for both sides of accepting this subject, etc. Marxism’s faith crisis of postgraduates mainly results from the following factors: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of various bad trends of thought, negative impact of domestic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Marxism faith of postgraduates shoul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olidate the education of Marxism’s faith, set up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the underlying trend of ideology, guide postgraduates to accurately recognize the real problems, eradicat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religion, enforce the practice,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Marxism, and develop new ways of Marxism faith education in the use of modern media.

Postgraduate; Marxism faith; Faith crisi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G643.1

A

1009-105X(2013)01-0108-04

2012-02-2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SK00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2ZDAXM001)。

牛绍娜(1988-),女,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延斌(1955-),男,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法政学院教授、博导。

猜你喜欢

理论课信仰研究生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