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探究模块的导控策略

2012-12-29戴春凤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7期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流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没有合作探究,就不存在生成。因此,互动探究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解决教学改革问题的突破口。然而,要做到“放而有度”、“动而有序”,使师生、生生之间,以及他们与学习材料之间及时形成多维良性互动,一刻也离不开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合理引导和科学把控。
  一、以材料当导向,适时激发学生互动的热情——入情
  互动探究活动成败的首要前提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全身心参与的程度。在恰当的时机呈现有价值的材料才能瞬间激发学生的热情,点燃互动学习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学生都说画过圆,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觉得画圆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这时,老师话锋一转——
  师: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画一个圆?
  学生怀着好奇心开始操作,拼命想要画出来。(这个动机很单纯,却很适合本课需要。)
  生1:手摁住直尺的中点不动,一端贴一支铅笔,转动一周就能画一个圆。
  生2:也可以手固定直尺的一端,另一端旋转一周画圆。
  ……
  学生的方法还真多,有的甚至拿出了看家本领——素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小学生的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因此,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中介,来引导学生探究,以此达成目标。
  二、设问题情境导悟,深度激活探究思维的欲望——入境
  数学课堂探究活动,必须是有思维价值含量的,不能片面追求热闹、激烈。“问题即思维”,一切探究与发现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在互动探究模块,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其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互动探究模块对学生的重要要求。当然,这里所说的自己发现,也包括小组群学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对于不同问题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最佳解决方法,让他们主动去寻根求源,进行假设验证,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用归纳点拨导控,适时引领互动探究——入理
  课堂互动探究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环节相互交融,共同存在的,而且是多维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教材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想很好地引领互动过程的节奏,把握互动活动的方向,归纳点拨互动过程中的要点与难点,确保互动环节的质量,绝非易事。实践告诉我们,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做到:
  1.充分做好调控和引导准备
  在组织课堂互动探究活动时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如下问题:①这节课必须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吗?是不是可以不用?②如果要用,安排在什么时候进行为好?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③如何把班级的群体互动、组内互动、个体自主探究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教师才能明确哪些内容适合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从而避免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2.充分依靠和信任学生
  我们往往发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耐不下性子,等不得时间,看到一时出不来结论就急于“告诉”,或从旁催促,挫伤了学生积极性,扰乱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们要大胆放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放“活”学生手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案,自由支配材料去“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课堂的时空毕竟是有限的,也存在着此时此地出不来探究成果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梳理思路,提出问题,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再有的放矢,引导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3.恰当把握介入时机
  交流的形式,可采用登台演示、画图讲解,亦可在台上台下质疑问难、争论答辩,这样,使全体学生不仅“知其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知其所以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甚而“知其必然”(解决“将是什么”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作为”。 学生在运用不同方法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现思维的“中断”或“偏向”,教师应密切关注和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和存在问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有预见),找准症结,抓住有利时机,适时、适宜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督促。
  教师及时恰当地归纳、调控和引导,于无形之中伸出一只帮助的手,带领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维探究中,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探究带来的成功喜悦,也感悟到了良好思维习惯和优良解题方法的优越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责编 罗