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情景融入“力的分解”教学

2013-01-12翟顺云陆妍

物理通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橡皮筋拉力重力

翟顺云 陆妍

(江阴市祝塘中学 江苏 无锡 214415)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是力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学生学习静力学的难点之一,也是学生学好运动学的重要基础.跟力的合成一样,“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没有条件限制,把一个力分解为二个力有无数种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

在进行“力的分解”课堂教学时,可以随机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的身体、生活体验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有效建模,这样,学生在快乐体验中就会顺利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1 拉着书包去上学

如图1(a),是几个学生拉着拉杆箱式的书包上学的情景.图中学生对书包的拉力方向是斜向上的,这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物理模型[图1(b)].那么这个拉力有怎样的作用效果呢?可以怎样分解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设计了两个学生体验:

(1)身体体验

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用力拉着另一个同学的手臂向斜上方拉,另一个同学体验拉力的效果;两位同学交换再体验一次.交流时,许多学生说,被拉时似乎有一种飞起来的感觉.通过这一体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拉力的两个效果:一方面向前,另一方面向上,从而初步得到了拉力分解的方案.

(2)生活体验

将一个系了一根绳子的重物放在台秤上,请一个同学斜向上拉绳子,使重物向前运动,其他学生观察台秤的示数,发现台秤的示数减小了!这也就验证了第(1)个问题的学生身体体验.

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便顺利完成了这个拉力的分解[图1(c)].

图1

2 游乐园里玩滑梯

如图2(a),这是一个勾起学生童年记忆的生活情境,小朋友在公园里快乐地滑滑梯.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明晰3个问题:

(1)这一情境相当于什么物理模型?(物体在斜面上下滑)

(2)物体为什么会下滑呢?[不是由于下滑力,而是由于重力,如图2(b)]

(3)重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这种情境下如何分解重力?

图2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设计以下两个学生体验:

(1)身体体验

如图2(c)所示,用手斜托着一本书(角度适当大一些),然后把另一本书放到其上,体验手的感觉,观察书的运动.学生会感到手受到的压力增大了,并且上面的书会向下滑.

(2)生活体验

将台秤固定在一个斜面上,台秤上放一辆小车,用一个平行于斜面的弹簧测力计拉着,逐渐增加小车的重量,会发现台秤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明显增加.学生很快理解了重力的两个效果:对斜面压的作用和使物体下滑的作用.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便顺利解决了此情境下重力分解的问题[图2(d)].

处理好如图2(a)的生活情境后,再向学生提出另一个物理模型,如图3(a),设计如图3(b)所示的生活体验:用两个铰链和两块木板组成一个倾角合适的斜面,在内侧贴上两层比较薄、软的海绵,在中间放一个打足气的篮球,学生清晰地看到由于篮球的重力而对两板内侧产生了压力的作用,据此,学生便正确完成了这一模型下重力的分解[图3(c)],通过这一情境的变换,使学生领悟到斜面上物体(静止或运动)重力分解的多样性.

图3

3 建筑工地塔吊忙

建筑工地上离不开高高的塔吊,如图4(a).塔吊吊重物可以简化为如图4(b)所示的物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重物对支架顶点有一个拉力,那么这个拉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怎样来分解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如下体验:

(1)身体体验

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一手插腰,另一个同学抓住这个同学的手肘向下拉,由同学体会前臂及上臂的感觉. 学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前臂受到向下的压力,而上臂受到向下的拉力.

(2)生活体验

自制塔吊小模型如图4(c)所示,在筷子一端系上两个绳套,一个套右手食指上,一个下吊二个钩码,筷子另一头撑住手心,体验砝码作用下,食指和手掌的感觉.也可以清晰地体会到食指受到的拉力以及手掌受到的压力.在这两个体验后,又有了前面的两个实例,很多同学自己就画出了这个情境下拉力的分解,如图4(d).

图4

4 学生大力断钢丝

(1)身体体验

上课伊始,教师请班上两个力气比较大的同学拉一段钢丝(粗细适当),拉不断!然后把这段钢丝固定在两块木板OA,OB之间如图5(a),请一个力气小的同学在中间用力迅速打下去,钢丝竟然断了!全班学生都发出了惊叹,内心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图5

(2)生活体验

每小组选派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来,两人一组,甲学生用两手分别握住橡皮筋的两端,乙学生在橡皮筋的中间挂上一个钩码[图5(b)],甲学生两手逐渐拉开,其他学生会观察到两段橡皮筋随着夹角增大长度也在逐渐增大,有少数组的橡皮筋甚至被拉断了!

如何解释这一实验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适时点拨,从而达成共识:钩码给橡皮筋一个向下的拉力,这个拉力的作用效果是把橡皮筋向两侧拉长,因此可以分解为F1,F2,当F1,F2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尽管钩码拉力不变,但是,分力F1,F2也随之逐渐增大,当夹角很大时,分力也将很大,橡皮筋就被拉断了[图5(c)].学生恍然大悟,在“断钢丝”的实验中,学生向下的作用力不也是将木板向两侧挤压吗?当木板的夹角很大时,也会产生很大的分力,这个分力足以将钢丝拉断!

上面4个生活情境,包含了“力的分解”教学中4个典型的物理模型,学生通过身体、生活的体验,真正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较好地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并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和魅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物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尽量把不同的物理情境呈现给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抓手,引导他们在亲历中思考、感悟、理解和反思,不断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体验是催化学生有效学、快乐学、智慧学的“活水”.

猜你喜欢

橡皮筋拉力重力
疯狂过山车——重力是什么
生活中的小魔术
重力性喂养方式在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重力之谜
橡皮筋
自不量力
橡皮筋小妙用
跟踪导练(三)(3)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