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族杞方言女子服饰传承与保护

2013-01-11夏梦颖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1期
关键词:黎族上衣方言

夏梦颖,王 羿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1 前言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拉开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帷幕。如何在2020年之前将海南岛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是摆在当下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如何有效适度地开发热带自然景观和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是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关键。世居在岛上的黎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来,黎族人民在开发建设海南宝岛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且具有浓烈热带海岛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素材无疑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大亮点。

因居住地域、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赛方言(又称加茂黎)、润方言(又称本地黎)和美孚方言五个方言区。去年10月和今年2月,笔者有幸走访了海南省5个市县中的16个黎族村寨(包括什丙村、石弄村、番茅村、牙排村、空共上村、方上村、加艾村、番道村、儋州村、道小村、向民村、洪水村、重合村以及老羊地村和老宏村),感受到五个方言区黎族文化的不同魅力。走访过程中,织绣一体、图必有意的杞方言女子服饰震撼了我们,其精妙的手工艺和独特的装饰艺术让人想去一探究竟。但在现代化社会的冲击下,杞方言女子传统服饰中的自纺、自染、自织、自绣等手工艺正逐渐消失,呈现出后继无人的状态,着实令人痛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黎族杞方言女子服饰装饰艺术的挖掘与探索,为其如何开发与运用、传承与保护提供几点建议。

2 杞方言妇女服饰概述

杞方言黎族分布较广,主要聚居在五指山腹地的周边地区——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这2县1市,部分散居在昌江、陵水、乐东、万宁、琼海等市县,人口约占黎族人口的24%。与大部分南方少数民族女子服饰一样,杞方言女子服饰由上衣下裙的形式组成。上衣存在两种形制,其一的形制特点是无领或立领、对襟、长袖;另一为立领、偏襟、窄袖。下裙为筒状短裙,称之为筒裙,一般由三条宽度不等的杞方言传统织锦作为面料拼缝而成,长度多及膝。首服有长巾、头帕、绣花带三种形式,各地在装饰上有细微差别。配饰方面,有多种造型的头钗、不同材质的项圈及胸挂等。

德国学者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中表示,杞方言、美孚方言以及哈方言黎族是从海南岛南方绕过崖州进入到海南的,其中杞方言黎族是被好战的哈方言黎族逐渐赶到五指山腹地居住的。杞方言人在数年的漂泊迁徙过程中,由于崇山河流阻隔,族人流离分散,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聚居地及不同类型的服饰。总的来说,除保亭的部分地区,各地杞方言女子的服装形制及服饰配件基本相似,只在装饰部位、装饰图案、色彩运用等方面各有差异,据此可分为五个类型。

表1 杞方言女子服饰组件

五个类型的杞方言女子服饰都是由表1中的10个服饰组件搭配而成的。除了上衣下裙的固定组合外,其余服饰组件根据各地及个人审美意识,随意搭配。审美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在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所形的思想、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反映是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人的社会化的生理、心理基础上实现的并且是在一定的哲学政治伦理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5]。它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感受、审美趣味等方面。这些方面均对各地杞方言黎族女子的服饰选择、搭配及装饰艺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表2)。

表2 杞方言妇女服饰各类型对比

3 杞方言妇女服饰的类型与特征

3.1 通什型

着通什型服饰的女子主要指生活在现五指山市,遍布市内通什镇(原名冲山镇)、南圣镇、毛阳镇、毛道镇、水满镇、红山镇、番阳镇等地区。通什为五指山市的旧称,为黎语音译,当地读如“tong zha”,是山高水寒的意思。古代建制到民国末期,通什是一个只有几间破烂的船形屋,居民寥寥,野兽出没的荒凉山谷,这里的杞方言黎族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故而也保留了最古老的杞方言女子服饰(如图1)。

图1 通什型通什镇番茅村女子上衣

通什型女子服饰的共同特征为上衣所有裁片都使用白色滚边装饰。先将裁片的毛边用白色的布条包边,然后再接缝在一起。白色的边缘在以黑色或蓝色为底的上衣上非常突出,黑白对比分明。袖口一般有两种装饰形式:白条贴边或滚边。

1964年,现五指山市通什镇成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州政府的成立,带来了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繁荣,通什型杞方言女子服饰也逐渐由简入繁。除了传统的白色滚边、金属扣饰及袖口贴边外,增加了前片、后片和袖片部分的刺绣装饰。下摆处分别刺绣彩色方形纹饰,一般左边装饰绣片兼作衣袋,以上方的分割条状花纹作为标志(如图2)。后片则大面积装饰人纹,在背脊中间有长柱形图案,称为“人祖纹”,是子孙繁衍长续的哲学观念符号,也是氏族的象征和标志(如图3、4、5)。这类装饰华美的通什型女子服饰在五指山市水满乡保存的最为完整(如图6),其他地区存量不多且有一些简化处理(如图7)。

图2 通什型上衣前片下摆装饰

图3 通什型水满乡牙排村女子上衣背面

图4 通什型水满乡牙排村人祖纹

图5 通什型人祖纹(图片来源:《黎族传统文化》)

图6 通什型水满乡牙排村女子服饰

图7 通什型毛阳镇方上村女子服饰

3.2 琼中型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地貌呈穹窿形,由高山、低山、丘陵、台地河道、阶地等构成。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生活在这里的杞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红毛镇、什运镇、营根镇等与五指山市相隔不远的高山地带,服饰特征与通什型十分相似。而居住在琼中东部和南北部的黎族受汉族影响较深,不论男女,全部改穿汉装,大部分改讲汉语,习俗也已类似周围汉族。

琼中型女子服饰同样采用最基本的白色滚边、金属扣饰及袖口贴边装饰,装饰部位也与通什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有四。第一,立领结构较通什型多,且领座较宽,便于刺绣装饰和缝上细长的红条用于系带,即实用又美观。第二,图案的题材:通什型女子服饰前片下摆多田地纹、斑鸠纹和人纹,而琼中型前片下摆多刺绣甘工鸟纹。第三,图案的比例:相比通什型女子服饰,琼中型两片前襟处刺绣的对称条纹更宽,衣袖上的刺绣花纹也相应更宽,而后片背脊中间的族系标识更是区别琼中型和通什型的关键——通什型为长柱花,琼中型为短柱花(如图8)。第四,色彩的差异:琼中型更重视红色的运用。上衣立领上的红色系带和袖口上的红布拼接都说明了这一点。不过,近年来,由于交通更为发达,人们的交流更为频繁,两个地区的妇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得服饰也呈现出越来越相似的趋势。

3.3 保亭型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邻三亚市,属开化早、发展快,黎、苗、汉三种文化交融的地区。当地的保亭型杞方言女子与赛方言女子居住在一起,穿着风格与赛方言女子基本相同。而赛方言女子上衣则受汉文化的影响,上衣形制已为立领、偏襟、长袖。这种形制从未出现在黎族其他三个方言区中,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保亭型杞方言女子上衣面料一般为纯色布,多为黑色、蓝色,也有粉色、绿色,个别使用细窄的印花布作为边缘装饰(如图9)。筒裙仍采用传统的手工织造,其中,保城、响水地区的保亭型女子筒裙与赛方言女子相似,裙身极为宽大,长度及踝,宽度为制作者的手臂长度,故而穿着时需在腰部折叠固定。毛感、新政、三道地区的保亭型筒裙则为及膝短裙,织造的龙拿扇子纹、八字纹成为其可识别的独特之处。

3.4 王下型

昌江黎族自治县是哈方言、美孚方言黎族的主要居住地,仅在霸王岭北部的王下乡和七叉镇乙在、南在、白石林等地有杞方言黎族居住,人口约3400多人。其中,以王下乡洪水村的杞方言黎族最为集中。洪水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近乎与世隔绝的村子里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山。据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王海昌认为,“从村中的百岁老人可以推断出洪水村已有上百年历史,并极可能是从五指山腹地迁移过来的。”

图9 保亭型保城镇什丙村女子上衣

由于洪水村险要的地理位置,这里的杞方言女子服饰极好的保持了原貌。形制上虽也是无领、对襟、窄袖与通什型杞方言女子相同,但装饰图案和风格却自成一派(如图10)。袖口和上衣对襟刺绣有几何形花纹作为饰边。后片中心有两条贯穿背脊的竖纹装饰,多为红色。上衣裁片虽同样采用滚边装饰,却使用的是红色布条,显示出他们对红色的偏好。下着及膝筒裙,颜色鲜艳,图案较为粗犷,一般用两色构成一个图案,显得十分大气。头帕也很有特色,喜爱垂下量多且长的穗,多为紫红色或红色,与服装上的色彩相呼应。

图10 王下型洪水村女子服饰

3.5 大理型

陵水黎族自治县与昌江县的情况相似,境内多黎族其他方言,仅在陵水县北部的本号镇大理乡生活着杞方言黎族。这里的大理型女子服饰,从外形上看与琼中型较为类似。立领上的红色飘带、袖口上的红色条纹都与琼中型如出一辙。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上衣的刺绣花纹。花纹从前片中部开始直到下摆,在大面积的红色刺绣中穿插红色布条,形式规整并与袖口上的条纹组合形成呼应。上衣后片刺绣的大幅植物花纹是陵水型杞方言女子服饰最独特的标志(如图11)。

图11 大理型妇女服饰(图片来源:《黎族传统文化》)

相较于其他四个类型,大理型妇女服饰不仅纹样独特,色彩也更加古朴。领口、袖口和前片上的红色布条是全身上下呼应最明显的色彩装饰,其余部分的刺绣以暖色为主,且明度不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陵水型女子所穿着的白色肚兜也是其他四个类型中所没有的。与通什型、琼中型的黑色肚兜相比,陵水型白色肚兜更为宽大,能明显的从上衣下方露出,形成层叠穿搭的感觉。

4 杞方言妇女服饰的装饰语言

通过数代妇女的传承,杞方言女子服饰已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装饰语言和艺术特色。蕴藏在服饰中的图案、色彩、造型、工艺等装饰语言都是杞方言黎族审美理想的直接表达。排列独特的纹样宣扬着图腾的力量;鲜明夸张的色彩张扬着个性与情感;富有节奏的造型传达着天人合一的特征;织绣结合的工艺追求着对美的向往。这一切服饰中的艺术现象都是杞方言黎族追求的审美原则,所以从这四个方面对杞方言女子服饰进行研究,是通向杞方言黎族审美意识和装饰艺术的最直接途径。

4.1 图案语言

黎族杞方言女子服饰上的图案繁而不乱,奇异而富于美感,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其一,图案布局疏密结合。与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无空白装饰不同,黎族杞方言女子上衣装饰图案较少,多为人祖纹、植物纹等固定装饰。而下身穿着的筒裙则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主体图案,与局部装饰的上衣搭配,形成有层次感、空间感的穿着。其二,图案构成的种类繁多。同一套服饰,日月星辰、树木鸟兽、人物器皿等图案,往往是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其三,写实图案多以抽象符号出现。服饰上写实性较强的自然物形象,为适应筒裙上彩织工艺的需求演变成由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几何图形和线条组成的几何抽象符号。

其中人纹是应用最广泛的图案,例如琼中什运地区流行的百人纹筒裙,全是由各色人纹组成的(如图12)。筒裙上的人纹也还有多种变形,在五指山地区,作为主体图案的人纹通常较长,细节丰富,辅体图案中出现的人纹则一般只表现轮廓。上衣后片的主要刺绣题材还有长柱花、短柱花及植物花卉纹等(如图13)。不仅题材多样,杞方言装饰图案的表现手法也充满变化。常见的有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和单独纹样等,呈现出一排排、一列列规则的图案。当图案按照一定的规则复制堆积到一定数量组合成面,就会带来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形成新的图案。

4.2 色彩语言

图12 琼中型什运乡番道村百人纹筒裙

图13 陵水型上衣后片植物花卉纹

“色彩语言是指人类社会中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色彩和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与一般语言相比较有着共同之处:两者都是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传递信息的手段;都是一种符号系统。少数民族的色彩语言相当于方言,有其特殊的衍生、存在的民族文化背景及演变的历程。”[6]杞方言女子服饰使用黑色、蓝色为最基本的底色,由于手工印染的原因,他们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浅的近于蓝色、青色,深的则演变成紫黑甚至黑色。在这深沉厚重的底色布料上,再缀以红、白、黄、绿、褐、紫等装饰色彩,总体给人色彩斑斓的审美体验,却显得亮丽而不失沉稳,浓郁而不失庄重。

除上述共同点外,各地杞方言女子所搭配、点缀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接近交通沿线的地区如陵水型、保亭型的杞方言女子服饰色彩以素雅为主,具有华而不俗、素而不简的特点。琼中型、通什型等靠近山区和腹地的杞方言女子则喜用浓郁、艳丽的色彩,在黑地色上织绣大红、中黄、翠绿等色。共通之处在于杞方言女子上衣前胸部位都不加刺绣,这样在盛装佩带饰物时,银项圈、胸牌等饰物就可以被深色的上衣底布衬托出来,从而更加突出饰品的闪亮效果(如图14)。

图14 保亭型保城县什丙村上衣和胸挂

4.3 造型语言

杞方言女子服装普遍采用H型的廓形,合体的对襟长袖上衣,加上紧窄的织锦筒裙,形成长方形的几何外形,给人以轻松、随和、舒适、自由的感觉。紧裹头部的头巾具有简洁、庄重之美,在与服装搭配时,既拉长身形,又使全身造型形成由紧到松,再由松到紧的节奏感。

从造型上看,通什型、琼中型和大理型的杞方言女子所穿着的肚兜,可用于约束双乳,紧裹胸腰,有突出女性身材曲线美的作用。然而套上对襟上衣后,立刻又将人体包裹出直线型的线条。故而杞方言女子表现曲线的重点放在了下半身。下身所穿着的筒裙,长度及膝,合体紧身,既凉爽通风又利于爬山涉水。筒腰是筒裙中的点睛之笔,该部分多位于女子臀部,采用反面编织的方法。图案既与筒裙整体图案相协调,又在颜色的处理上采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是筒裙上色彩最亮丽的部位,使女子行走起来产生很强的动感,突出女性的曲线美。

4.4 工艺语言

杞方言女子上衣大多采用刺绣手法勾勒图案,筒裙则惯用织绣结合的装饰手法。在上衣中,多运用平针形成菱形、三角形、十字形、折线形等几何图案,曲线图案较少。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前襟下摆的刺绣,一边是直接在衣片上刺绣,另一边却是绣在另一布片上,再缝上去,形成口袋。这是杞方言女子服饰的一大特色。

筒裙则采用织绣一体的工艺。先用传统的踞腰织机织造好组成筒裙的面料——织锦。织锦普遍采用彩纬彩经结合显花编织,既有经线显花、又有纬线显花。经线显花,是将经线浮在纬线上面,来表现色彩和图案,有“hyang”、“daobo”、“daowu”多种。纬线显花则只在正面显花,背面平整、不见浮线,织造工艺要求较高。由于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而又复杂,为了突出重点部位,妇女在织好筒裙图案后,再沿花纹边缘加绣,以提高图案的色彩,故称为“牵”。“牵”时,不需要用针引绣线穿过布面,而是将绣线直接放在布面上,再用针穿同色线将此绣线按照图案的轮廓钉在布面上。这样做的好处是,“牵”出来的轮廓会非常完整,背面也不会有线迹出现。

5 杞方言女子服饰装饰艺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5.1 图案应用

目前,海南旅游大多依靠自然景观,文化旅游仍未形成规模,没有将海南特有的海洋文化、热带原始森林文化、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充分挖掘,这样就造成了海南旅游文化主题的缺失。现在市场上虽也有很多旅游品运用黎族元素,但都只是图案的生搬硬套,没有充分展现本土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审美情趣。一些酒店和旅游景区的服务人员身着的民族服饰由于使用了市场上购买的绣线和现代缝纫机制作,也略显粗制滥造,再没有传统服饰的古朴典雅与细腻精致。杞方言黎族女子服饰中的图案题材较广,意蕴深刻且造型风格独特,若能合理的运用在诸如海南岛服、海南职业装、海南旅游品的设计中,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5.2 色彩应用

杞方言女子服饰色彩概念最为重要的内涵就是鲜明的对比和充分的饱和度,这是对于现代服饰色彩倾向不明显的各种灰色调的否定。这样鲜亮的色彩与岛中绿树、蓝天、白云、碧海相映成趣,会轻易俘获游客的喜爱。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高明度、高饱和度、对比强烈的色彩元素时,为避免落入俗套,要通过合理的面积比例间隔,把相互对立的力量趋向于统一,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并利用色彩渐变、层层推移等造型手段,使强烈的对比色自然由冷到暖,从而形成一种充满生机、紧凑完整的色彩调和效果。

5.3 工艺应用

杞方言织锦有纬线显花正面编织、纬线显花反面编织及多种经线显花手法,能形成各式各样的布面效果。其织绣一体的工艺手法也十分独特,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但现在会这些纺织工艺的黎族妇女已不多,要手工纺织完成一件产品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将杞方言这些独特的工艺运用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高端旅游商品中。随着在国内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先富群体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由此可见,高端旅游市场也必将是以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攻方向。杞方言传统工艺在旅游产品中的应用,能更好的契合高端消费群体对旅游产品文化的诉求。

6 结语

通过对杞方言女子服饰的多方面分析,可以看出黎族杞方言女子服饰在漫长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已达到了形式与内容、装饰与民族文化的高度统一。在追求服饰装饰美的同时,也体现出民族服饰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民族审美意识。此文不仅在于发掘黎族杞方言女子服饰的装饰艺术,探讨如何将这些元素合理的运用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中,更是为了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杞方言女子服饰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1]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新华出版社,2001.

[2]王学萍.中国黎族[M].民族出版社,2004.

[3]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南出版社,2005.

[4]王洪波.造型·生态·符号——海南黎族妇女服饰文化蕴涵透视[D].中央民族大学,2009.

[5]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6]朱净宇,李家泉.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黎族上衣方言
方严的方言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方言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作品(十六)
小上衣+阔腿裤一穿就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