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校友也是一种“投资”
2013-01-15陈明霞
陈明霞
中山大学针对即将毕业的校友推出一项新规:只要是中大毕业生,即使已把校园卡丢失,仍能简单重办。凭此校园卡,可入中大图书馆、进饭堂用餐、转账等,这一举措让校友大赞“温暖”。
学生一旦毕业离校,在待遇上会立马与学校脱钩。也就是说,毕业之日起,不再享受在校生的各种待遇,这似乎已成各地高校的统一做法。中山大学却打破常规,并没有因学生毕业而立即“断奶”,在校期间的各种待遇继续享受,可入图书馆看书、到食堂用餐……显然,在他们眼中,只要是从中大出去的学生,永远都是自家人。
事实上,即便像中山大学这样,让即将离校的毕业生继续享受在校待遇,也不会有太多校友利用这一政策频繁蹭饭,善良的校友又怎会擅自利用母校的拳拳爱心。相反,母校的这种胸襟足以让他们回味一辈子,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母校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的作用不可或缺。每一个毕业生,都应将感恩母校作为永远铭记的责任。这一点在美国就很明显,许多学校都很富有,钱财的很大一部分来自学有所成的校友,校友捐款率平均达12.4%,普林斯顿大学竟达43.1%。
而我们的学校收到多少校友的资助?我敢说,倘若母校主动“化缘”,估计绝大多数学生会说“给过了”—— 是啊,从幼儿园到大学,高学费、赞助费、择校费、乱收费,在校时无奈,毕业后怎能不退避三舍?
触动我神经的还有一事:国内某名牌大学本科毕业、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就读的张磊向耶鲁大学捐赠888.8888万美元,而冷落了培养他近20年的国内各级母校。为什么只捐“洋校”而不问母校?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善待校友也是一种投资。可以断言,类似尴尬不会发生在中山大学身上。因为他们把校友永远当作了家里人,没有因为毕业离校而剥夺他们的待遇,让校友一到母校就找到了家的感觉。学校的这般恩情,校友又怎能忘怀?当校友学有所成、赫赫成名之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培养他、帮助他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