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学科集群形成机制探析

2013-01-21刘传哲唐安宝刁心柯

关键词:苏南集群学科

刘传哲,唐安宝,刁心柯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学科集群是指伴随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众多相关学科将其发展与产业需求交汇融合,在一定地域或地理范围内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结合,形成密切联系并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多学科动态聚合系统。即学科集群形成动因、存在价值和发展趋势,都是以产业集群发展变化为依据,并以为产业集群提供高水平服务为目标[1][2]。

江苏省现有13个学科集群,从分布上看,全部位于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从类型上看,分别是8个制造业学科集群,1个农、林、畜牧业学科集群、4个服务业类学科集群①制造业学科集群:苏南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学科集群,苏南交通运输制造业学科集群,苏南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学科集群,苏南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学科集群,苏南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学科集群,苏南材料制品制造业学科集群,苏南医药制造业学科集群,苏南食品加工制造业学科集群。农、林、畜牧业学科集群:苏南农、林、畜牧业学科集群。服务业类学科集群:苏南卫生业学科集群,苏南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学科集群,苏南计算机服务业学科集群,苏南软件业学科集群。;从实力与规模上看,制造业类学科集群规模大、实力强、种类多;从学科方向及特色上看,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医学、农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江苏省学科集群形成机制,有利于全面认识江苏省学科集群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各类学科集群,为产业优化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协同创新发展。

一、优越的区位因素孕育了学科集群的萌芽

学科集群既是一定区域内的动态聚合系统,也是学科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组织现象。在特定的区域,其遵循以下发展路径:首先是单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其次是多学科的空间聚集和整合,最后伴随集聚的深化,演进成为动态聚合、有机联系的学科集群。考察学科集群的形成机制,必然要探究学科集群的起源。学科集群发端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其之所以会在某一特定地区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特定的区位因素。江苏省13个学科集群绝大多数位于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之所以会出现学科集群苏南化,追根溯源,这与苏南所拥有的区位因素密切联系,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从历史上看,苏南是洋务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民国时期是国民党的政治中心,建国后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后,苏南成为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使得苏南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从经济上看,伴随近、现代化历程,苏南牢牢把握住了每一次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经济的领先发展,在每一个时期,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水平,都居于江苏省三大区域之首。

从文化上看,历史机遇和经济发展,赋予了其活跃的思想氛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地区人才济济、大家云集、群星璀璨,新旧思想、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使得苏南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苏南的历史、经济、文化因素一脉相承、相互推动,共同作用于这一沿江靠海、交通便利的区域,使得政府当局、一大批著名学者、爱国人士选择在此兴办教育事业,建立高校,设立相关学科,孕育了学科集群的萌芽。以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的建立为标志,此后经历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众多历史时期,苏南地区高校发展一脉相承,分化融合。在此时期,受到高校数量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科的数量少、规模小,主要是单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基础学科为主,应用学科为辅,学科集群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二、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推动多学科空间集聚和整合

国家或区域的发展目标与政策导向导致一定区域的学科发展与集聚。伴随着一定的发展目标或政策导向,将有一定的资源投入,引入新的人、财、物,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规划或调整学科分布,通过政府干预和调节推动学科空间集聚和整合,这与以政府为主导兴办和管理教育资源相紧密联系[3]。

我国高校在较大程度上被打上了行政烙印,按其所属行政部门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务院其它各部直属高校(部属高校),各省教育厅直属高校(省属高校),以及市属高校等按照行政级别划分的多个高校类型。高校发展、学科设置很大程度上都要受到所属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影响,特别是在学科变更和增减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有着最终的决定权和管理权。

江苏省22所重点高校①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扬州大学。均为部属或省属高校,其中苏南有20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发展和学科设置。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通过不同高校间系科专业的调入划出、分类调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苏南高校学科设置开始集中,专业特色逐渐凸显。通过行政手段,教育资源在这一地区得到统一配置,多学科组织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在政府配置学科资源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分工专业化思想,一方面是学科发展的专业化,工学是东南大学的主要学科,而文理学科则主要并入了南京大学,多所大学的水利系则合并成立了河海大学,多所大学组建的食品工业系成为了江南大学的主体;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为了系统培养通信人才建立了南京邮电大学,为了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则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称;为了实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分工专业化,促使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建立新学科专业之时更倾向于那些已经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地区,这进一步推进了苏南学科发展的空间聚集。

为带动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教育部、江苏省长期进行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工作,并结合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着力打造江苏省优势、特色学科。苏南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优势,有学科建设培育的良好基础,使得在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有实力去争取更多的学科资源,而政府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投入产出最大化,也更倾向于优先将资源投入到这一地区,通过这种累积循环、相互作用,初始的区域优势因“路径依赖”被放大[4],最终的结果是学科资源得到整合、学科实力不断增强,重点、特色、优势学科在该地区数量日益增长集中。

三、高校的规划和战略加速了多学科发展的空间聚集和整合

首先,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为代表,苏南主要高校将其自身发展方向定位于建立多学科、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一方面,学科门类迅速增加,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农学、经济学等12大学科门类纷纷在各高校建立并发展,学科设置上既有差异、更有重合;另一方面,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不断加强应用研究,其对应的基础和应用学科发展更加完善和深入,种类更加齐全,规模更加庞大。

其次,在协调综合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特色、培育竞争优势。有以航空航天民航为特色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水利为特色的河海大学,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南京农业大学,以药学为特色的中国药科大学,以信息学科和技术为特色的南京邮电大学,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南京林业大学。

截止2011年,江苏省共有75个一级重点学科,涉及244种类型共372个二级重点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重点类学科中,58.67%的学科仅在苏南高校设置,25.33%的学科共同分布于苏南和苏北高校,9.33%分布于苏南和苏中,5.33%分布于苏南、苏北和苏中,还有1.33%的学科仅分布于苏北高校。分布于苏南的44个重点类学科中,90.9%的学科设置覆盖了南京相关高校,68.2%的学科仅分布于南京各高校。未完全分布于苏南的31个重点类学科中,设有该类学科的高校中南京高校数量占比也较高。可以看出在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形成了种类齐全、较为完备的多层次学科体系。

四、产业集群的发展促使学科集聚向集群深化、演进

在经历了单学科建立与发展、多学科空间聚集和整合的阶段之后,空间范围内的学科集聚向着动态聚合、有机联系的学科集群深化和演进,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学科支撑,与之相对应的学科则脱颖而出,形成支持产业主导发展方向的优势学科或主干学科。该类学科通过长期的培育与发展,具备了相应的规模和实力,在产业发展的需求引致下,出现了学科发展的“极化效应”,成为了地区学科发展的增长极,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向其集中和投入,初始的发展优势被进一步锁定、扩大,通过回浪效应、扩散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形成路径依赖,并不断地自我强化[5],以其为中心带动和促进了周边一大批学科的发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以南京为主的苏南形成了多个学科发展的增长极,成为了学科集群中的主干优势学科。

围绕产业集群主导发展方向,以重点企业为核心,相关配套产业,上下游企业和部门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对应着产业链上相关但需求不同的企业,众多分散学科开始汇合聚拢。一方面体现在学科联系的紧密与加深,通过服务产业过程,不同系所科室、不同专业学校突破行政化的局限和约束,以各种形式密切联系在一起。如:共同开展产业课题攻关、项目研发,联合进行论文发表、报告撰写、人才培养,开启思维风暴,组织专题研讨,同时有助于实现学科发展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方向的分工与协作,不同高校和学科有其各自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通过寻找和定位与其研究方向相符的产业导向,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形成推动其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产业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学科在提升比较优势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学科发展的正外部性,通过集体学习与交流,通过团结协作促进知识溢出,克服学科发展“木桶效应”,实现“1+1>2”。

伴随着产业集群的深化与发展,为满足其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要求,为实现集群内部不同主体和谐共生、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以优势学科或主干学科为引领和主线,相同学科内部及跨学科间各要素开始交流、渗透、融合,旧学科开始转化,新学科逐渐形成,最终演化发展成为人才、资源、信息等共享、互通、协调与融合的学科集群。苏南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集聚显著,即有较大的产业集群,如纺织类产业集群(18个)、交通运输类产业集群(16个)、设备与零件类产业集群(13个)、机械类产业集群(12个)、电器类产业集群(11个)、食品类产业集群(8个)、医药类产业集群(5)、光伏新能源类产业集群(6)、新材料类产业集群(4个)、玻璃类产业集群(4个)、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4个)。也有较小的产业集群,如不锈钢类产业集群(3个)、林木业产业集群(3个)、服装类产业集群(3个)、电线光缆类产业集群(2个)、刀具类产业集群(2个)、木地板类产业集群(2个)。不论是优势主干学科,还是辅助边缘学科,通过密切联系、分工协作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根植于苏南产业发展、集群演化的历程之中,根植于当地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之中[6];通过区域网络,学科间、高校间进行学术知识、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交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有效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外溢和技术的扩散,加速了知识创新、学术创新、人才创新。这种根植性和区域创新网络相互嵌入,使得学科集群的发展有深厚的本地化产业集群环境作为支撑和依靠,并通过正向反馈和自我强化机制,最终使得空间范围内的学科集聚向着动态聚合、有机联系的学科集群深化和演进。

五、结论

1.在特定的区域,学科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遵循一定的路径依赖:首先是单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其次是多学科的空间聚集和整合,最后伴随集聚的深化,演进成为动态聚合、有机联系的学科集群。

2.学科集群之所以会在江苏省苏南地区率先形成和发展,将学科集群一般理论同江苏省学科发展特殊性相结合,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得出:优越的区位因素孕育了学科集群的萌芽,实现了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行政化的资源配置、高校的规划与战略推动和加速了多学科空间集聚和整合;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促使空间范围内的学科集聚向着动态聚合、有机联系的学科集群深化和演进。

3.苏南的历史、经济、文化因素一脉相承、相互推动,共同作用于这一沿江靠海、交通便利的区域,使得政府当局、一大批著名学者、爱国人士选择在此兴办教育事业,建立高校,建立和发展相关学科,孕育了学科集群的萌芽。为了实现学科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为了实现学科建设与发展要服务经济社会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的目标,在国家或区域发展目标与政策导向的指引下,通过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推动多学科空间集聚。苏南高校力求建立多学科、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打造学校特色、培育竞争优势的规划和战略,加速了多学科发展的空间聚集和整合。空间范围内的学科集聚根植于苏南产业发展、集群演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伴随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嵌入,最终向着动态聚合、有机联系的学科集群深化和演进。

[1] 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J].创新科技,2008(2):14-15.

[2] 黄莉敏,陈志.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 内 容 的 探 讨 [J].科 技 管 理 研 究,2011(1):184-186.

[3] 张振海,陈红喜.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江苏高教,2010(4):48-50.

[4] 向世聪.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6(1):92-98.

[5] 宋伟.产业集聚理论研究评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20-24.

[6] 吴义杰,何健.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81-184.

猜你喜欢

苏南集群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苏南年俗亦动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路先生,我错了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超学科”来啦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