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对策

2013-12-19刘国良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十二五比重产业结构

刘国良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10年的经济发展,江苏产业构成有了很大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快速崛起,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更加协调。但江苏在总体已经步入工业化发展后期的同时,区域资源要素的匮乏与先进的制造业体系不相适应,工业发展日益受到环境承载力的硬约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化解各种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已经成为“十二五”促成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江苏现状

产业结构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及其引起的产业间数量关系上的变化、产业内部生产管理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升级,以使资源和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适应并推动经济增长。

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经历了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重化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主导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主导产业沿着这种规律不断更替。钱纳里关于产业结构理论有详细注解,具体来看:

在第一产业内部,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发展,再逐步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过渡。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一产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保持着下降趋势,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都已降到4%以下。

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进朝着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都呈下降状态,内部结构则主要表现为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钢铁工业的萎缩与电子工业的兴起。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经济体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地位都保持向上势头,比重都在50%以上;目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服务业比重均在70%以上。

整体而言,产业结构软性化是近几十年来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特征。一是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高,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二是在所有产业中,伴随着高加工度化趋势,知识技术密集程度增高,经济发展对知识和信息的依赖度大大增强。2012年,江苏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进入工业化后期,全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仍然比较显著,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结构状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水平。近十年来,江苏经济增长明显依赖于二产部门,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特征与工业化率呈现明显的同向相关。

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七五”以来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遵循发达国家轨迹: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线性的逐年下降趋势,由1985年的27.6%下降为2012年的6.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基本稳定,由1985年的52.6%小幅下降为2012年的50.2%(“十一五”期间该比重为净减少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断提升,由1985年的19.8%上升为2010年的43.5%。

目前江苏总体处于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向高度加工组装重化工业转变阶段,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始起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迅速,调整转型的努力开始收获成果。伴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等政策的落实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来看,江苏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传统型的机械、石化、冶金、造船行业总量规模和发展动力依然强劲;二是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产业等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三是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新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

二、江苏产业数量结构变动趋势

“十二五”期间,影响江苏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上的发展导向和规划,国际重化工业及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新格局,后危机时代新增长模式和产业亮点的涌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绿色经济理念对产业发展的变革,国民收入提高引起的消费者需求变动等。

根据当前产业结构发展现状,构建部门间动态模型,结合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联立模型)按支出法项目的预测结果,对细分行业(42部门)增加值进行多方案量化预测看发展趋势。多部门动态模型的基本框架是基于两个基本的投入产出核算关系:

q=Aq+f

(1)

P=ATp+unitva

(2)

其中,q为分部门的不变价产出向量;A为不变价直接消耗系数矩阵;f为分部门的不变价最终需求向量;P为价格指数向量;unitva是每个部门单位不变价产出的现价增加值向量。两个方程中的每一个向量和矩阵都省略了一个时间下标,即它们是逐年变动的。第一个方程式是基于投入产出表中Ⅰ、Ⅱ象限的关系。第二个方程式则是基于投入产出表中Ⅰ、Ⅲ象限的关系,它来自如下推导:

从Ⅰ、Ⅲ象限的每一列(即对每一个部门),按现价,有

j=1,2,…,n.

(3)

其中,va是现价增加值向量。两边同时除以不变价产出q(j),得

j=1,2,…,n.

(4)

(2)式就是(4)式的向量形式。

最终需求列向量f通常是许多列向量的和,比较常见的为个人消费、政府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库存变动投资、进口、出口等。增加值行向量va通常也由很多行向量如折旧、工资、税收、盈余等组成。这些向量的每一个分量可以由行为方程决定,也可外生指定。目前江苏具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是1987、1992、1997、2002和2007年,多部门动态模型采用“桥矩阵”的技术来实现它们之间的数据转换。

结果显示:在中方案情景下,“十二五”期间,江苏三次产业将分别保持4.5%、12.8%和13.1%的平均增速,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3∶49.2∶46.5;在高方案情景下,江苏三次产业将保持4.4%、13.7%、13.8%的增速,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4∶51.3∶45.3;在低方案情景下,江苏三次产业将分别保持4.3%、11.6%和12.2%的平均增速,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2∶48.5∶47.3。

比较可以看出:高方案情景下,二产扩张动力强劲,工业重型化惯性难以刹车,经济总量虽大,但结构优化效果不明显,不利于增长方式转型;低方案情景下,经济总量扩张偏慢,二、三次产业增速均不高,虽然结构优化效果明显,但财政和就业压力将增大。因此,比较而言,中方案对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最为有利。

从中方案的预测结果来看,到“十二五”期末,全省42个部门中增加值比重最大的10个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7 694.6亿元)、化学工业(6 032.2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 732.4亿元)、金融保险业(4 387.5亿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 999.2亿元)、房地产业(3 798.2亿元)、农林牧渔业(3 578.1亿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3 566.3亿元)、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3 339.3亿元)和建筑业(3 083.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服务性行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将显著提升,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比重将有小幅下降。由于制造业转型和服务业扩张的叠加影响,行业集中度不再明显提高,增加值前十位的行业占比由2010年的59.9%将小幅下降到2015年59.1%。

三、江苏产业结构特征变动趋势

从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和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走拉美路线,即放手外资在本国的发展;二是走日韩路线,即主要通过引进技术,逐渐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从江苏自身的产业发展特征及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警示来看,后危机时代的江苏在技术引进和资本引进、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上会选择折中道路。

从行业波及效果来看,行业影响力格局依然保持制造业影响力系数较大,服务业影响力系数较低的总体态势,不过由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行业间影响力系数差距有所收敛,物流、金融、科技、教育等行业的影响力将显著提升。行业感应力方面,提供能源、化工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基础性行业仍然将保持高企,而医药、专用设备、交通设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感应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从拉动就业来看,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业人口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数据来看,在人均GDP达7 000美元时期,二产就业人数占比达到36%的峰值,以后将逐步降低。“十二五”期间,江苏就业结构将出现上述的转变。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总量和占比将不断提升,并在2015年达到46.8%的水平;而二产就业人数有可能在“十二五”初期出现反转,开始逐步减少,到2015年为35.2%;一产就业受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影响,将持续下滑,到2015年比重为18.0%。

农业增速相对较低,内部结构有待改善。农业耕地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趋势可能还将持续。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中农业比重较大,养殖业比重却偏低。2000年以来江苏农林牧渔业产值中农业产值始终稳定在50%以上(2011年50.4%),牧业、渔业产值比重始终徘徊在23%和18%左右。在种植业结构中粮食比重依然较大(2011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仅占全部作物播种面积的10.5%),缩减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比重任务仍然艰巨。此外,规模养殖虽然稳步推进,但比重仍然偏低。

二产重化工业、信息及装备制造业等部门发展速度较快,产业集中度与规模化也不断提升,但产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从省内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42部门5年期预测可以看出,未来化学工业、金属冶炼、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仍将位居江苏二产各部门发展前列。其中石化工业产品年销售额占省内工业品的13%,但产业集约发展程度低、产品档低、资源约束加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行业可持续发展。而省内冶金钢铁行业存在资源控制力较弱问题,90%矿石依靠进口,“权益矿”比重低于3%。此外产业集中度、附加值也较低,省内前5名钢企的钢材行业集中度仅为40%左右,成品钢材中棒、线、型材占45%,布局调整步伐缓慢。装备制造业产业大而不强,支撑高端产品发展的技术依赖国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技术较少。劳动密集型、加工型和价值链低端产品多,技术密集型的重大成套设备少,成套和总集成能力较弱。而省内信息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较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

服务业增速相对缓慢,发展空间广阔。与较为发达的现代制造业相比,江苏服务业发展相对迟缓,2000年至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提高4到5个百分点。从服务业部门发展现状及预测可以看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江苏批零商业、交通运输、房地产、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将保持较大比重,占服务业的50%以上;金融保险、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基础性服务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未来发展空间仍然较为广阔。而科研、旅游、文体卫、社会保障等服务业领域的发展与江苏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江苏经济发展阶段。

四、江苏主导产业群演变趋势

主导产业是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作用,又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对其他产业的引导促进作用较强。根据江苏省投入产出模型,可预测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的主导产业演变趋势,并展望各产业波及效果。表1中,对“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江苏主导产业群做出对比。

表1 “十二五”江苏主导产业群的演变

注:括号中为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结果显示,“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江苏主导产业群将进一步更替、进化,将逐步从以制造业为中心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格局转变。一方面,由于能源、原材料的供给限制,传统优势行业难以维系高速数量性扩张,面临着节能减排、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工艺革新升级的压力,金属冶炼及加工、纺织业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将小幅下滑,特别是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少,中低端产能将持续转移。另一方面,制造业部门服务化趋势非常明显,服务引导产品制造,知识和技术整合制造将越来越重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上升。

从趋势分析看,化学工业(包括医药、精细化工等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8个行业,在综合考量经济总量和行业影响力因素的情况下,显示出较强实力,成为“十二五”江苏主导产业群的第一梯队。这些行业一方面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比重大于3.5%),另一方面行业的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维系在较高水平(系数大于1.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房地产业也具备相当的比较优势,已成为“十二五”江苏主导产业群的第二梯队。这些行业或是总量仍保持较高水平;或是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带动作用巨大,并呈蓬勃上升态势(总量比重小于3.5%却处上升趋势,影响力和感应力较高)。在宏观经济环境好于预期的情景下,这些行业将高速发展,或有可能提前进入江苏主导产业行列。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述部门要迅速成长更需政府的扶持。综合而言,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十二五”期间江苏主导产业预期与江苏产业发展战略和振兴规划重点基本吻合。

通过对江苏产业结构未来5年期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未来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仍将加速推进,二产内部各部门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可能出现分化但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三产快速发展、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愈加明显。但是,省内经济对二产的倚重情况短期仍难改变。

五、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江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高技术产业为中心的主导产业群,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任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依据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政策导向,更加积极主动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靠市场规律实现自身的演进,另一方面靠产业政策来促进,因此要借助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力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顺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诱导作用。在市场供给方面,要根据高教人才优势、国际产业资本投资高地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外向型服务业,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加快淘汰落后的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构造节能减排型绿色产业体系。在市场需求方面,要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需求的变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加工制造业,壮大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根据国内居民收入提高导致的消费结构和层次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能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文化、旅游、休闲、养老、医疗、培训等产业。同时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支持技术创新,扶持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速落后产业的淘汰或转型,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完善规划体系,突出产业发展重点,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政策落实到位。抓好省政府出台的各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努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做好产业规制,推动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衰退产业实行有序的收缩、淘汰,并引导资本向新兴产业部门转移。

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方位提升产业结构,不仅要优化各大产业的比重关系,而且要推动各产业内部结构向高度化发展。要继续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与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和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我省土地和自然条件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状况,积极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保障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保护,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积极落实“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扎实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型产业推进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等政策,进一步加快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步伐。推动新型产业产品拓展市场,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引导社会资源向新型产业集聚,集中资源优势,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迅速有效吸收创新成果,以产业规模化、技术自主化、布局集聚化为导向,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重点新兴产业,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要增长点。三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全面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配套政策,以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突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实现产业智能化。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提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冶金、船舶等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采取多种措施,力促服务业提速发展。以扩展领域,扩大总量,提升水平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3.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一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形成以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原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三是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操作的灵活性。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发挥好投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4.加大政策配套和政策支持力度

任何一个产业都是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并产业化,进而引发资本和劳动向这些高生产率、高增长率的部门转移集中。政府要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要求做好政策配套支持服务,强化科技、人才和资金支撑,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提高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自主创新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与引进,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靠人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招才引智先行,发展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引领,推进自主创新;以人才高地建设带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的建设。注重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根据产业升级的需要,既重视引进技术人才,又注重引进管理和投资人才;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营造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三是加强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引导资本向高端产业领域流动。加强金融、财税对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增加资本使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支持企业增加研发资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健全科技金融体系,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深入推进银企对接,建立培育科技金融机构,鼓励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积极发展科技保险,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调整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政策和法律体系。

[1]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汇编[R].南京: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

[2]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南京:江苏省信息中心,2010.

[3]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南京: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1.

[4] 刘伟良.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江苏——“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5] 王寅初.经济模型实用教程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6]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5-2009[EB/OL].[2013-03-12].http://www.jssb.gov.cn/jstj/tjsj/tjnj/.

[7]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8]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9]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十二五比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高含铁大比重土质对泥浆配比的影响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