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网络安全考验中美智慧
2013-01-19
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都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也是对全球资源的破坏。这是中美在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推进网络安全对话、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的共识和基础。
从维基解密到斯诺登爆料,互联网时代的人类共有资源的共管问题被迫提上了各国政治和外交日程。
在7月举行的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中开设网络安全磋商小组,商讨如何协调政策,共同维护作为人类共有资源的网络安全。这将标志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入着眼未来的务实推进阶段。
斯诺登事件“引爆”网络安全问题
今年5月,美国国防部发表报告指责中国军队可能参加网络攻击活动,引起中美关系出现少有的紧张气氛。一时间,“中美网络战”也成为全球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问题。
然而近期,关于美前情报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美国政府秘密收集全球个人信息事件,再一次将网络安全及其治理与自由问题摆在世界面前。据报道,全球80%的网络数据经由美国,这意味着全球24亿网络使用者的信息被集中于某个国家的中枢。消息一经爆出,立即引起全球震惊。而由此,主要网络技术运营商将大量的数据集中于北美数据中心,也引起了全球网络用户对其异常的运营方式表示质疑。
自上世纪90年代,因特网在全球普及,人类便开始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由此也使美国一度创造了以IT 革命为先导的“新经济”,并衍生了“美国经济的黄金十年”。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互联网利用人口不断扩大,迄今已发展到24亿人。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有资源。
在地震、海啸、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互联网常常成为灾区对外发布信息的第一手段。世界上的任何大事小情,都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数据”。这就是互联网时代。
也正因为互联网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成为人类共有的资源,甚至生存条件,互联网的秩序及其秩序主导权便自然上升为各国争夺的政治焦点。
网络安全成国际博弈焦点
实际上,围绕网络秩序、规则的制定权,从网络起步那天起,便被各国所关注。而围绕网络世界的治理,早在2000年便在日美欧之间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当初美国以IT革命的创新者和引领者自居,主张网络自由发展,并不主张管制;而欧洲则从维护欧洲传统、价值乃至文明发源地的角度主张网络法治;日本则介乎两者之间,主张既要跟随发展,又要有所约束,以体现政府主导的惯例。
而2001年“9·11”恐怖事件爆发,美国本土地缘政治风险暴露,布什政府高举反恐大旗,展开全球反恐战略。美国政府不仅开始严格管束各国人员的出入境、管制资金流动,也开始管制全球信息的移动。从维基解密到斯诺登爆料,美国公共部门对包括个人在内的信息管制已昭然于天下。而这也将互联网时代的人类共有资源的共管问题提上了政治和外交日程。
互联网在给人类社会提供强大信息、交互手段的同时,也将人类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甚至防护设施(如国防)和手段的脆弱面暴露出来。网路攻击、恶意病毒等不安全因素也成为人类共有的新威胁。而这又犹如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与投机者”很难区分一样,网络世界的攻防事实上也成为人类共有的难题。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价值、道德、规律的变革。而围绕秩序的变革与进步,某些大国试图使用“核武器的遏制”理论,抢占“遏制制高点”,先发制人,主导互联网的规则和秩序,进而对世界形成真正的管控,反而成为全球的威胁。
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削减财政支出,特别是不惜削减国防开支,减少对外军事投放的同时,却大规模扩张网络部队建设。2014 财年(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美国国防部要求的网络部队预算比上年度增加20%,达47亿美元;国土安全部等相关部门的网络安全和控制预算也相继增加,用于公共管制网络的基础设施完善。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也拟于明年3月正式组建一支90人的精锐网络部队。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在给其筹备部挂牌时称,过去的威胁主要来源于导弹和核武器等看得见的对象,今后的新威胁将更广泛地来源于网络空间。日本的地方自治体、全球性企业也在加大网络攻防备战。而美国及其在太平洋并不“见面”的同盟国,也在网络空间找到了协调合作的契合点。围绕网络威胁与反威胁,互联网的全球治理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国际政治博弈。
而当美国指责“中国黑客”对其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网络攻击时,事实上,中国以及全球各国、各企业,乃至个人都已成为网络威胁的“受害者”。互联网的交互性、人类共有资源的特殊属性,使“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再是美好的愿望,而是真实的现实。这决定了网络的使用和安全维护已成为各国共有的责任。
围绕网络秩序、规则的制定权,从网络起步那天起,便被各国所关注。
应对网络安全中美有共识
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足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同样,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的创新,网络世界也有足够的空间,足以容纳中美,更足以容纳世界。
关于“中美网络战争”的说法,正如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长迈克尔·查德福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所说的,“我还不认为可以将其称之为‘战争’。战争通常伴随人的生命丧失和物理性破坏。当前,中国并没有对美国展开以财产破坏为目的的网络攻击。”“而美国所使用的手段,也仅限于维护国家安全,并没有用于企业。”这个认识,为中美在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下,推进网络安全对话、探索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可谈的条件。
中美在贸易投资上相互依存,互为增长条件;在以太平洋为空间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上,也存在互不展开以对方为对手的政治博弈的条件。中国的和平崛起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同样美国经济的复苏,包括美国制造业的复权,也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正如奥巴马在给习近平当选总书记时所发的贺电指出的,中美两个世界级大国完全可以做到公平竞争,而不是以对方为对手的政治博弈。公平竞争,而非政治博弈;相互协调,积极合作,而不沿袭过时的大国兴衰程序,不追求违反时代的权力转移。这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体现,符合时代的现实,符合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中美共同处理关乎全球利害的网络安全体系及其构建的课题。
互联网是时代赋予人类的共有资源,相互依存,互为发展条件,互为安全前提,是网络世界的时代属性。任何形式的攻击都是对自身利益的损害,也是对全球资源的破坏。这是中美的共识,也是世界的共识。在新型大国关系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会找到符合时代、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彼此协调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