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才媛顾若璞《卧月轩稿》诗作述评
——兼论其在清代女性诗史上的地位

2013-01-21

关键词:女诗人刻本

吴 琳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 310028)

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学开始从涓涓细流走向全面繁荣。季娴《闺秀集》称:“自景泰、正德以后,风雅一道浸遍闺阁,至万历而盛矣。天启、崇祯以来,继起不绝。”②季娴:《闺秀集》卷首《选例》第一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4 册,第331 页。到了明清之际,诗歌题材与内容进入巨变期。此期创作以女诗人家族桐城方氏、寓林黄氏与山阴祁氏为代表,其诗学宗尚与题材风格的差异,为女性诗歌发展开拓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桐城方维仪诗法汉魏、杜甫,开女性诗反映动乱之先;绍兴商景兰以香奁之作打入身世之感,济晚明香奁题材绮丽之弊;顾若璞则以平淡冲远的风格拓展了闺秀诗中隐逸避世的一脉。作为寓林黄氏女诗人家族的核心人物,学界多关注顾若璞培养女诗人之功而忽略其自身创作成就,因此有必要将之置于明末清初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的图景中进行观照和定位。

顾若璞(1592—1681),字和知,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十五岁嫁寓林黄茂梧。夫自幼体弱多病,婚后十三年即病逝。顾若璞独力支持门户,抚养二子,并博涉经史,“自四子经传以及《古史鉴》、《皇明通纪》、《大政记》之属,日夜披览如不及”。③顾若璞:《卧月轩稿》卷首自序,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4a 页。她指画口授,教导黄灿、黄炜二子成才,使黄氏文学传统得以继承并发扬,彬彬之盛,绵延数代,康熙时期名噪一时的“蕉园诗社”钱凤纶、林以宁等皆亲承其教诲。撰有《卧月轩稿》,现存较为通行的是收入《丛书集成续编》的《武林往哲遗著》本,该本仅三卷,所录诗作至崇祯八年乙亥(1635)而止。笔者所见国家图书馆藏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较之前者多收入崇祯八年乙亥(1635)以后诗作一卷,又附文二卷,每卷首页皆标注该卷作品起止时间,方便读者对顾若璞的一生创作进行分期考察。其诗歌创作的独特成就与价值,大致有如下数端。

一、宗法陶、柳,易代“闺隐”表率

明末隐逸之风甚盛,才女亦喜以高隐自我标榜。隐者中最负盛名者为苏州陆卿子。其夫赵宦光“弃家庐墓,与卿子偕隐寒山”,过着“手闢荒秽,疏泉架壑”的隐士生活,陆卿子翰墨流布一时,“名声藉甚,以为高人逸妻,如灵真伴侣,不可梯接也”。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51 页。在晚明女性求名意识高涨的背景之下,这对“高人逸妻”难免名不符实,他们与名流往来唱酬,相互吹捧,作品不仅遭到女诗人方维仪的鄙夷,也为当时文坛宗主朱彝尊、钱谦益所批评。顾若璞一生隐于闺中而免遭动乱,其早年诗作就已体现出融合陶、柳的诗学旨趣,到晚年目睹时局变迁,遂将高蹈避世的思想付诸实践,命子孙不仕清廷,全家偕隐西园中,不问世事。从行迹到诗歌艺术旨趣皆符合隐者风范。晚清女史陈芸在《小黛轩论诗诗》以“闺隐”评价浦江才女倪仁吉。顾若璞悠远古淡的诗风,与隐于村野的倪仁吉可谓相互辉映,成为易代之际女诗人学陶渊明的代表。

顾若璞作诗追求平淡自然,“真”是诗人有意识的追求,正如《西园作》中所云:“人生良有癖,所贵非谬巧。适目尽芳华,代谢如鸿爪。轻风扑面来,秋色盈怀抱。柳絮不成绵,花茵何必扫。竹柏得其真,亭亭寄吾傲。”②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二,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9a 页。不务浮华、真朴劲傲的竹柏象征着诗人的自我人格。其宗法陶、柳实依性之所近。顾若璞在为“蕉园诗社”代表诗人钱凤纶作《古香楼诗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诗学宗尚:

自余以后,竭力宗陶、柳一派。性之近者,引而愈亲;学未至者,积而能化。气欲其邃而昌,词欲其清而厚,久而践之,自有得焉,可以作西河之后劲,接南国之前徽矣。③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58 页。

顾若璞还指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如是有年,取材于汉魏,览兴于骚稚,以咏以陶,出而为幽折淡远之笔,未曾刻画古人,而时有隽永之致,绕其豪端。”③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58 页。她在《卧月轩稿》卷首自序中概括自己的诗作为“冀以自发其哀思,舒其愤闷”的“不平鸣耳”。④顾若璞:《卧月轩稿》卷首自序,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2a 页。她不是采取方维仪那种痛快淋漓的倾诉方式,也不似商景兰的缠绵叵测,而是习惯将情感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打磨得含蓄圆润,无过分悲伤,无凄厉之音,却独有一种经历过时间沉淀的醇厚美感在诗中萦绕。

顾若璞学陶、柳不仅为性之所亲,在笔法上也颇能融陶之自然与柳之幽秀,并加入了女性特有的清亮明媚气息,如写春雪“梨花千朵光凌乱,望里江山披素练”,写留花“袖里月团三百片,碧桃花下试清泉”。⑤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一《新春和夫子韵》、卷二《留花》,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6a 页、第7b 页。其诗有丰富的色相而又不流于绮靡,体现出高雅的趣味。为时人所称道的“树摇山影合,波动月分光”⑥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一《同夫子坐浮海槛》,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a 页。一联,是善于联想、笔触深细的佳句。较之南朝何逊“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亦毫不逊色。又《湖中》云:

湖光渺渺冷烟微,江鹜沙凫伫不飞。

恰欲抱琴轻别去,芰荷分绿上罗衣。⑦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一,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b 页。

此诗得柳宗元山水小品的神韵,有其清幽雅致而无其凄神寒骨。全诗点面结合,动静相宜,末句以灵动之笔沟通了人与自然以致和谐浑融,用新巧之思增加了时间的延宕感而能回味悠长。与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无限荷香染暑衣”同写荷与衣,一得色,一得香,共臻妙境。直到老年,顾若璞诗中还保持着这种少女特有的明丽色泽。

在晚年的诗歌创作中,顾若璞依然保持着游离于时代之外的平淡醇美风格,技巧上趋于精深华妙。同时,随着政局的剧烈变动,在作者含蓄谨慎的笔下,也留下了一些时代的痕迹。

崇祯八年乙亥(1635),顾若璞四十五岁所作《投老贴》云:“妾年将半百,孙子皆琳琅。乞身归林泉,置之无何乡。”⑧顾若璞:《卧月轩稿》卷四,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a 页。经过半生操劳,顾若璞实现了为寓林黄氏接续遗芳,承传风雅的目标,遂将功名之念放下,决定悠游园林,终老一生。其自号“挹秀楼主人”,亲自参与子媳诸孙的文学活动,一家人“兰芽纷满座,诸孙亦琳琅。藉柳竞歌啸,把酒傲羲皇”,①顾若璞:《卧月轩稿》卷四,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4a—4b 页;第8b 页。在盛会中留下不少传统规格题材的佳作。顾若璞虽然关心政事,入世甚深,但存世的诗文并没有像同期方维仪、王端淑、柳如是、李因和刘淑等诸才媛那样直接指斥时局、抒发感想的篇章。其诗歌与政治保持着疏离的状态,直到《乙酉[顺治二年,1645]人日贻萧氏女孙围棋》一诗,家国之变终于进入了诗人的笔下:

雨霁逢人日,晴光草木欣。

春盤泛芹玉,花胜缀鬟云。

海内闻鼙鼓,闺中罢绣纹。

好将经国手,指画二仪分。②顾若璞:《卧月轩稿》卷四,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4a—4b 页;第8b 页。

开篇没有山雨欲来的气势,而显得意外的宁静祥和。“海内闻鼙鼓,闺中罢绣纹”这一精工的对仗,高度概括了明清之际闺中女子的反应。诗歌末句一语双关的表白,透露了诗人赠予围棋之举所暗含的深层意味。诗人在明清鼎革的历史变故中,所持立场并非隐昧难测,在《秋日过偕隐园》二首中就流露出进退去取间的态度。其二云:

地僻曾无车马喧,个中结个小淇园。

独开一径松筠老,肯让三春桃李繁。

倩我羽觞骄弄月,任他飞盖傲乘轩。

偕隐园即是西园,国变后更名偕隐,已明作者心迹。诗中充溢着高蹈出世、洁身自好的意趣,可见顾若璞对于子孙的期许是隐居不仕,所谓“舒卷无心云出岫,升沉莫问月临轩”④顾若璞:《卧月轩稿》卷四,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0a 页;第11a 页。。诗后附长孙黄敬修和作及小序,小序中云“幸卵翼之得所,嗟头角之未成,敢不敬奉徽音,自甘败类”、“赋十章而次韵,景或复陈,言惟一致”⑤顾若璞:《卧月轩稿》卷四,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0a 页;第11a 页。,故知明亡以后,顾若璞曾向黄灿、黄炜二子所训示。家人之间的交流,直接引发了长孙黄敬修恳切的表白:

方期父叔以拏云,忽值沧桑之屡易,能如是乎。考磐追介母之风,从吾老矣。为卿绝叔疑之念,乃因王父之西园,易名偕隐而屏迹疏泉种石。林下清风奏椎歌诗。葛天高唱,可谓迥出笄流、芳越千古者矣。⑥顾若璞:《卧月轩稿》卷四《附长孙敬修和诗》题下小序,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0b 页;第11a 页。

未能登科举,是顾若璞之夫黄茂梧一生的遗憾,顾若璞花费半生心血,指点口授教导二子成才,对其不可谓不抱希望。然而顾若璞毅然命二子选择归隐,可见在其眼中,国家大义大于个人与家族得失,此诗与序成为透视顾若璞与其子思想的仅存材料。黄敬修和诗中“寄语皇天宜悔祸,可怜白骨露荒原”⑦顾若璞:《卧月轩稿》卷四《附长孙敬修和诗》题下小序,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0b 页;第11a 页。等语明白直接,而顾若璞诗却隐约含蓄,无一语及清廷。个中原因,或许缘自其深于历史浮沉的平和通达,或许缘自明哲保身的长远考虑。这种平淡醇美的风格,游离在清朝初年深沉悲壮的时代风气之外,在她影响下的“蕉园诗社”,进一步走向平和冲雅、清逸脱俗的境地,成为康熙年间诗歌的主导风格。

二、博通经史,劝夫教子典范

女性诗作取法陶、柳一脉并不容易,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阅历,很容易走入浅显浮滑或平淡无味。以读书为重心的寡居生活,使顾若璞的气质趋于深稳平和。《神释堂脞语》称:“读顾夫人古文,学问、节义、经术、世故,皆粲然于胸中,洒然于笔底,词气浑灏,有西京之遗风。”⑧王秀琴、胡文楷:《历代名媛文苑简编》引《神释堂脞语》,民国三十六年(1947)商务印书馆初版,第8 页。王士祯亦称其“文多经济大文篇,有西京气格,常与妇人宴坐,则讲究河漕、屯田、马政、边备诸大计,副笄中乃有此人亦一奇也”。⑨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五《谈艺五》“妇人经济”条,中华书局1982年版,上册第353 页。顾若璞夫家为书香门第,家境不佳,翁黄汝亨不事营生,为人清贫自守,顾若璞年纪轻轻就经历了生活艰辛,在《卧月轩稿》卷的《分析小引》一文中对“辛苦备尝,风波遍历”的处境有所吐露,年方及笄嫁入夫家时,已遭遇家庭“贫与病合,处世艰阻,事非一端”⑩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五《分析小引》,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9a 页。的困境。从那时顾若璞便开始管理家事,支撑门户:

至于祖父逝后,多少风波,寡妇孤儿,所不能对人言者未易一一数也。予于壬子生灿儿,于甲寅生炜儿。两儿亦止见其生于仕宦之家,长而居处晏如,衣食粗给,几不知有困苦事。①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五《分析小引》,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19b 页。

生活的磨练与经史的熏陶,使顾若璞在夫与子之外获得了独立的品格与见识,并成为全家大小的心灵支柱。顾若璞的价值观念深受儒家安贫乐道精神的影响,虽含辛茹苦而不慕荣华。黄茂梧一生为科举所困,“镂心刻骨”,至死不悔,万历壬子黄茂梧再次科举失利之后,身体不佳郁郁寡欢,顾若璞于是作诗相慰。清初女史王端淑论顾若璞“诗才睿发,波属云委”,②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卷十“顾若璞”条,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山阴王氏清音堂刻本,第13a 页。此诗堪当之。试举数句云:

古来崄巇自英雄,明珠灼烁泣江汜。

苏君万言真奇伟,落魄归来心不悔。

六国君侯拜下风,锦屏绣帐门如市。

且尽君前一杯酒,蛟龙雌伏岂常守。③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一《慰夫子副榜》,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2a 页。

劝夫诗是清代女诗人独具特色的题材,传达了女性对于功名的态度。女子既以夫家为重心,丈夫的科举成败无疑与她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唐代杜羔妻赵氏对于丈夫的落榜极为失望,作《夫下第》以讽刺,后杜羔进士及第,赵氏又作诗庆贺。顾若璞面对丈夫科场失利的情况,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引用古人作为正面榜样以激励丈夫,借评价古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态度,后毛秀惠、柴静仪、席佩兰的劝夫诗均继承了这种写法。

为了完成丈夫未了的心愿,她在“酒浆组纴之暇,陈发所藏书,自四子以及古史鉴、皇明通纪、大政记之属,日夜披览”,④顾若璞:《卧月轩稿》卷首自序,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3a—3b 页。用心文史,指画口授教导二子。日积月累,学养益深,品德益进,诗歌也愈加精进,读书也成了诗人寡居生活的精神栖息之所。《秋日为灿儿修读书船泊断桥下赋诗》云:

闻道和熊阿母贤,翻来选胜断桥边。

亭亭古树流疏月,漾漾轻凫泛碧烟。

且自独居扬子宅,任他遥指米家船。

高风还忆浮梅槛,短烛长吟理旧毡。⑤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三,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8a—8b 页。

颔联承上句以清疏澹荡之笔写景,使景物与高洁人格融为一体,通篇气脉连贯,口吻辞气皆和缓舒徐,洋溢着安贫固穷,宠辱不惊的风范。既是对儿子的淳淳教诲,又是自我襟操的表白流露。作为清代女性劝夫教子诗的开端,顾若璞这两首作品显示出显著的文人化特征。在清初动乱不安的时代环境中,作为女性诗歌重要部分的家庭题材被淹没在此期洪大沉郁的时代基调中,到康熙间社会渐趋安定,劝夫、教子诗作方成为女性创作的重心。沈善宝《名媛诗话》称:“古来贤母教子成名者颇多,而无诗文著述见于后世,惟国朝贤母之诗流传颇盛。”⑥沈善宝:《名媛诗话》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 册,第568 页。

三、融情于理,开悼亡诗新境

女性作者的涌入,势必为传统诗文创作格局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周明初先生《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读明代六位女诗人的〈悼亡诗〉》⑦周明初:《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读明代六位女诗人的<悼亡>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 期,第38-44 页。一文,为悼亡诗正名而举出的明代女诗人作品中,就提及了顾若璞的《悼亡》六首。从《诗经·唐风·葛生》开始,女性悼亡诗历代不绝,侧重于以朴素委婉的抒情方式产生触动人心的艺术效果。明代孟淑卿、薄少君的悼夫之作,吴江沈氏女诗人悼念姊妹与女儿的诗作,均以哀感顽艳著称。同期商景兰著名的《悼亡》诗更因历史背景与悼亡对象的特殊性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顾若璞则以潇洒飘逸的风致,打破了明代以来女性悼亡诗凄风苦雨的感情基调。这得益于其日久年深文史浸淫的“育德洗心”,并进而影响了诗歌的精神旨趣。即便是悼念丈夫的诗作,也经过了适度的情感节制,体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理性气质。

女性选择守节,有着经济、道德等多方面原因,也不乏情感因素的作用。方维仪悼念丈夫之诗,往往重在表白节操,商景兰则表现出凤凰失偶的难堪寂寞。顾若璞将情与理结合起来,以对夫君的深情支持着守节生涯。《朝起漫笔》云:

梦里闲吟卧月诗,小鬟忽报雪盈墀。

起来欲扫浑无力,坐对青鸾数鬓丝。⑧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二,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8b 页。

通篇如寻常闲语悠悠道来,思念之情却尽在不言中。“卧月诗”为其夫黄茂梧的诗集,于梦中犹自“闲吟”,可见平日精诚所聚。“忽报”将画面切至现实场景,将诗人从梦境唤醒,起床后依然沉浸在梦中的情绪,不自觉地坐在青鸾镜前怔怔地数着日渐增多的白发。看似无意识的动作之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味。情怀永隔的寂寥,年华流逝的忧伤,都从生活中的一个精细的小镜头传神地透露出来。

顾若璞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赋予悼亡诗微妙的心灵体验和广阔的情感空间,并以翻转摇曳的笔法改变了这一题材的传统书写模式,不无开拓之功。《悼亡》六首即是其代表性的作品。在这组诗作中,其体弱多病的丈夫的印象被时间淡化而镀上了一层唯美的色泽,凝聚成美好想象的载体。与其说是回忆丈夫本身,不如说是在追怀令人神往的美好爱情,表白诗人对真挚情感的矢志不渝。如《悼亡诗》其二:

日日山头望眼穿,凌霄何处觅神仙。

不知郎在仙源里,忘却来时一叶船。①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三,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2a 页;第2a—2b 页。

清代女诗人多耽于佛道,而道教奇丽浪漫的神仙世界更符合女子的秉性气质。游仙的幻想,实基于对现实世界美好愿望不能实现的弥补。而已逝者在时空上的遥不可及与渺茫难求的神仙意象有着相通之处,也为二人阴阳两隔的真挚爱情提供了产生感应的可能性。将游仙引入悼亡诗是擅于自我开解的诗人乐观的构想,它使原本凄风苦雨的哀痛变成了空灵美妙的期待,正是基于这样的希冀,活着的人得到了慰藉,也因此与死去的丈夫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方式。其三云:

廿年书剑网蛛尘,种得庭前玉树新。

写出仪容浑似旧,低低说向卷中人。②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三,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2a 页;第2a—2b 页。

如果说,商景兰的悼亡诗如黄钟大吕,音韵铿锵;顾若璞的悼亡诗就如同幽谷琴瑟,悠远淡宕。其创新之处在于一字不提思人,仅以一连串有时间延宕感的动作来暗示,从而避开睹物思人这一悼亡诗最普遍的着笔点,比之西晋潘岳“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一览无余的直白倾诉,此诗更富于含蓄不尽的美感。第四首风致尤绝:

积雪层冰不可披,归来湖水正涟漪。

碧弦清韵还依旧,不减风光待故知。③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三,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2b 页;第14a 页。

在湖光山色的绝美背景中,诗人手挥碧弦,弹起了旧日的曲子。“碧弦清韵还依旧,不减风光待故知”,经历了岁月的积淀,诗人的身心气质愈加恬淡,笔下风光一如年少的清莹澄澈。

其作于老年的《追和夫子西溪落梅》一诗更泯灭痕迹,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味:

逦迤入西溪,溪深深几曲。

断岸挂鱼罾,茅檐覆修竹。

翠羽何啁啾,满林香扑簌。

晴雪飞残英,坐爱倾蚁緑。

鹿门迹未湮,与子同归宿。④顾若璞:《卧月轩稿》卷三,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第2b 页;第14a 页。

宛如世外桃源的美景,在作者的笔下徐徐浮现,既有视觉的纵深,又有画面的展开,动静相宜,香气、色调,光影融合在一起,在清冷空翠的空间中捕捉到盎然生机。这种清丽空灵的悼亡诗路数肇始于顾若璞,并在后来“蕉园诗社”林以宁笔下发挥到极致。顾若璞守节一生,创作的大量描写寡居生活、怀念丈夫的诗歌,堪称其作品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其艺术品格与表现手段,在晚明以来的女性悼亡诗作中别树一帜;其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淡然旷达的胸怀,亦足以为千古遭遇婚姻家庭不幸的女性指出一盏明灯。

顾若璞享九十高寿,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厚的文史积淀,使其诗作不论从思想内涵还是从艺术技巧来看都堪称寓林黄氏女诗人的翘楚,值得学界予以更多关注。

清代女诗人研究方兴未艾,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使不同个案研究往往重复着雷同的评判话语与历史定位。因此,打通各个具体研究对象的界限,结合女性诗歌的源流演变进行系统的梳理,是清代女性诗歌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1]王晫.今世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季娴.闺秀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4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3]顾若璞.卧月轩稿[M].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黄灿、黄炜卧月轩刻本.

[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王秀琴等.历代名媛文苑简编[M].民国三十六年(1947)商务印书馆初版.

[7]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M].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山阴王氏清音堂刻本.

[9]沈善宝.名媛诗话[M]//续修四库全书:170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周明初.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读明代六位女诗人的《悼亡诗》[J].中国文化研究,2008(4):38-44.

猜你喜欢

女诗人刻本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著名女诗人胡茗茗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刘洪慎独斋《文献通考》刻本考
中国优秀女诗人作品选读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天与清才偏薄命——记晚晴女诗人郭仲年
于情于诗,曰俊曰丽——青年女诗人徐俊丽和她的无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