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艮“百姓日用是道”思想再论

2013-01-21张树俊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日用语录泰州

张树俊

王艮(1483—1541),原名银,字汝止,号心斋,明代泰州安丰场人。王艮是泰州学派创始人、明代平民哲学家。在王艮的思想体系中,其影响最大,也最具理论创新意义的理论,就是他的“百姓日用是道”(《语录》)[1]。“百姓日用是道”这一命题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也是平民哲学的永恒主题。[2]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不仅解决了“道”的来源问题,而且指明了学道的方向和方式方法。所以,“百姓日用是道”不仅有着极高的理论价值,也有着极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百姓日用是道”要求以日用为道

据《年谱》载,王艮42岁时在浙江会稽,那年春天到会稽求学的四方学者日益增多,王艮建议王阳明在城中建书院以安置学者。书院建好后,王艮在书院大讲百姓日用以发明良知之学。王艮的“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语录》)[1]等都是这时候提出来的。听了王艮的讲解,学者们都感到收获很大。事实上,王艮自入王阳明门下,一直注重发挥他的“百姓日用是道”的思想。

王艮“百姓日用是道”的说法,可能与《周易》中的一段话有关。《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后来的理学家们为从浅近处指点治学,也常引“百姓日用之道”为说教。[3]王艮讲“百姓日用是道”要解决的主要是“道”的来源问题。

“道”在我国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范畴。对于“道”,我国不少思想学术流派都曾作过一定的表述,如《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把“道”解释为先于天地万物的精神本原,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知“道”的,只有“圣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它。宋明理学家则多把“道”等同于天理,认为“道”和“理”异名同实,“理”永恒存在并且具有神秘性。他们虚构了一个可以自由地支配万物、普照万物的“天理”,并要求天下各色人等安命地“尽分”,也就是“穷理尽性”。王阳明则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都是从“心”派生出来的心学理论为出发点,提出“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的观点。而王艮则一反古代经典的传统以及老师的说法,认为“道”乃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且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的“道”与万物中的“理”是一致的。[4]“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能知能行便是道”。(《语录》)[1]

不仅如此,王艮还指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语录》)[1]王艮此说,实际上制定了一个新的“正道”与“异端”的判断标准。自古以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为其服务的思想家总是把符合封建传统观念、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学说称为 “正道”,而把那些与封建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思想主张称为“异端”、“邪说”。王艮勇敢地冲破了这一束缚,把有关“正道”与“异端”的传统观念颠倒过来。在王艮看来,判断“正道”还是“异端”的标准不是人的等级身份,而是是否符合百姓实际。那些经书上的教条,那些“形而上”的玄而又玄的东西,或百姓对它们不能知不能行的东西,才是“异端”。他明确指出,“道”不是圣人专利品,道就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王艮的这种思想,打破了“道”的神圣性,也是其“尊身”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同时,“百姓日用是道”不仅是一种主体观的体现,也强调了百姓的尊严和地位,体现了对“百姓”地位的尊重。“百姓日用是道”是贯穿王艮思想体系的一个鲜明的主题。王艮入王阳明门下,多次发挥了“百姓日用是道”的思想。王阳明去世后,他继续发挥这个命题,使“百姓日用是道”的理论日趋完善。应该说,“百姓日用是道”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彻底的决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百姓日用是道”要求以即事为学

有人曾经指出:“中国人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辨,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6]这一说法倒与王艮的上述主张颇为相似。王艮也似乎从不喜爱谈抽象,比如在学道的问题上他就与王阳明有很大的不同。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更甚者是“心外无学”。因此,在学习问题上他是持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的观念。王艮不同意王守仁的事物之理在我心里的观点,而认为事物之理存在于事物之中。如童子捧茶,一呼即应,不假思索,前不拟议,后不滞留,这正是其良知现成自在当下顺适处,也是“道”的体现。所以,他在其“百姓日用是道”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观点。

王艮“百姓日用是道”是建立在其“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他把人性之“体”与天性之“体”、“良知之体”统一起来。由于天地同体,天人同体,所以他进一步认为,百姓日用就是“体用一原”,所以“道”不只体现在日用之中,更体现在当前的事实之中。比如童子捧茶、农夫耕田、妻子还家等现实行为,都是“道”的体现,所以要从平常事中去学道。如果不从平常事中去学道,不但不能得道,反而会“愈求愈远,愈作愈难”(《年谱》)[7]。所谓“平常事”,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也就是百姓日用。为此,王艮强调学习者应该不耻下问,从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去寻找真理。到百姓中去学道,不仅能够学到真知,而且“日用间有多少快活在”(《寄庐山胡侍御书》)[1]。 因为百姓日用之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则知性矣。”(《语录》)[1]所以在“百姓日用”中学道,可以获得“无边快乐”(《语录》)[1]。为此,王艮要求学者们不要瞧不起老百姓,要向“途之人”学习。王艮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注重,对平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注,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此外,王艮的这一思想,不仅进一步解决了一个学风问题,而且揭示了学习的本乐要求,很有积极意义。

王艮曾写有一《咏山》诗,诗曰:“瑞气腾腾宝韫山,如求珍宝必登山。无心于宝自然得,才着丝毫便隔山。”[8]诗的前两句是说,人们要真正获得知识,取得“珍宝”,必须亲自实践,攀登高山,才能如愿以偿。这就是说在事中学习,不是只有“快活在”,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过王艮强调事中学习,并不否认书本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他认为,离开了“百姓日用”,就学不到真知,也就不能“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百姓日用中学习也要与书本学习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这才符合学习规律。应该说,王艮的这一思想还是较为辩证的。

三、“百姓日用是道”要求以简易为教

54岁那年的8月,御史洪觉山(洪垣)到东淘精舍造访王艮,洪觉山不仅是御史,而且是王阳明与湛若水的学生,是个有名的心学家。洪觉山跟王艮谈到简易之道时,问王艮:“‘仁者先难而后获’,是什么意思?”王艮回答说:“这是对樊迟说的,如果对颜渊便是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是何等简易。”[7]听了王艮这番话后,洪觉山请王艮帮助制定乡规民约,执行之后,乡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这一段故事来看,简易的作用是极大的。社会治理需要简易,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也需要简易。王艮曾多次“发易简之旨”,大倡“至简至易之道”,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种方法。比如,一次王艮在阳明书院讲“百姓日用之道”,开始听的时候,人们都不相信这一道理。于是,王艮举例说,日常生活中人们来来往往、看东西、听音乐、行动快慢都掌握得很好,但他们的行动很自然,并不需要去思考。(参见《语录》)王艮这样一讲,个个都懂了。王艮讲学,看起来并不是讲说什么道理,也不是用什么理论去阐述什么理论,而是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简单的日用事实来启发诱导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王艮将他这种简易的教育教学方法归纳为“以日用指点良知”。“以日用指点良知”,实际上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启发诱导,用人人皆知皆会的日常动作,深入浅出地阐明深刻的道理。这种讲学方法效果非常明显。史料上曾有记载,说王艮讲课,“乡人始而骇,渐而信,久而浸与俱化焉”。又说,王艮“每讲学,开明人心,侃侃辩惑起迷,务令人自得而后己。家庭邻里之间,皆爱慕其至诚而乐与之亲,言行无不信悦。”[9]李二曲称赞其讲学是“抵掌其间,启以机钥,导以固有,摩不心开目明,霍然如梏得脱,如旅得归。”[9]

王艮除了在方式上采用简易直接的日用事实讲学以外,他还主张教学内容的简易化、通俗化。王艮基本上继承了孔孟儒学,一方面他认为,儒学是一种“至简至易”之道,“此至简至易之道,视天下如家常事,随时随地无歇手地,故孔子为独盛也。”(《语录》)[1]另一方面,他“简化”了儒学理论。他的“百姓日用之学”不同于正宗经典儒学,而是把儒学加以改造,并使之简易化成平民儒学。事实上,泰州学派的思想能够在社会底层得到广泛的传播,与王艮简易的平民儒学以及简易的讲学方法不无关系。

当然,王艮认为,简易也要有度,不能“狂简”。换句话说就是过于简单而没有做到位,比如“知用而不知体”,“支离琐碎日用而不知”,“不能一切精微”,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狂简”。(《语录》)[1]这种“狂简”对学习或修道都没有好处,简易也必须适度。

[1] 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M].清末.泰州馆藏.

[2] 钱专,吴闻.“百姓日用是道”——平民哲学的永恒主题[M]∥周琪.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31.

[3] 王敬川.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三特色[J].保定学院学报,2004(1):77-79.

[4] 陈方根,夏加云.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刍议[M]∥周琪.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221.

[5] 林子秋.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王艮[M]∥周琪.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2.

[6] 汪树东.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J].船山学刊,2006(2):89-92.

[7] 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三[M].清末.泰州馆藏.

[8] 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M].清末.泰州馆藏.

[9] 袁承业.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谱余[M].清末.泰州馆藏.

猜你喜欢

日用语录泰州
幸福水天堂——泰州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防雾霾炮”
王素娟:让日用之美,构建出我们的生活美学
泰州古韵
语录
语录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
拉芳日用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