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项修炼”的高校辅导员学习型团队建设研究
2013-01-21高世杰赵红灿
高世杰,赵红灿
(中国矿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徐州 221116)
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而实现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关联、转化和传递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观点。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建设一支学习型高校辅导员团队,是应对辅导员自身发展主体诉求,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软实力,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学习型组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
高校辅导员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于整体有序中促进学生个体主体性的发展,其角色和行为模式的渐次演变亦体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如今,学习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自觉,那么高校辅导员建设学习型团队也理应成为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习型团队应该视为奋斗目标,而不是对组织结构的现实描述[1],其任务是使辅导员个体学习与辅导员组织学习的一体化,最终达到个体自我实现与组织绩效提高的有效结合。管理学专家也认为“未来时代最成功的组织模式,将是那些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模式”[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习型团队不仅是应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理论预设,还具有以下意蕴:
1.回应学习型社会发展趋势的时代诉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如“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等。学习型社会导源于教育的变革和重构,高校辅导员队伍学习型团队建设则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回应。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思维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赖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开发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由传统型、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型转移本身就是基于一种学习的自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习型团队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新思维。
3.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主体需要的现实选择。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在当前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全球与局域相互交织影响的社会背景下,要使大学生成才主体需要得到有效满足,需要辅导员在学习型组织的功能发挥中,不断提高自己教育、管理和服务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促进高校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范式。知识和信息的集聚增量导致教育的持续性更加重要而迫切,学习成为一种保障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高度取决于其学习动力的不断激发和维持,而学习型组织具有的工作价值凝聚功能,将促使辅导员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内在目标追求。
彼得·圣吉所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理论模型中,其实现的核心要素是通过“五项修炼”实现组织的变革与再造。
1.自我超越,这是五项修炼的基础。自我超越不是指所拥有的能力,而是一种精神,一个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自我超越强调磨炼个人才能,鼓励员工充分发展,用创造的观点面对生活与生命,使个人与组织间打破传统“契约”(以一天劳力换一天报酬,注重工具性),建立和谐、优美、均衡的“盟约”(对价值、目标、重大议题和管理过程存在共同的誓愿,注重精神需要)。
2.改善心智模式,这是五项修炼的根本。心智模式是人们认知世界所持的基本态度和形成的特定思维定势,组织内部共有的心智模式会影响组织的行为与发展。改善心智模式在于检视个体心智模式,练习如何反思心中隐藏的假设,凝聚团队共有的心智模式,改变片段式思考决策的心智模式为对于组织互动关系与变化形态作关键性决策的共同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这是五项修炼的目标。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它来源于成员个体内心的意愿,并内化为组织的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集体意志,能使组织中不同个性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与使命感。共同愿景孕育无限的创造力,具有改变被动式与短期性反应为主动因应和长期“行愿”的强大驱动力。
4.团体学习,这是五项修炼的途径。团体学习是一个合作性的学习过程,组织成员间不是整齐划一的相同或强调个人正在精进的团体学习,而是通过交互运用讨论和深度会谈使每个成员自由交流,超越自我,并形成有效的共同思维,突破习惯性防卫,使团队整体产生更加出色的成果,实现整体的有效配合。
5.系统思考,这是对前四项修炼的融合。系统思考所要训练的是一种在动态过程中整体的配合能力,要求成员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帮助组织以整体的、内在的、动态的而不是局部的、表面的、静止的视角看问题,进而寻找到高杠杆解,使组织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可行性与合目的性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应然性判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制度回应,或者是对高校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现象的现实考察,或者是对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模式的简单借鉴,还应立足于其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与合目的性视域。
1.理念内涵的共融性是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结合点。学习型组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理念就是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发展为路径,以辅导员主体为着眼点的主体性思维,促使辅导员更好的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自身职业发展的掌舵人。高校辅导员学习的内驱力源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契合其职业化建设理念。
2.目标视角的一致性是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立足点。学习型组织力求让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而高校辅导员队伍虽然在性别、年龄、专业、职称等构成中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就是使其成为具有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的学习型团队。
3.突出个体的创造性是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生长点。学习型组织中的个体,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入到团体的创造中,并在团体的创造中吸取营养,完善与发展自身。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不同特点的个体,工作本身需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寻求不同学科知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教育方法的共振和整合,以实现从传统的自发性、经验型向现代的自觉性、科学性转变。
4.持续学习的自然性是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着力点。学习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力来促使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的,是个体精神力量迸发凝聚在组织发展的结果。高校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要求辅导员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并把学习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的持续的学习。
5.多元主体的统一性是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特色点。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符合人性、持续发展的组织,实现组织和个人相辅相成、互有联系。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习型团队也着眼于国家、职业和个人主体统一,满足国家需要使辅导员职业及个人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瞄准职业化要求使辅导员队伍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个人充分发展为辅导员队伍提供不断的人力支持。
因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习型团队是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五项修炼”
高校辅导员队伍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应引导辅导员以自我超越为追求目标,以角色定位为改善模式,以愿景驱动为努力方向,以团队共享为学习方式,以系统思考为整合工具,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学习克服团队发展障碍,实现队伍结构和功能自主优化,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自我超越,开发专业化能力。在建立个人愿景基础上,保持愿景与现况间创造性张力,从而激发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并不断进行创造与超越。自我超越的开发程序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构筑辅导员的能力开发标准。辅导员准入要建立胜任特征模型,制定资格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辅导员定岗要进行人才素质测评,明确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把好适岗关。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教育,开发辅导员的全面履职能力。高校要搭建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扎实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咨询、职业发展指导等各项业务培训,使辅导员通过专业化理论辅导与实践性事务培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开发辅导员的核心竞争能力。帮助辅导员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个人发展职业锚,并围绕职业锚所确定的方向,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认定,开展前瞻性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促进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进程。
2.角色定位,改善情境化认知。对高校辅导员而言,改善心智模式,旨在实现新的角色认知与自我定位。要实现高校辅导员“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人”、“教学科研的承担者”[3]的角色定位,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由“灌输—被动型”转向“引导—主动型”。即改变传统对学生灌输教育的被动管理模式,转向为引导学生成长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动干预模式,改变传统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性师生关系,转向为平等共在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辅导员从自上而下实施教育管理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摆渡人”。二是由“自发—事务型”转向“自觉—价值型”。即改变辅导员工作模式由单一的自发性转向为专业的自觉性方式,工作导向由传统学习、工作二元对立的事务型转向学习、工作、管理和生活融合的价值型,工作重心由整天忙于繁重事务处理的“学生保姆”转变为有清晰的组织分工和授权的“职业人”。三是由“经验—管理型”转向“实践—研究型”。即改变单纯依靠经验、利用规章刚性处理学生事务转向为借鉴先进经验,探索科学化工作思路,研判新形势、分析新情况、梳理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精细化管理,辅导员从职业定位模糊的“执行者”转变为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明确的专家和权威。
3.愿景驱动,建立内在性目标。辅导员的共同愿景是主动响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自觉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和管理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其建立方式可分为以下三步:首先,鼓励在职业选择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个人愿景,尊重个人价值,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融合、汇聚,努力让自身转型为学习型辅导员。在辅导员个人愿景融合汇聚中,要坚持自主原则,否则依附他人或个人主观强加,均无法实现共同愿景的内在化。其次,整合个人愿景,塑造整体形象,维护共同愿景。辅导员在职业思想、个人抱负、兴趣爱好、职业期望等方面的共同性孕育了辅导员队伍共同愿景的雏形,个人愿景在组织环境内部与拥有强烈目标责任感的整个辅导员队伍不断碰撞、结合之后,在工作实践中体验到整体的重要性,必然会进一步调适,产生感应,形成气候。但在塑造集体形象时,要避免从上而下的单向度构造过程。最后,分享共同愿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愿景提出后,更重要的是共同愿景需要为每一个辅导员共同分享,经过反复酝酿,不断提炼,使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互相融合,形成共同愿景。
4.团体共享,形成凝聚性合力。团体学习是高校辅导员获得持续学习机会,并在团体中进行对话、交流、合作,最终形成不同的思考模式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做到:一是构建团队学习平台。设立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辅导员论坛、辅导员讲堂、辅导员网校、辅导员课题组、辅导员职业工作坊等培训平台;成立辅导员协会,建设辅导员工作网站,开展辅导员沙龙,完善知识传播平台;开展辅导员读书竞赛、辅导员工作案例评析活动,引导辅导员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二是建立团队学习机制。建立培训联动机制,制定辅导员岗前培训,在职业务培训,专题培训,学历提升,挂职锻炼等系统培训规划,多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学习评估机制,使辅导员的个人学习或组织学习有客观统一的评估标准,并将其内化为学习动力;建立自主管理机制,让辅导员在学习、工作中自我发现、分析、解决、总结问题。三是创新团队学习模式。高校要建立“校院系三级相促进”的联动学习模式、“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主动学习模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充”的传动学习模式、“校内和校外相协调”的互动学习模式、“常规培训与专门培训相配合”的滚动学习模式。
5.系统思考,建构职业化模式。完成了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具有以下特征: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和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从业标准和严格的资格限制,专业上的自主性和学术团体的权威性[3]。要具备这些特征,应该做好:一是明确辅导员职业理论支撑。衡量个人素质与职业要求的匹配度,考量职业目标与高校环境的吻合度,制定出专门的辅导员职业伦理规范,用以指导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二是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则标准。明晰职责权范,促进职业素养提升,制定一套合理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新形势和新要求的辅导员从业标准,强化准入机制,确立准入条件,规范准入程序。三是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明确辅导员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构建双轨式晋升机制,搭建学位提升、职务晋升、多元分流、职称晋升、经济待遇、学术研究、专业培训、教育教学平台,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四是健全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将辅导员纳入学校整体专业教师队伍发展的维度去评价和考虑,完善职业化发展的制度框架,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按照职业化的管理要求建立导向清晰、管理科学、考核严格、奖惩分明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坚持学术水平与工作实绩并重的原则,将职称评聘与辅导员年度考核直接挂钩。
把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一支学习型团队是一项多维立体的系统化工程,必须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总结,有步骤、有侧重、有条不紊地推进,最终实现辅导员个体自我超越,主观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不断满足,辅导员队伍走上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发展之路。
[1]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66.
[2] 徐韵发,张声雄.学习型组织与现代管理[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
[3] 翁铁慧.思考中的前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江水.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08-30.
[5]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